台湾当然是中国文化

我家的一張台灣掛圖。估計是1990年代出品的。底下是我的臭腳丫,對比地圖大小。這圖蠻好用的,從圖中亦可找到台灣南北兩個重要的雷達站,樂山、大漢山的位置。


前言

樂觀昂然的長嘆一句:希望兩岸青年好好閱讀我這篇。

在此尤其得針對台灣青年說幾句。茲將本文最後的「小結」也貼在「前言」,這是我寫這篇的第一個期望:如你對我這篇說的內容能夠共鳴,你仍想支持台獨,那可以說得過去,好比你覺得兩岸既然分了就分吧,兩岸總是已經不太一樣了嘛。但你若扭曲台灣史,幫腔台灣民族論,那你搞的台獨就很妖了。台灣若越來越妖,那對台灣自身就更糟糕了。

第二個期望(第一和第二都很重要,沒有哪個更重要,但你至少可以選其中一種):如你共鳴本文所指出的「台灣是個小中國、台灣人本來就是中國人、台灣人早已定型成中國人、以後無論政治演變如何也都是中國人」等內容,但你不敢跟朋友講,為了安全或達到某種交流共識你必須順著他們說話,那麼,就請你私下跟你最要好的哥們姐妹講講看。別怕,興許他們聽了說唉呀本就是!我早就這樣覺得了只是不能說了也來不及了。你們不敢或不想公開講這些道理、這些觀察體認,真都無妨了,但私下仍要盡量把這些聲音用你的方式傳播出去,這是為了台灣好。不光是為了台灣未來或台灣利益,且是為了說真話。

本文原發表於對岸「知乎」網站,我是用簡中發出。以下我仍用簡中貼出,原文共15000字,我在此間的版本新增約5000字,讓這篇文化概論更加周全。本文源起於我閱讀台灣統派青年小蕃茄在知乎的一篇《台灣到底有沒有中國文化?》,使我想好好寫一篇科普概論,將各種我們常談到的台灣話題蒐羅進來,以求一網打盡。換言之,我希望大家以後遇到各種台灣荒誕話題,都可藉由我這篇找到些聽來簡單卻內容切實的答覆。

本文共有十張配圖,其中兩張是我1986年大一時期的台灣史筆記,相當珍貴。再來四張出自《年記1967》,是聯合報系和尖端出版社合作的系列,其中1967這本由我作圖說的撰述。

另有四張沒發在知乎,寫完後才決定用在本站,一張是卷首的台灣地圖,以年代來看不算值錢,但可稍微表示本人在台灣史地和文化下過心思。其次是談廣東省五華縣客家人的配圖,以藝人曾志偉當代表。台灣先民有一批五華人,1945年抗戰勝利後也有五華人來台,我哥們曾裕恒的祖父就是其一。五華舊名長樂,民國三年改叫五華。再來兩張是貴州「村超」,和台灣作家阿盛作品的封面,大家看了內文即知。

本文有些代號,如TG指中共,KMT指國民黨,DPP指民進黨,TD指台獨,ZF指政府,ZZ指政治。

2023/7/4


小蕃茄这篇有些地方不错,有些值得商榷。朋友中午传来我看,看完后我想来谈一下文化。她这篇不长,可先看看。







以下是我要谈的主题:台湾当然是中国文化

(本文我一口气写完,挺累的,容我不标示章节。)

《年记》1967。这系列从1960年初期到70年代共十多本,每年一本,由联合报提供该年由新闻记者所拍的30照片。编辑挑好照片后交给每个该年出生的作者执笔,我写的是1967年这本。这张看似在台北车站和新公园之间附近的骑楼,这种卖甘蔗汁的小贩现今虽减少许多,但仍偶见。2019年我在泉州也看到一些阿婆推車卖甘蔗汁。

 

在文化认识上,首先要有一个观念:「台湾是个小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外省人没来之前就是,49年外省人来台后「更」是,甚至至少十年前都还有不少人自居台湾才是正统中华文化反观大陆并非(这个论点相当高傲且失真,容后再讨论,但至少台湾人当自己是中国人包括90年代初期就连本省人也大多是亲kmt且自认是中国人,但93年左右台湾开始闹了……30年来无休止的闹,一路闹成今天这局面)。

台湾近年也仍是中国文化底蕴,且不光底蕴而已,形象化在许多面向,打趣来说,像马保国那样的大师,全世界只有两岸同胞看了格外共鸣笑喷,能get到他老人家好笑的点(当然香港人或东南亚和全球华人也可,但这篇主要是讲两岸)。

附带说一下,马华的文化研究者曾写,早年马来西亚的华人过年时,华埠要演四种戏曲节目:潮州戏、广东大戏、客家戏、海南戏。可想而知马来西亚华人至少分成讲四种语言的华人,四种戏服务四样人。这其中潮州戏类似台湾歌仔戏,潮汕人讲闽南语。潮州、汕头统称潮汕。著名剧目《陈三五娘》就是源于潮剧,台湾歌仔戏也常演这出,讲泉州人陈三和潮州人五娘的相恋故事。台湾的国宝级表演家廖琼枝老师的的版本有一段特别用泉州腔来唱。遥远的马来西亚、印尼华人都如此充满华人文化了,况乎闽粤台的距离更是如此接近,台湾不华很难。其实这跟远近无关,而是以华人的特质走到哪都很中华气味、中华文化。

再附带一笔,台湾人吃火锅常配的沙茶酱,是潮州人从南洋带回来的,之后潮州人再带到台湾。「沙茶」在南洋叫「沙嗲」。「茶」的闽南语发音就类似「嗲」。另,至今在广州,潮汕小吃都相当有名。潮州、泉州、漳州人到处跑,跑西(粤)跑东(台)也跑南(南洋),而且也早就往北跑。台商也是大陆、越南到处跑。新加坡艺人孙燕姿就是潮州人,她在台湾上电视也说过闽南话。中华世界的各成员,关系密不可分,何止两岸一家亲,而是四海一家亲。在文化认知上,大家的概念要先有个事实和正向的建立。但别犯笨,两岸一家亲的重点是文化相同(或相近)、和平友善、两岸统一之企望,我说的四海一家亲(kmt早期在双十节爱说「四海同心」)只是谈文化关系,可不是说要跟东南亚统一。「四海一家亲」是我自己提出的。21世纪初期我曾巧遇一印度来台的侨生,他告诉我:「我们那儿(指他在印度生活的华人圈)都会讲客家话,怎么台湾的客家年轻人很多不会讲。」

再附带一笔,台湾人吃火锅常配的沙茶酱,是潮州人从南洋带回来的,之后潮州人再带到台湾。「沙茶」在南洋叫「沙嗲」。「茶」的闽南语发音就类似「嗲」。另,至今在广州,潮汕小吃都相当有名。潮州、泉州、漳州人到处跑,跑西(粤)跑东(台)也跑南(南洋),而且也早就往北跑。台商也是大陆、越南到处跑。新加坡艺人孙燕姿就是潮州人,她在台湾上电视也说过闽南话。中华世界的各成员,关系密不可分,何止两岸一家亲,而是四海一家亲。在文化认知上,大家的概念要先有个事实和正向的建立。

但别犯笨,两岸一家亲的重点是文化相同(或相近)、和平友善、两岸统一之企望(不想同意这句也得认知文化相同与重视和平友善才堪算清醒)我说的四海一家亲(kmt早期在双十节爱说「四海同心」)只是谈文化关系,可不是说要跟东南亚统一。「四海一家亲」是我自己提出的。21世纪初期我曾巧遇一印度来台的侨生,他告诉我:「我们那儿(指他在印度生活的华人圈)都会讲客家话,怎么台湾的客家年轻人很多不会讲。」

 

艺人凌波,她在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所唱的黄梅调,曾风靡至少三四十年。很多台湾人误认她是台湾去香港发展后红回台湾的(舒淇才是这样,而且红到大陆、国际),也有人误认她在香港出生长大,其实她是汕头人,小时候被卖到厦门当养女,49年九岁的她随养母来到香港。她少女时期以艺名小娟在香港演多部厦语片,是的,讲厦门话。(潮汕、厦漳泉、龙岩都属闽南话流行的地区,香港也有不少闽南人但可能仅第一二代移民会讲闽南话。已故港星吴孟达是厦门人,他也能讲厦门话。)凌波也演过粤语片。1963年才演黄梅调电影红火。请留意本片的说唱是用国语(普通话),但本片是香港邵氏出品,导演是人称大导演的李翰祥。李是北京长大,籍贯是葫芦岛(现属锦西),换言之是东北辽宁人。1948年他来到香港,后来成了中国大导演也是香港大导演。从凌波、李翰祥的出生、籍贯、成长、发展、火红的各个地方来看,中国人在中国各地跑是正常的,也是传奇的。她首次来台是在1963年,下飞机后一路游行,有20万人涌上街头争睹其丰采,景状疯狂。当时台北人口仅70万。(这是凌波1967年来台表演的一张。这套书2020年尖端出版社出版。并非打书,这我没版税只有一次性稿费。将出版时间标出还是蛮重要的,涉及回看历史的时间,而在这个时间或时期上我对历史的看法在台湾不是主流。)


然而近年很多台湾人在绿色洗脑的去中操作下错乱了,矛盾了(他们完全无视自身的矛盾),更麻烦的是,当他们提出各种张口就来的名堂在岛内外做输出,搞得大陆人也误认台湾不是中国文化,甚至误认台湾人非常受日本文化影响,也搞得某些大陆人来台后看了啥都胡乱鬼叫:「这是日本风!好像日本!」这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只能让人扶额笑喷。这和全中国人民向往、好奇日本文化的人不少也有关,涉及崇日(精日)与恋殖、去殖的讨论。

你看长春的日本遗留更多,但大家平常心看待,没啥好鬼叫的,哈尔滨就算有俄罗斯东正教的教堂,你也不会说自己不是中国人,你喝青岛啤酒恐怕也不会特意说德国文化十分影响青岛,重点是平常心、很自然地谈中外文化。故此你去了越南或印度、缅甸亦不会用夸张的语调讲「这是法国留下的!」、「这是英国留下的!」你要这样看的话,当地人觉你荒唐,翻白眼失笑。天津曾有九国租界,你会说天津人是九种文化交融形成的吗?假如你很会搞文案、宣传,为了观光兴许可以这样整,带起风向那也就成了,但这样做可取吗?

人类的历史观有两种性质交互作用,一种是自然性的,让你自然而然不会说出怪话还当真,或你自知开开玩笑而已。另一种是社会性的,涉及理念、意识形态的促销或推动。好比全世界每个婴儿诞生后都不会说:「妈!我是美国人!爸,我是中国人、台国人、楚国人。」然而在社会化的教育影响下,这个孩子的世界观逐渐形成。

简单来说,日本统治期间日本文化进入台湾人的思想与生活中也是有限的。日本人和台湾人很难融合。台湾是闽南文化为主,闽南文化当然是中国文化,只是闽南或台湾相对都是中国边陲文化、冷门文化,就像闽菜也是后来才分出的。台闽之间就像海南和广东的文化关系很近,当然你要把台闽的不同、琼粤之间的不同来做文章也是可以的,只是看你是啥心态而写出啥文章。「台湾语」的提出,这是日本人来台后讲的,以前的台湾人可不会说我讲的叫台语,而是用漳州话、泉州话来意指外人笼统用福建话来意指。当然還有客家話。

泉漳两种语言在台湾久而久之才混成「泉漳滥」,也就是台湾人后来和现今讲的闽南语(台湾教育部官网称作台湾闽南语;有的人叫闽南语台湾片;民间俗称台语)。厦门也是泉漳滥,只因泉州人、漳州人在古代不容易相遇,二者是在厦门、台湾才相遇的,在我台还相互爆打。厦门和台湾现今普遍说的闽南语是最接近的,也有人说闽南语的潮州话和台湾亦是相近。这得看地方说,好比台湾中部沿海的「海口腔」和泉州话差不多,宜兰和漳州话颇像。大稻埕、淡水本也是泉州腔但可能这三四十年来亦成泉漳滥。「闽南语」是民国时期的学者用的意指,后来推而广之。福州那边现在叫闽东,台湾古早也来了一批福州人。闽西是客家庄,和赣南客家庄为邻。闽北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且和闽西、闽东关系很近,融成另一种方言系统。

台湾的客家人大多来自粤东的梅县等四县、五华和大埔(现今六地都属梅州)。中超有一支「梅州客家」足球队相当有名,充满客家人草根自豪且热情亲切的气概。这一带向有足球之乡的称号,民国时期出过国际球星李惠堂,他就是五华客家人。梅州客家的主场就在五华的惠堂体育场。另一有名的五华人是港星曾志伟

2012年新闻:「曾志伟一行在五华县城全民健身广场拜谒了“世界球王李惠堂”塑像。曾志伟给一众明星讲起了李惠堂征战南北、饮誉世界足坛的故事,他还透露:“李惠堂是我的证婚人!”并讲起其父亲曾启荣以前还曾经和李惠堂踢足球的往事。」


我哥们曾总(1981年次)的祖父也是五华人,1945年抗战胜利就来到台湾,祖父是中尉军阶,来了台湾不想再当兵,旋退伍转任文职,他1946年和一本省女孩结婚,女方家里是大稻埕的地主,竟没反对她嫁给中尉小官。1948年二二八的同年生下曾总的姑姑,1949年生下曾总的父亲。曾总的外婆则是1930年代初期(台湾的日本时代)从厦门和母亲来台,当时九岁大,后来住台北万华嫁给当地好业人(有钱人)。台湾和大陆的渊源很深,早在1949KMT中央迁台前就够深了,只是很多家族低调不谈,起初是因为觉得很正常没啥好特别谈的,近年则因绿色主流当道而不愿公开多说。我认识的一位已故水墨花鸟大师黄昌惠(1938-2002),我们打过几次麻将,他是福州人,也是日本时代来台,来时四岁大。在牌桌上他教了我们一句福州话租口,笑翻。「日据时代」在我青年时期以前,民间老一辈闽南挂的人用闽南语「日本时代」来讲,至少不可能讲「日治日期」。

此外粤东的海陆丰(海丰、陆丰的合称,现属汕尾)也有不少客家先民来台。你说海陆丰怎不也并入梅州算了拜托距离很远,中间隔着潮州、汕头、揭扬。此外闽西,以及闽粤交界靠海處也有一部分客家人来台

南洋的客家人虽以梅县为主但也有不少从粤西过去的,譬如合浦、防城(港),建国后划入广西省范围。至于赣南、广西也有很多客家人,基本上他们没往海外移居。如果你对TG中央苏区的历史熟悉,你会明白客家人是红色的。中央苏区从地理范围来看称作赣闽粤苏区,在赣南、闽西、粤东北的山区相连一片,这里正好都是客家庄,毛泽东早期在这里经略七年!直到被迫长征。是的,TG率领八万红军客家子弟展开的这场传奇之旅,走到陕北只剩八千人,却改写了中国历史,最终将蒋介石赶来了台湾。妙的是,台湾的客家庄也曾不少庄稼汉是红色的,还上山想打游击,在1950年代初期都被kmt拔除了。

紧邻闽西的漳州,有一部分也在中央苏区范围,没错,加入红军的漳州、彰浦、漳平子弟也是有的,这批是闽南挂的。闽西、漳州子弟在过湘江时担任后卫师,遭kmt重创,几乎全员壮烈牺牲。

说到漳州,我刚才正好点击一个视频,介绍漳州骑楼,是这样,厦漳泉的骑楼和台湾的一样,都是古色古香的闽南传统风格,也有混合西式风味的。这种闽台建筑一看就跟日式截然不同,没错大陆青年来台旅游看了却乱喊:「好像日本!」真是脑子发病。这种指鹿为马的风气是这四五年来兴起的,过去大陆人来台即使他没去过闽南,也不会乱叫台湾像日本。同理,过去看到很客气的台湾人,赞美台湾果然保留中华传统的礼貌,哇哩咧,这几年也变成日本的了。这些后面还会谈到,先略

前面提到边陲、冷门,但,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向来受两岸学术圈重视,尤其闽南文化者之人数远多过后者,文化覆盖范围更广(在东南亚讲漳泉语言的华人占华人大多数),只因闽南人和客家人涉及历史上几次大迁徙,二者喜自称承袭古代中原,好比泉州就有一条洛阳江,上面有条宋代古桥特别有名,工法堪称聪明无比,注意江名叫「洛阳」。又,晋江不光是地名,也是泉州、晋江地区有名的一条江河,注意「晋」这个字,用朝代的名字发慎终追远之幽情,以标示自己与祖先的关系。

那你说,广东、南岭、五岭这些地区也是够古老、够边陲吧,没错,但这里的文化早就很灿烂出名,加上它是近现代最先接触西洋的门户,不得不更受重视。且厦漳泉地区和福州地区的人相对也比广府人的个性低调,看来以前到现在都是。有趣的是广东的二鬼子反而相对比全中国别的地方少,灵魂像梁启超、孙中山那样的一般百姓算很多,即使很想师法西方或日本,他们的风格很中国,爱国就不必说了。广东再往下——海南,这里那就真的冷门了。想当年苏东坡被贬到海南,他当然觉得地理和影响力上自己都是被贬谪,有发配边疆的意味了。

我们可以留意,地名有「州」字的地方,历史都特别久远,海南设琼州府,苏轼被贬去的地方叫儋州。但整个海南岛内似乎只有一个地名有州,可见是中华世界边陲文化区域。可广东的广州当然自古就有名,潮州也有名哒,韩愈也被贬来这儿,当地韩江的名字和他有关,这条河流是和汀江、梅江两条客家母亲河会合后的名字。你别说,湖南省西南角、广西省东北角的交界被认为穷乡僻壤的地区也有广西全州、湖南永州、湖南郴州这些地名,广州比它们还南但全中国听过全州、永州、郴州的人不多,探索红军长征史的人方比较熟悉,因为湘江战役在这一带展开,这边的百姓至今琅琅上口「三年不饮湘江水」,因为当年红军牺牲的人数太多,血染湘江,画面惊悚悲壮。我就遇过一位嫁来台湾的陆配,她是永州人,我跟她谈过长征,她马上讲「三年不饮湘江水」。你说这是当地的红色教育传下来的吧?没错啊,是当地官方也是祖辈讲的,都有,请留意一个观念,历史本就需要教育,只是我们该如何给出尽量符合事实且正向的教育。

再来,你看东北,除了锦州等少数的州,还有吗?有的,大连妹妹(我好友)说大连市的金州区,瓦房店的复州区。锦州绝对是东北,但很南,靠北京、天津,而大连很特殊,它属东北但文化上偏向山东或形成大连自身。所以东北的「州」少,也符合我提到的中华文化的边疆概念,台湾更不必说了,没有州字的地名,有的话反而是日本人来了之后画出台北州(包括宜兰也算入)、台南州之类的说法(连嘉义、云林都算入)。


插播哥们林萍芝说,我谈的地方有误,因为明郑在台湾曾设天兴州万年州,前者在现在的台南佳里一带,后者在现在的台南仁德一带。另,清朝在台湾东部曾设台东直隶州。哥们不讲我还不知道这些。


从「州」字来看中华文化(我比较少用「汉族」、「汉族文化」这种用语)的古老地区、历史相对较短的边陲文化区域,是我提出的,学术上有没有人做过类似归纳我不知道。

而且要晓得,中华大地「看似」不边缘的区域也有「边疆」,好比前面讲的全州、永州、郴州和湘西。至于贵州、三省鸡鸣的地带(川滇黔交会处的山区,公鸡一叫三省都听到)、苗族彝族等少民生活的区域,那就一看是边缘或更边缘了。再往西是藏区,更边缘,可其中有一片区域自古有茶马古道,做生意的经济机能很强,有南方丝路之称,换言之成了边疆中不「边疆」的活络区域。故此中华文化本就不容易谈,很会谈这些的耆老可以谈出滋趣。重点是滋趣,而不是搞分化、仇恨这些ZZ化操作。同时,台湾文化自也不必加以特殊化来看,它的特殊性主要是ZZ造成,讲更白了就是煽动。

在在近日「村超」爆红之前我就常说贵州据统计有18个民族,你能说它不多元吗?当然多元。但以前的人不会用多元来谈。多元是西方白左爱谈的,台湾学来搞ZZ操作。昂撒热衷谈这个的背景在于他们由来以久的白人至上思维,对印地安人、黑人的手段凶残,在中华世界汉族对少民相对好得多,汉族人来台湾和原住民的相处也比日本人来后对原住民的高压政策好得多。但「多元」被TD当成武器来用,胡说八道的东西就衍生出了,爱讲台湾很多元,不同于中国所以该TD。聪明一点的人立刻可察觉这很废,因全世界每个大小地方都多元得很,本就都是多元文化。清廷在台顺着中央山脉从北到南设了一条土牛界线,是不准汉人打扰原住民的。清廷治台既是有想点办法管理也是长期无为而治的Free sytle

村超,全名「榕江(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由贵州省榕江县20个村落进行足球较量,球员是当地农民、工人,或小生意人,在2023年端午节前后达到盛大高潮,欢乐的能量震动国际。这里有许多民族,大家尽情展现当地文化。这是我从B站的截图。


中国人比较乐于文化相溶,各自成全,不像白种人或日本人对异族歧视至深,好比日本人不希望台湾原住民有「祖灵」信仰,嫌这是落后。1949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更有了落实,国民党的新疆省会叫迪化,绥远省的省会叫归绥,新中国很早就将之改叫乌鲁木齐、呼和浩特,为的就是尊重少数民族。你听迪化怪不怪?启迪教化?绥是干嘛?绥靖?听起来把少民看低了。新中国制定很多进步的观念,不希望有汉族至上的观念,他们生活的区域叫自治区,保障和尊重他们的风俗语言等,还办学校主动传承这些风俗语言,学校可不是只教汉语写汉字。这当然是进步作法。在台湾,原住民长期要取汉人姓名,以前身分证得这样用。90年代才开始有原住民正名运动,此后不再以高山族、山地人、山胞来喊他们。00年后或十几年来原住民才大量用中文来译写名字,或用罗马拼音。你留意张惠妹是台东卑南族人,她这名字就是汉族式的,更早年有个原住民艺人万沙浪也是。反观中国大陆的少数民族早就用迪丽热巴这种叫法和写法,当局可不会叫他们用「李丽妹」来登记和跟其他民族的人打交道。

话回台湾是小中国,在日本人来之前、之后中国文化都早已在此地热络,台湾汉人几乎都从闽粤前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本就是中国文化啊,而且还以中国古文化的代表自居,认为自身最古。只是二者在全中国属冷门文化,但49年后两百万外省人涌入,加上各省的人都有,台湾变成混合各省文化,这下子台湾人开始变成视野打开了,无论心态如何,台湾因缘际会成了潜移默化下的袖珍版中国,即我开宗明义所示之小中国,只是它不是政治上的新中国。在49年之前台人只以闽南风为主

在两岸文化学者的眼中闽南风、客家风反而叫真正传承中原古风的两支民系、族群,譬如唐宋时期中原人士吟诗作赋和闽语、客语的发音相近。但这种说法也不必极端化,只因难道闽南、客家之外的国人就没有中原古风?北方人就不是古汉族、古中华文化?当然不是,大家都是汉族和许多民族文化冲积形成的,大江南北都在过端午中秋和过年。厉害的学者曾举出北方人留存的古汉语音,那也是一大堆的。又,闽客文化其实是融合中原南迁汉人、当地畬族和越文化(上古时期从浙江、福建、广东到越南都属百越的范围,其中福建这里叫闽越)后所形成的(新)汉族文化。这个「新」其实也够古老的了,而且确实保留很多中原文化在其中。

很奇怪且有趣的事实是,台湾并没因为日本统治而在生活中增加许多日本文化,你若认为统治五十年怎可能没有日本风格?那你只是在那时间去套。这么说吧,华工去美国的时间也很长久了,在美国好几代了,但家里仍是华人文化风格,即使不会讲中文,又或者后来的新世代有些很洋派是没错,饮食年节重视升学父母老操心孩子等家庭文化方面还是佷中国

如果台湾人因为日本统治五十年而在生活气息方面拥有大量的日本文化,也未尝不可,但明明就是没有。何况有或无,都跟统独不一定要扯一起,不是统独的理由,没有必然关系。但绿营创造出的论述是有!非常有!所以台人早就不是中国人,于是要TD。如此粗糙荒唐的逻辑,国民党却拿绿营没办法,可见国民党文化素质多低。

比方说,台人在殖民统治五十年来也还是用汉族烹饪的方式,没几个人吃啥日本菜,日本吃法。这里中华底色太浓。至今你去热炒店(貌似大陆的大排档)才可能点个生鱼片。或酒席或办桌,其中有一道拼盘可能放生鱼片。我活在台湾五十多年来没听过有人讲:「我妈今晚弄了握手司、生鱼片、日本鲑鱼饭、日式炸猪排,还把高丽菜也像日本人切成丝。」但你放心,如果我这篇被他们看见了,他们会谎称我家真的有!这些年来我台是鬼扯淡,一切绿色挂帅,他们随便扯都是对的,还有网军和觉青疯传呢,还发来知乎的一大堆呢。大陆朋友搞不清楚台湾,也取自己想听的去听了。

绿色言论一切都导向去中。他们的台湾民族论喜欢讲台湾是南岛语族,跟中国不同,从种族民族一刀切。其实只有住在高山的原住民才是南岛语族,全台2%不到。他们又说了,但台湾每个人身上都有南岛语族的血统了。事实上至今汉族和原住民通婚的都很少。又提出平埔族(住平地的原住民),放大去说,说法纷纭,搞得随便一个人都可信口开河说自己有平埔族血统。这还造成年轻一代外省人在知乎发文说本省外省通婚是00年后才逐渐有,笑掉大牙。他说以自己家族为证,那只能说是极其少数的古怪家族了。过去真正几乎不通婚的是台湾人和日本人,二者都看不上对方,而且日本人歧视台湾人,认为台湾人不配,这焉能普遍通婚或繁衍。

虚头巴脑的说法一堆,什么台湾人的礼貌是日本影响的,看到一个街角也瞎说是日本影响的,头疼啊。你可看台湾美食家高文麒年初从大陆返台拍的一小段前往早餐店的街景,有不少人发弹幕「好像日本」,笑翻,还有人留言论述为何像日本,还高赞。我台湾朋友笑到岔气,把他在大陆旅游的照片传给我,打趣说每张都像日本。真正有脑的日本人听了也大概很窘。台湾、日本、台湾人、日本人从以前到现在都很容易区分的。但洗脑加强后,你别说,有的台湾人也相信这套,也会开始模仿他们认为的日本风格了,神经啊,乱了套。

欸,台湾人会像日本人那么爱鞠躬吗?福原爱觉得台湾人没像日本人那么礼貌贴心。台湾人当然跟日本人差很大。要像他们那么多礼那是有病,只是福原爱也不是数落台湾的意思,她只是说自己不习惯。中国人自称「礼仪之邦」我从小听到大,「礼多人不怪」也是中国人常讲的,我在台湾也听到腻,中国人、包括台湾人本来就有够礼貌啦各位。如果我们说老一辈台湾人(大约90岁以上)有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双重礼貌那勉强可以成立,这主要也是指日本时代家境优渥或还不错有机会直接做日本人生意或帮殖民ZF做事的人,大多台湾人还真的没啥日本味哩。

也有人讲我来过台湾半年、几年,巴拉巴拉,台湾推动闽南语很棒,有的没的。因为他可能没听过闽南语,很好奇,也吸收台湾偏狭的本土论述了,事实上整个东南亚、福建、潮汕,讲闽南语的更比台湾多出几倍,数字我懒得找了。就连海南话也是闽南语系(但其他地区讲闽南语的人很难听懂)。从李登辉和绿营提出本土化至今三十年了为何会讲闽南话(台语)的台湾人越来越少?因为学校教材搞得表面多元但实际上很刻板,更要紧的是会讲的大人不跟孩子讲。就像武汉不少孩子也不会讲武汉话或湖北话了因为父母认为讲好普通话更重要,甚至有的家长嫌武汉话太土。

TD很爱讲KMT来台后打压台语,确实,kmt做事不如TG细腻,但这其中鬼扯的部分太多。事实上KMT来台后,早期台语电影、台语唱片、收音机的台语一直也是大量的,大约进入1970年代电影才中断过。电视普及很晚,也大概这个年代开始的,国语为主流,但台语气象、台语节目还是有,我随口举个例子「今日农村」这节目就很有名,以及1980年代华视、台视每天(或应该说周一到周五?)有半小时的歌仔戏连续剧,我们家常看。后来台视每天中午还有一个节目叫「天天开心」从1987年播到2000年,主持人很多,一起搞笑,顺介绍台湾俗谚。即使有段时期台语在媒体上仍较弱势,民间讲台语的可多了,有些行业不会台语还很难发展或服务群众,医生、律师也必须会。90年代后媒体上随便你讲。我1992年快退伍时我和几个弟兄在连队里看的「草地状元」就是台语连续剧。

当闽南挂的人煽动台语(闽南语)节目少,大多人是不满的,因为除了外省人,举凡客家人、原住民不懂台语的也很多,尤其以前后者不懂的比例更高,学好国语已诚属不易;原民腔调有趣的耍宝段子还真没台语的。简单的当然听得懂,就像外省人也听得懂简单的台语。已故立委朱高正(德国哲学博士,返台后更投入党外运动,1986年民进党勇敢宣布成立的重要缔造者,后来因支持统一而退党)在退党前后多次批评dpp充满「大福佬沙文主义」,意即以闽南人(福佬人、河洛人)挂帅,歧视岛内不会讲闽南语的同胞。他不是不坚持母语,80年代他在立法院曾因讲台语而和老贼(kmt从大陆带来台湾的「万年立委」)发生冲突。几年后他笑谈此事,说那个老贼私下跟他讲:「高委员,我也想讲母语啊。」大陆方言之多,可想而知。

这件事可反映出kmt的尴尬,它在南京时期面对的是全中国,官员和立委自然要讲共同交流的语言(国语;普通话),问题是中央的架构整个搬来一个台湾岛了,变成只面对台湾了,于是上一段的母语问题以及各种问题就出现了,一个大框架放在一个小地方上容易不伦不类。试想,kmt中央如果只守住大上海,比台湾人更傲慢恋殖的上海人恐怕折磨kmt更惨。

那怎办呢?台湾人以前就应该明智起来,和中央迁台的人相互包容体谅这种尴尬的局面。当然这不是说kmt曾在岛上的白色恐怖或高压政策是对的。这只是说我们该怎么回看历史,才能看清楚现在或未来。现今台人在岛内有相互包容体谅吗?台湾对大陆有包容体谅吗?大陆长期对台湾的包容更多,但被台方讲成相反。

国民党推行国语、打压台语的历史究竟如何?统派一位老師认为过去kmt真的污辱台湾人,在学校推行国语时给小学生戴狗牌(上面写我爱说国语、我要说国语之类的牌子),以及民间喜欢取笑说台语的人,讲了就上火。我采访的老一辈有人则说,那些是小事嘛,我们在班上和同学相互打闹、恶作剧,引诱对方说台语后把牌子赶紧挂到他身上,老师扶额失笑,反正我们下课后都讲台语。有的老先生说本来推行国语就有必要,但有人谈起过去的说法夸大了,也或者得看地方或看老师,我们那地方还好,老师也不凶,可能有的人遇到的老师太严厉了,那种作风的老师其实对什么都严厉吧,借题发挥何苦。以上各种说法可参考。我的看法是kmt的组织在政策落实时欠缺细腻度,向来是老毛病。

全台湾至今台语不溜的人都听得懂简单的生活用语,不然怎么买菜、买咸酥鸡,很多老板问你要不要辣是顺口用台语问的。闽南语和客语为何那么难学?这个要谈很久,包括它有八个音,以及闽南语分文言音和白话音以及转调很多,比客语还难。这些难度很高的语言更必须从小环境养成讲的习惯才能一张口就是。目前五十岁以上的客家人也能讲轮转闽南语的相当多,有一客家老伯对我说这是近三十年来才这样。客家人大概在台湾80、90年代之前只在客家生活圈和自己人相处,随着台湾经济力、城市商机更发达后客家人和其他族群增加了相处机会。客家人要学会台语不难,当然这也要看人、看环境。

近二十年还有很多人爱讲台语用了很多日语,将之用来佐证台湾很受日本文化影响。扶额啊,那些都是名词,好比那些工具或事物是日本现代化后从西方学来,或大陆、台湾以前没有的,巴拉巴拉讲了几十句或上百、几百句后才冒出一次罢了。并非整句台语的语法是日式的,只是点缀一个名词,如同很多去英美留学的人讲中文时喜欢穿插英语是一样的道理,甚至用得更少。那些日语用在台语中都是单词,非常少见两个词的组合。何况英、法之间互相借用的名词也很多,但这人整体上是用英语、法语、台语、日语来讲话你会无法辨识吗?才一个单词在句子里罢了。你会说一个英国人讲话时用了某个字眼其实是法语传来的,就说他不是讲英文吗?同理一个人讲台语用了一个日本单词也还是讲台语啊,何况那个日文被台湾当地转成台语式的发音了,日本人一下子还听不出那是日语哩。真要说,近现代中文从日语借来的名词可多了,没几百个才怪(有的资料说893个),远比台语中使用日语的机会更超过数倍;我看十倍都有。连「共产党」三字都是日本人先翻译成汉字的用法。

又如东西方以前都没蕃茄(西红柿),大航海时代后,南美的蕃茄传到西方,日本人对蕃茄的发音直接采用洋文Tomato,只是用日本腔来说。台湾老一辈也就学日本这么用,变成带闽南腔。Tomato是少数西洋腔、东洋腔、台湾腔都极其雷同的例子。又如空压机,中国以前没有,台湾从日本学来,日本则是从西方学来。至今台湾工人讲「康普雷撒」,这就近似日语「エアコンプレッサ」,但日人听了台客腔「康普雷撒」一下也反应不过来。英文叫air compressor。德文叫Kompressor。一般台湾人无论本省外省可能都不知道「康普雷撒」,因为他不是工人啊。芭乐(番石榴、石榴),则可能是台湾先民从西班牙语吸收转化的,原产地在中南美。芭乐和西班牙语guayaba的差异仍大,闽南先民只取尾音,加个「仔」,发音用国语写是拔辣,写成芭乐。这和日语的石榴发音差很大。还有大家留意「蕃(番)」字,早期汉族讲部分外族或老外用这个字。

附带一提,台语的肥皂有两种念法,一种叫「雪文」,这据说是荷兰文。也有人说西班牙、葡萄牙也类似这个发音。又有人说其实来自法文,是法国在越南殖民时传给去越南的中国人,辗转又传来台湾。基本上荷西两国在台湾留下的文化影响可说是零,顶多留下雪文的用语,以及荷兰在台湾南北各有著名古迹。所以文化这种东西不必乱套,认为台湾有荷兰、西班牙人来过就有荷兰、西班牙文化

有些领域确实有日本浓郁影响,譬如闽南语流行歌曲,早期文夏唱的就曾很火,蛮好听。他之后至今的人唱的也许多有融入日本风(以前大呼低级难听的本省青年也不少,但这些青年现在都中年以上了,基于政治正确不敢这样说了,本就并无恶意也不敢开玩笑了)。但纯闽南语风味的台湾民谣就有别于日本风了,早期KMT喜欢在电视上推这种台湾民谣,好比望春风、四季红、烧肉粽、天黑黑。我成长的7080年代常听到,很动听。

再来,TD很爱谈台湾人感激日本带来现代化,这也很扯,而且没尊严。

一,那日本要不要感谢西方给他们带来现代化?这些东西早晚都会来到全世界各国各区域,甚至是强势入侵。西方科学、哲学、文艺、影视方面的影响好坏都有,至今都是,感激这些干嘛?西方或日本势力来到大陆或台湾打压劳工、资源掠夺、金融掠夺又怎么说。

二,真要讲现代化,古早的广州、上海、天津、北京、武汉、厦门,可能比古早的台北还现代化。而且清廷就已经在台湾大力着手现代化了,甚至清朝时期号称台湾是最现代化的。是不是「最」不重要,但这句可看出相当重视建设台湾。19世纪中叶清朝也使用电报了,后来1898百日维新就是靠电报促使行动快速才把维新派扑灭。日本比中国学西方早,清末民初很多中国学生留日,就是想吸收日人怎么学西方。但真要比现代化,西方列强在我上述列出的城市中所搞的现代化规模,也比台湾灿烂,至少绝对不输台北。好比十里洋场的上海在民国初年被日人叫「魔都」。

三,帝国主义带来的现代化和殖民连在一起。西方和日本在中国各大城市和各岛做的现代化,是为了剥削或奴役中国人,好比一般台湾人哪吃得到日本在台湾最新栽种出品的蓬莱米。

四,台湾的乡下也没啥现代化,苦命,落后,从日据时代到国民党来台十几、二十年后才改善。老一代台湾人吃蕃薯签,从清朝、日本、kmt来台吃到1970年代之后还吃的人大有人在。抽水马桶也是,我家住台北公馆,住一个小木屋,1977年前后搬家后家里才有抽水马桶。

至于日本人搞的嘉南大圳,争议不少,但这几年变成政治正确所以非常好。日本人做事情的能力当然不容否定,台湾80年代很流行「日本能、台湾为何不能」这类书籍。88年我有个老师从比利时返台执教,每次开车就大骂台湾连路都修不好,坑坑巴巴的。我们听了笑笑就过去了,哪会因此内心悲愤到啥境界,或大喊日本都可以!但因此出车祸的人确实不少,尤其机车骑士摔伤可不妙,或是开轿车的人心疼底盘。这大约00年后似有进步了?台北从06年市长郝龙斌开始把路做得还行(叫「路平专案」),虽然我很讨厌他但他做了这个。他到底把路面做得怎样?一言难尽。其实台北现在仍很多路面像乞丐衣服的补钉。有的路蛮好的,但那是从我小时候就很好。日本人在台虽普遍傲慢、欺凌台湾人,但当然也有好的公务员或老师。就像一个讨人厌的球队总有一两个看了还算顺眼,但这整个队的球风和打法是有问题的,而且根本不该来台湾这座球场。

朝鲜人和韩国人、印度人、缅甸人、越南人、拉美人、非洲人、澳洲原住民、北美印地安人会感激殖民者带来现代化吗?不是说没带来,而是肉麻去感激的话那很不正常,没天天控诉就不错啦。台湾人该感激日本带来现代化是绿营去中的zz操作,这搞得近年台人比日据时代的台人还崇日媚日了哩。

近年太多瞎扯的东西流传在两岸,竟然大陆也不少人相信了。好比很多大陆人、蓝营人都在瞎扯台湾在二战后留下大量日本人,所以台湾当代人很多有日本血统。蓝营的人大多傻傻的,也在私下耳语这些,大陆自由派文青和讨厌台湾的人也各取所需乐于相信这个。事实上有才怪,日人自居高等,当时就算崇日或帮日人工作的台人想跟他们婚配也非常少,他们看不上我们,我们也看不上他们。他们来台任职带妻小的,一般士兵也不会娶台湾女子,士兵也都是轮调的,日本人当然嫁娶日本人,这也不一定是歧视,而是习惯。台人想变成日人,所谓皇民,有各种审核手续。资产阶级或买办才比较可能有这种机会,或当医生的读书人(理论上应该有但我没听过)。一般城里或乡下的小老百姓没这资格也不作这种想法,不喜欢日人的是大多数,乡下农家会讲日语的人也很稀少,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在开始在乡下推动学习日语。读书人左倾的不少,也很少想到跟日人通婚。这些左倾者是反日的主力,在KMT来台后的下场很惨。KMT喜欢跟当地的既得利益者合作,这是他们的老习惯,他们的中心思想容易摇摆,心口不一。

因为不满和不解台人为何成为今天这种去中思想,蓝营有些人和大陆人乐于制造台湾人不是中国血统的说法,真是太智缺了。这种蓝营的老一辈无论本省外省我都遇过,他们非常坚持他们的「说法」,有个七十岁的本省老先生说,真的,我们班上以前有五分之一有日本血统,他们多年后(近年)才承认的。这老先生对DPP和日本深恶痛绝。我跟他剖析不可能,别听谣言,他坚持他的说法,非要我相信。这跟蓝营的老人「相信」朝鲜战争(韩战)的志愿军其实没战力只会用人命换取平手、还派我们KMT投降的人在第一线当炮灰是一样的偏见、误解、整个瞎扯。说到底,就算四分之三有日本血统好了,这也跟统独无关好嘛!而且个性也不会那么偏差,金城武台日一半一半,他就很正常吧(搞不好以后哪天讲了莫名的话?= =这年头让人信得过的人很少了)。

各位,一个台湾人或大陆人如果真有日本血统,他怎么可能不会好好去学日语呢?怎可能只会AV几句,或生活中只能讲话点缀日语单词呢?台湾人学日语的大多数人和大陆人喜欢学日语的原因都一样,好奇、喜欢、想研究,只是这样,很多是二次元粉。战后的日本在我国东北有大批「东北遗孤」,他们只因在中国生活太多年、或当自己是中国人太多年了,且不想去日本生活的,可能才懒得学日语。正常的混血者无论生活在日本或中国(包括台湾)都会想把中日文两种学好,至少其中一种语言不能只会几句。

我从小到大,除了生活中的朋友,或二三十年来所认识的台湾女网友(我上网不打游戏只热衷交友= =),只遇过一个自称有日本血统的,是我20122015左右交往的前女友,她日本血统1/8,曾祖母是日本人。而有荷兰血统的则有两位,都要我看她们的眼珠是蓝色的。你问,欸老尻你的抽样很少吧?你是以多少女生人数来当分母?很多就对啦,曾好多年天天泡网路交友,只是我不想把自己讲成花花老爷。但我至今未婚,认识的当然不少嘛。我也曾三天两头沉迷麻将直到39岁彻底脱离。

话回这厢,战争结束后,蒋都想办法把日本人送回他们的家乡,在大陆或台湾都一样,日人真正想留下的很少,也不让留,除非KMT想利用他们,有交换条件在,譬如做点工,做完了帮他们遣送回去,蛮够意思了,有些军官则留下帮忙对付TG。战争刚结束在台湾也超危险,怕百姓算老帐。再者,家乡在战后再怎样残破,一般人也以回家乡优先,这是人性使然。当时kmt来接收前,日人一批工程师跑回去前还破坏过台湾全岛电力系统,这是kmt一个工程师率领外省本省团队把电力复原的,这人立功后受一路提拔,叫孙运璇,老一辈都知道他的大名,后来当到很高的位置。

2021年,台湾学者郑鸿生有一篇:《谁会是幕后藏镜人?“日裔台湾人”传言解谜》,这篇文章澄清并驳斥战后大量日本人留在台湾的谣言。有兴趣的朋友可自搜,很容易找到

再者,就算台湾如果全都是金城武、一青窈(演过侯孝贤《珈琲时光》的中日混血者),那台湾该跟谁统一?就算台湾大多数人都有南岛语族血统(绿营真的有人这样瞎写),台湾就该TD?就算平埔族百分之百跟汉人血统交融,这就代表TD的理由?那又为何不是统一的理由?平埔族源起何处至今也没历史或考古定论。

事实上古早台湾,闽客不通婚,只跟自己人。泉漳两地的人在台湾械斗一百年超过,闽客械斗也是。两广的土客械斗也是历时多年,土是广东本土讲广府话的。这些血泪史涉及人多欺负人少和争地。闽客也不跟平埔族通婚的,平埔族以前叫「熟番」(或写成蕃,发音番,不是「吐蕃」的发音:吐拨),高山族叫「生番」,这是日本人的区分还是我们汉族先这样称的,我得查查或问我学历史的两个高手朋友。平埔族是日本学者在台创的用语,他们是有农耕技术的,可能秦汉左右或更早就东渡来台。还有绿营学者说之后又有大批西渡回福建,然后明清又东渡来台一次。从古代的图画来看,平埔族是某种「桃花源记」的人,虽然我也没去过桃花源啦。

平埔族到底何时开始和汉人通婚的?我不知道。现在仍知道自己的先人有平埔族血统的人很少。他们的西拉雅族有拜壶的风俗,有些人家中有这风俗可印证自己是此族人。TD很爱讲平埔族的大肚王国被郑成功杀了很多,既然如此他们该反思自己祖先的行为,怎么会连结到所以痛恨中国人而该TD。郑成功带来的汉人之中兴许就有他老祖啊,台南、高雄现今的地名中仍保留「营」字的都是当年郑成功部队屯田的地方,开枝散叶成今天南部人的可不少。新营、柳营、林凤营、左营,都是。其他如左镇、前镇、后劲、官田、右昌(原作右冲)也跟老郑小郑父子有关,都涉及兵棋布阵,屯田垦荒,后来成了地名至今。卫武营则是kmt设的练兵营区,和郑成功没关

台湾绿营的教材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将台湾史分成荷西时期、明郑时期、清领时期、日治时期,以前的课本没这种分法,乍看这样分好像没错,但目的是稀释中国文化对所谓台湾主体性的影响。台湾最主要的底色本就是中国,一年一年下来是中国底色不但被稀释且被整个抽走了。而且悬的是,清朝叫领政,简称清领。日本来台不叫占据了,改叫治。表面上是中性用语(只是统治、治理),事实上是谄媚日本,不愿去殖还恋殖。严格说来,治在中文和日文汉字里都是正面用语,好比贞观之治。但你若质疑绿营他们嫌你小气和指控你仇日。近年他们偶尔把清领也叫清治了,彷佛施恩且公道了,扶额啊,阴阳怪气半天就是不愿用日据。他们爱扯「台湾主体性」,就算不愿统一,如此恋殖美化日本又何来的台湾主体性?不用日据也罢,我们也懒得劝他们有格就别用日治,兹当彼此尊重得了,可他们对使用日据的青年狰狞攻击,青年也就不敢用了。近年少数人采用「日殖」,这个才可以叫中性用法。

小蕃茄全文中有的地方很赞(至少一片铁心丹心又温柔多情就很赞),有不少地方怪怪的,譬如这两句是更怪了:「我们不会说日本文化不是来源于我们中国的唐代,我们也不会说台湾的主体文化不是中国文化」

日本在唐代曾派不少人来中国,日本的遣唐使、和尚何其多,中国和尚也有到日本弘法的,但即使如此日本也还是日本,日本人也还是日本人,日本有自己的文化只是曾参考中国,近代则参考西方。喜欢去京都找长安痕迹的两岸国人,心态太浮滥也没必要。日本的文化主体并不是中国文化啊,台湾的文化主体当然是中国文化啊。

2012年选战、2014太阳花后,台湾更加高度绿化,2020蓝营败选之夜就吓到自我定调至今:以后选战不说自己是中国人也不说统独议题。即反独不统,说自己也爱台湾就好(跟着说了三十年了被绿营压在地上摩擦)。某亲蓝电视频道被撤台之后,三年以来即使反绿的青年也叫大陆是中国了,他们大多怕不这样讲的话在岛内无法交流。这些怪现象的源头主要是49年分裂,台湾内战的遗留。而来台的kmt疯狂反TG埋下的坑,种了好大的反TG种子,使蓝营至今少说有一半和绿营全体的思维一样,都看不上大陆,且敌视。其实在社会上跑的人在岛内也称对岸叫大陆、当同胞看的仍不少。当然也有不少人讲大陆但对大陆有偏见。很多蓝绿白的人都受反TG的教育一代一代下来,对中国史完全没兴趣的人竟成主流,若有兴趣者大多也是找资料来片面发挥自己的反TG和去中歪论。他们有兴趣的当然不是中国而是TD

两岸的分隔,也让台湾人在ZZ倚靠美国,在文化上崇拜美国,简单说49年后台湾洋派洋风的人出现的时间上比大陆早。但这种洋派作风比起香港那真不值一谈了,何况台湾很多乡下人完全世世代代过着很中国式的生活,接地气的风格跟大陆一样只是操的方言不同罢了。Gai以前有一首歌,说唱到「拜关二哥!」MV中人物们凶悍的酷样,台湾人不可能问谁是关二哥或关二爷。当然近年去中化之下智缺的人变多,可能还真不知道,反而乡下说台语的中年、老年人告诉他你连这都不懂。

台湾乡下人有自己的闽南传来的宫庙传统,日据时代也是照样信仰这一路,他们和原住民都不会想去日本人盖的神社。此无针砭高低之意,路数不同嘛。余清芳是日据时代最大规模的平民造反头子,他就是用宫庙串连起事。原住民在19131914于中部、花莲深山抵抗日军入山「理番」征讨,此涉及地盘范围(汉人不入深山但日本人要),1930年南投深山爆发更大的「雾社事件」则涉及日人歧视原住民的祖灵信仰。

小说《秀才楼五更鼓》的作者阿盛(1950- )撰写日人来台初期,一批会飞檐走壁的江湖人士如何和日军周旋,他在后记提到,他小时候听说有个汉奸出卖了某人,这汉奸致富后家里要起大厝,疑似施工班子有人混进去「偷梁换柱」放了一些茅山术的怪东西,导致那幢豪华新屋落成后一段时日某夜突然失火。混进去的人疑似和那批江湖人士有关。而他在1970年代曾见过传说中那批人士中的少女,此时她九十多岁。其实我这段重点不是台湾反日史,而是讲台湾本地当然是中国文化,或说以汉文化为主体。

阿盛这本出版于1999年,当时台湾已经很绿了,他写的这种题材当年台湾就不买账了,即使他是台南新营出生长大的地道台湾人。书中领导这批江湖人士的还是大陆过来一个姓关的!绿营文人不喜欢可想而知。此人的散文在1970、80年代曾很火,成名作〈厕所的故事〉写小时候用石头、竹片擦屁股的记忆,然后逐渐台湾进展到草纸阶段,然后中学毕旅全班到了台中一旅社才首次看到抽水马桶,同学们好奇争相使用,把马桶整坏了……阿盛过去和现今的ZZ思想我不知。

加上49年后来台的KMT带来搜刮的黄金和人才(好比傅斯年是民国五四的人物之一,胡适当然也是),加上两岸在全球冷战中台湾被当作第一岛链的一个角色,以及KMT不能认输,仅存一口气也要讲自己才是代表中国的政权、中华文化的正统(曾爱讲「复兴中华文化」),加上大陆运动的动荡,更要趁虚而入这样喊。1988年开启两岸破冰交流(之前两岸通信是双方不允许的,得透过海外来转信,收到后两边的家人要偷偷看),此后某一段时期中大陆也不少人认为台湾才是正统中华文化,事实上这太给台湾面子了,大陆无论曾经历啥,仍是中华文化底蕴强大之所在,且这没必要相比,台澎金马无法跟大陆比这比那,经济也没必要乱比一通,要知道台湾是小地方运气一旦来了容易出现效果,又有美国当后盾,走的路径不同。

真要比,要看怎么比,有时可以比出不同,而不是比出高低。谈高低涉及心态,两岸同胞如果看不起彼此,或看不起亚非拉,这种心态就差劲了。台湾在文化上确实有些点上和大陆有些气味不同,台闽之间差异更小但台闽都跑的人还是可以感觉出差异。可说到底两岸相处上就是自己人,我1993年在法国、西班牙遇到大陆人彼此都自然当自己人。台湾和大陆真正的趋向不同不是因为日本统治,而是因为KMT来台,造成两岸从1949年到1988年严禁各种往来(1987年岛内开始松动,老兵上街抗议,1988年元旦正式准许,这叫两岸破冰,准许去大陆观光、探亲、做生意。即便日本统治期间两岸仍可跑来跑去,直到1937年中日全面开打,甚至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才开始严管两岸民间来往。1924年台北极富盛名的「永乐座」剧场的开幕戏,特地从上海邀请京剧团来台演出。台南的南音(台湾叫南管)剧社和泉州的南音团体也一直往返交流。台湾人因为在台读高中、大学名额有限(大多给日生),有的台人跑去日本读书,这跟大陆留日的学生很多某方面是类似的,都只是想学习新知,并不一定因为崇日,不必用差异眼光来看。台湾人去日本又跑去大陆的也有,三地交叉跑,譬如音乐家江文也(祖上闽西客家)、写城南旧事的林海音(台湾苗栗客家);搞政治活动的也有许多名人至少是两地跑,左倾的李伟光在彰化二林搞蔗农工运后跑厦门,抗战胜利后返台反KMT,后来又去了大陆,50年代病逝上海。此外一个大家族在闽或粤,在台湾、南洋三地都有人丁者也叫正常,在此三地跑,譬如林语堂的家族。

两岸人民气息的相异处主要是49年后国共在两岸的文化不同,各自统治久了后人民有些许气味不同,加上ZZ上的对立,但原本8090年代就没事了,94年台湾因选战开始把TG当题目来刺激选票,也把kmtTG都当作中国人侵略来煽动,一路演变到今天,绿营的气味感染了很多台湾人民。先蓝后绿,两色交相贼,搞得台湾人血液是怪诞的颜色。大陆人民的主流是有些事情认同红色史观,有些事情跳出红色或不用任何色来看事情即可(就事论事、有一说一),相对没有包袱。在台湾想摆脱蓝绿教育的盲点,需要相当的自觉,否则会高看自身,认为台湾才叫中国味(蓝色思想;正统论)或台湾不属中国味(绿色思想;去中论)。

至于台湾是古中国(或古中原)文化的代表,这种说法以前在本省籍读书人或精英口中以前倒是常见,包括支持TD、本土化的读书人也因此自豪,外省读书人比较不知,听本省读书人讲了方知。但民间无论本省外省庶民都不知台湾(或说台闽粤)是古中国文化的代表。TD主流在结合李登辉思想后如今已全被亲日派占领,TD早已不谈台湾是古中国文化的代表。

1986年我在课堂上的台湾史笔记(1)。说明在底下。

1986年我在课堂上的台湾史笔记(2)。说明在底下。

两图说明:

我在美术系大一上学期,很多科系规定必修「中国通史」课,简称中通。记得好像不修这门的科系则得选「宪法」课。本班的中通执教老师是中国上古史的研究者,某次他顺便谈起台湾史,我将他讲的内容作笔记,共两页。前几年我一个30多岁历史本科的哥们来我家,我给他看这两页,他大笑说好多绿色思想啊,这印证出当年就有这套了只是尚未成主流。当时我觉这位老师懂好多,很有启发力,无法看出他思想言论中的三真七假、似是而非之吊诡处。他倒是没有提到TD,属潜移默化的方式。也或许这不一定是TD但总之倾向绿色。根据近年我读到陈映真在1980年代所写的文章,他对学界中逐渐出现分离主义的思想颇是忧心,这可看出陈映真很有远见。

在我回想或回看中,那个年代不见得是倾向TD的学者增多,但至少倾向TD的学者的表现力度增强了。他们的声音,大众并不知道,大概只有学界中关注相关问题的人留意。所以陈映真的忧心我当时也不知道,尽管他办的《人间》杂志很出名,我和同学们小有涉猎,但他和学界切磋或论辩台湾史的内容我就不知了,这些不在人间里,而在别的我不知道的刊物中。

当时年代已经开放了,老师在课堂上奚落kmt不算个事儿直接主张TD的话可能惹麻烦kmt的力量仍很大,且绝大多数百姓和学生不欢迎TDkmt要看怎么个反法,直接去街上发传单或从事政治活动的话才会被kmt;不谈TD也得整。基本上真的主张TD的老师微乎其微,主因包括他们本就不支持TD。当年TD只是反kmt其中的一派,像本省籍的陈映真、外省籍的李敖也反kmt但一直是统派。当时很多派,在86918dpp宣布成立之各派统称党外。且就算TD里面也分,有很亲日的,也有不亲日但讨厌kmt或讨厌外省的,也有只是当作跟kmt捣蛋喊喊的(当作反kmt的动能),或基于主张言论自由打破kmt言论控管,或是认为这是kmt「反攻大陆」口号破灭后的另一条台湾出路根据后来的解密,蒋介石大约在1960年代中期正式放弃反攻大陆kmt宣传上仍这么喊,我成长的70年、80年代照喊,诸如说对岸「暴政必亡」、双方「汉贼不两立」、我方「庄敬自强,处变不惊」、「风雨生信心」等,都是我成长时期耳熟能详倒背如流的口号,我90-92年服役期间仍常听这套。可民间早就知道不可能反攻,两岸也都不想再打仗,故此88年元旦宣告破冰,两岸和平交流启动,并在92年「辜汪会谈」达成口头共识,或者其他理由。然而881/13蒋经国过世,李登辉当天宣布上台的五、六年后,他的精日思想使绿营亲日派大受鼓舞,演变成今日这般田地

当年全台(包括我们全班在四年以来)都是大多支持kmt,支持党外的人大约3.3成。但亲蓝或反绿的人很多不投票,因为没啥胜负刺激感或社会上只重视挣钱懒得管ZZ,所以在社会气氛上若说全台九成都支持kmt亦不为过。本班大学四年来只有一人讲自己是TD,且他还是外省人。本班就算支持dpp或不喜欢kmt的人也当他是疯言疯语,觉TD是荒诞的思想。1999年我巧遇他,此时社会上已有相当多人支持TD,他反而不支持TD了,觉我提他的糗事。现在他怎么想?我不知道,没联络。


十多年前TD很多人自称我是华人但不是中国人,就像新加坡人不是中国人,近几年又变成我从未是华人,文化上提一点中国都不能。历史认知、身份认同可以这样善变的吗?知识和常识的吸收可以这样掩盖吗?我大学时(86年入学)老师带我们去龙山寺时讲某个柱子是泉州师傅来做的,这些现在的老师全不说了,怕跟中国有关,完全要去中。我张万康可以说我明天想改姓林就自称我从没姓张,我姓张是一场误会吗?

台湾怎么变都还是中国文化,早定型了。以后也还是中国文化,只是很多人不想听正常话。他们看我和我哥们才叫奇怪,包括有些大陆网友看我和我哥们也不解,但你若好好看这篇,你会比较懂吧我想。或者这么说吧,国际看两岸是同一种人在内哄,就像看同属斯拉夫人的俄乌起硝烟。前面讲的自然性、社会性,台湾是在用强大的社会性去扭转自然性,达到习惯(洗脑)成自然的状态。很多台湾青少年、青年若听我讲这些会诧异的,啥?我们是中国人?哪是!学校没一个老师说过啊,扯到最后他急了说总之我们是美国那种西方价值民主自由巴拉巴拉,而对岸是巴拉巴拉。你若告诉他社会主义本就是诉诸民主,他会讶异,他认为选票式、多党才叫民主。他脑子装不下别的了,你若质问他台湾民主帮他们全家解决了啥,他就算动摇了也要硬拗。他需要一种优越感硬撑。去中用的是两大招,一招是台湾绿色史观、台湾民族论的扭曲研发,把中国之分裂现状讲成从来就不是同一民族、同一国家。另一招是西方至上,台湾把自身更靠近西方阵营,成为新冷战的前沿。包括讲TG统一要危害我台。

我认识一高中老师,80年代中期出生,他父亲是外省人、母亲是台湾客家或外省客家我忘了,我看过她给学生出的考卷,内容是有意无意间给学生灌输有的没的,此外她跟我谈客家,可我谈大陆的客家她不想听(我在泉州遇过江西宜春的客家人,在泉州当计程车师傅,在台湾遇过赣州的客家人,在我常去的饮料店任职,两人都喜说自己是客家人!这可说是四海之内所有客家人共同的热情),我谈她父亲老家的某省某县的史地,她也不想听,此后相互不再聊了。

KMT只是一个官僚机构,在台湾他们高压统治年代过后有进步,但很多习气还是在,他们似乎重视高雅,但似乎不懂文化。他们如果真那么懂文化,也不会被民进党的绿色史观整了三十年而提不出驳斥。KMT的人对早期台湾人特邀泉州师傅来盖庙这种事没兴趣。台湾寺庙得放一个叫「泉州白」的花岗石,嗯,蛮好,没事,大家忙吧我先告辞了。除此其他中华文化的探索、思索、讲古也提不出。泉州在宋元时期很多阿拉伯人,云林县台西乡有个村落很多阿拉伯血统的后裔,他们就是泉州先民渡海来台的阿拉伯和中国混血,只是太多代下来可能外表看不出是。蓝营只误认外省人和大陆有关联,事实上萧敬腾的爷爷、郑南榕的父亲都是日据时期后期来自福建,前者从惠安,后者从福州,故此名中有榕;福州绰号榕城。前述我哥们曾总的外婆也是日据时期后期来台的,由厦门母亲带来台湾,其父则是上海人。

随着时间年复一年下来发展至今,我也发现到,与其说两蒋洗脑台湾人反TG反到无脑,不如说台湾人民一直是跟着美国走。美国在二战前后成为世界最强的国家,制霸全球至今。台湾人不是慕强就是恋殖,这是蓝绿教育所致。

台湾过去的经济状况,兹举一图说明。前几年撰写1967年报纸照片的文案图说,其中一张是台北市公馆(靠近台大)的车祸,书印好后我才无意间有两个看热闹的少年打赤脚。当时那一带算很热闹了。打赤脚不值得被看不起,我意思是不必美化台湾的物质生活多棒。

1967年台北市罗斯福路三段,估计是现今台电大楼一带。左边两个打赤脚的孩子。据先父说以前这附近不远处是一大片农田,90年代我二三十岁每当开车载他经过时他总要啧啧笑说,以前这边都是田,变化真大啊。

直到现今大陆都仍有果粉(民国粉)把民国时期或台湾讲得太好,这并不符合事实,甚至讲北京话是民国的才好,羡慕台湾有从北京过去台湾的人将这一脉传下,这种说法很废或视角有问题,自非事实,看李立群那么生硬的落京片子真好笑,跟大陆演员一比就下去了。为何说视角有问题?来台的北京人不是家境可以,就是中产以上,或者是读书人,换言之草根或底层的北京人没过来。故此大陆人觉得台湾有一些人传承优雅的京片子。那是因为骆驼祥子没过来啊。何况底层老北京的土音腔调也有他们的生猛带劲,不必贬低。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当地有教养或鲜活灵趣的人书香门第仍然很多啊,怎可能比台湾少。果粉太向往台湾、或太贬低新中国,视角就有所选择而偏差了。台湾的第二、三代外省人很难讲出很溜很软的京片子(除非是播音员的训练),这是因为没有那个环境了,这也没什么,不值惋惜。

也有大陆人爱讲某些字的发音台湾才是对的,或讲两岸用语截然不同这是鬼扯淡好比台湾都说法()国,我们大陆都说法(fǎ)国;或台湾人都讲垃圾(发音乐色),我们是拉基。张口就来。其实台湾本就有人讲法(fǎ)国,我大学时几个留法的老师都说法(fǎ)国,一个本省的,一个外省的。造成我们班上留法的也说法(fǎ)国,哈哈哈,但民间大多讲法()国,或近十几年来绿色思潮下台湾青年误认()国是对岸发音才故意用法()国。至于乐色,说乐色的人居多,但用拉基的人也向来有,看家庭。

在闽南语的书写上,明明有做出台湾闽南语字典,网络上也可找到。但基于去中,有一批人近年推动台罗文(用罗马拼音撰写闽南语),或用汉字、台罗文混合,不伦不类,亦是奇观,很多学历很高的,这些所谓精英看到乡下人蛮看不起的,本来活在自己的小时空里,近年还挺风骚。他们对外省绿十分鄙视但不敢讲,因外省绿大多不会讲台语(但很多本省城市青年也不会讲台语),怕讲了就违反多元,且外省绿的网红格外凶狠。

台湾各方面都很怕比输大陆,也奇,大陆地大物博,人口基数大自也出现许多人才,台湾那么介意是为何呢?这跟49年以来的对抗定调有关。这是蓝绿接力派生出的优越感,也是自卑感。很多台湾人看到大陆把基建或河道大堤周边的工程做得很好,讶异之余,酸溜溜抛出一句这是集权(也是极权)的力量,对大陆的规划能力视而不见。看到大陆有穷人则见猎心喜喊说你看多可怜吶,对台湾一家子贫困而自杀在车内的人则冷漠以对,或者讲社会上有人贫穷是正常的,更烂一点的爱讲「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这句大陆也有,这句不是好话,是根本没去看问题在哪。也有的陆生很怪,爱讲他在台湾没看过穷人,真离奇了很敢讲,这种人眼里什么都是台湾比大陆好。事实上真没必要相比。

新中国因为49年是胜利者,人民比较没有自卑或偏见的问题(直到后来美式文化的引进以及台湾经济奇迹时期曾美化境外或有点憋屈),加上大陆地方大,人民就算只在自己省里家乡也视野辽阔,胸臆大,而且大三线或各种政策移民、上山下乡都让人视野胸臆也大起来。改开后生意人、打工人到处跑,一跑老远,也是视野胸臆大,甚至世界到处跑。对大陆人而言我80年代中后期不再敌视台湾即可,心情就翻篇了,台湾就算跟我们大陆不一样也是不一样的中国人罢了,没事。看台湾出的史料或新闻当参考就好,大大方方觉某些地方讲得对、某些地方不对、某些地方有待商榷即可,问题是台湾蓝绿高层窄肚鸡肠,台湾人就像49年球赛败阵后,被打败很不开心,但始终没彻底检讨为何失败,打不过就污辱对手,深怕球队把自己踢走,努力把大陆各方面的贬低而深植人民脑海,好比先入为主认为大陆的史料八成或全部都是错的,讲大陆各种不好的才是对的。台湾小没关系,台湾有台湾的活力,但台湾人把自己搞小了。KMT把非要在各方面跟TG比高下的老习惯传染给绿营,可见绿营中国化有够深,比蓝营更中国。蓝营至今仍由外省挂主导,始终没培植中南部人才,没有左翼的蹲点、深根文化。蓝营的外省挂不怕下台但怕被踢走,绿营没有被踢走的问题但对下台特别欠缺风度。

很不幸,谈文化难免要谈到ZZ,只因台湾受ZZ煽动太深,两年就来一次大选,台湾这里的文化被ZZ搞成水平很低,影视和文艺作品受ZZ影响更甚大陆,或说各有各的限制吧。大陆恨国党和公知的风格和美国、台湾绿营都很像。绿营吸收美国的资本主义广告行销手法和洗脑手法用在台湾,非常懂得用渗透、暗示、迂回的方式来鼓动偏见与仇恨。

先写到这儿吧。王孟源前阵子讲到某事,他说这在他的博客值得反复澄清。我这篇有些概念之前别篇也写过,我觉也是值得反复澄清或阐述了。每个人都有立场在,但我可以拍胸脯,我写的这篇是谈事实,谈历史真相、真实情状,就算有出于立场的心境(我是统左派的立场)也是立场性佷淡、很稀微的了。我反对先射箭再画靶,谈历史,谈台湾,谈啥都一样,创造发明各种说法那就没意思了。脑子不清的人相信自己那套台湾看法、台湾史观,这很难救,但该写总还是得写。


小结

如你对我这篇说的内容能够共鸣,你仍想支持TD,那可以说得过去,好比你觉得两岸既然分了就分吧,两岸总是已经不太一样了嘛。但你若扭曲台湾史,帮腔台湾民族论,那你搞的TD就很妖了。台湾若越来越妖,那对台湾自身就更糟糕了。台湾想推TD的意识形态,不该背离自然性,所谓「道法自然」、「顺其自然」、「自然就是美」,连两岸都属中国人或华人全不认,这种意识型态不但不真,不善,不美,反趋向假、恶、丑。

1967年台北热闹的西门町、中华商场一带,广告灯「精工表」三字拍摄不清楚,我翻拍后更不清楚。同样的1967台北有这样热闹的地方,却也有打赤脚的孩子。我家附近一个71岁(1952年生)的大哥告诉我,他在嘉义乡下长大,小学四年级时学校办运动会,他父亲送他人生的第一双鞋,是双布鞋。此前他天天赤脚。

2023/7/4於本站

2023/6/30初稿發於知乎


关于文化方面的谈天说地,随附近年我写过的两篇参考:

本站:(科普)最後與最初的浪漫:台灣是個小中國(2021/6)

回答知乎提问:为什么台湾至今仍然会有外省人、本地人的轻微分歧?(2022/5)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從王家衛《繁花》座談會一個觀眾的提問談起

兩兩六關渡師的科普軍史——老師長的故事、這支部隊的闖蕩史

從周星馳《喜劇之王》談文青發業障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