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七七事變88周年、抗戰勝利80周年的歷史觀念澄清
今年是2025年,正逢七七事變88周年、也是抗戰勝利80周年,而且是二戰的世界反法西斯勝利80周年,尤其抗戰和二戰反法西斯勝利是整數年,意義更大。今天是七月七日,我來談一下這些事兒的觀念澄清和建立。我沒有後製能力,連上字幕也不會,只能用講的,盡量口齒清晰,見諒了。(本來想錄影拍成視頻,但試了幾次,口條太差,放棄,在此上傳我寫的文字稿)。
抗戰是十四年,不是八年。所謂八年抗戰是藍營史觀的宣傳。蔣介石在1937年領導的所謂八年抗戰,這叫全面抗戰,是中共完成抗日統一戰線後,聯合國民黨中央和各派系發起對日本帝國主義或說軍國主義法西斯的鬥爭。但其他廣大人民部隊的抗戰早已開始,包括中共在東北的東北抗聯和國民黨派系部隊,又叫雜牌部隊的抗戰,早就展開六、七個年頭了,反觀蔣介石是最晚跟進的。也不是吐槽他沒功勞,只是說之前的抗日年份得算進去才完整。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蔣介石和張學良叫東北軍不抵抗,以免得罪日本以來,其他黨派卻自發自主的抗日,抗了六年後,蔣介石系統才正式投入抗戰,他知道自己再也閃躲不了。
我可以舉個例子,2023年入冬,12月左右,我在深圳一家東北餃子館吃餃子,我問老闆哪兒人?他說哈爾濱,我又問哈爾濱哪?他說尚志。他順口講解,這是為了紀念抗日英雄趙尚志而起的地名,而且提到趙一曼。
大家知道哈爾濱很大的,我也問過廣州一家餃子店,他說來自哈爾濱,我說哈爾濱哪?他說綏化,發音也可以是隨化。另一家來自哈爾濱的香坊。我這個人跟大陸同胞交流時喜歡問稍微細一點,因為作為一個地級市或省會,他們的城市範圍很大,這裡面其實還可以粗分或細分。以上這些廣州深圳的東北餃子店情景,好比老闆的憨實相貌、老闆娘很酷的模樣我都拍了照片,可惜我無法做後製配圖。
話說回去我查了資料,趙尚志是共產黨員,隸屬東北抗聯的,全稱叫東北抗日聯軍。也就是游擊隊,或隱蔽戰線做地下工作的抗日組織。918之後起初在東北抗日的是馬占山,他是東北軍系統的,他很有威望,上海還出了他的香煙,煙盒印了他的頭像。在馬占山的同時期或之後接力抗日的,就是共產黨,也就是東北抗聯的人,他們還包括朝鮮族的,或從朝鮮退來中國東北一起抗日,譬如金日成。東北抗聯英勇犧牲的人,是他們的領導,楊靖宇,他是河南人,跑去東北抗日,相當偉大,條件很差但他很堅持,最後犧牲了。很多大陸同胞曉得他的大名。前面講的趙尚志,他是遼寧人,套句台灣用語,他是在地的。還有一位英烈,是女性,趙一曼,她是四川人,她也英勇犧牲了,她的層級也很高,底下不少東北在地的好漢。趙尚志活動的地方在黑龍江省珠河縣,後來新中國建立後,為了紀念趙尚志,把珠河縣改名尚志,後來又納入哈爾濱。楊靖宇的大名我大概十年前才知道,趙尚志、趙一曼是前年才知道。
![]() |
這是本要拍視頻時所展示的文字卡。手機自拍錄影時,發現是鏡像,左右顛倒,所以我把字卡背面勾描,在鏡頭前就變成正的。在此上傳作個紀念。這三個東北抗聯的大人物,大陸知道的人很多。 |
大家對大陸必須有個常識概念,大陸的城市規模很大,這樣方便管理,推動工作更能起作用。好比台灣的北北基加桃園,甚至再加上新竹,才是大陸一個一級城市或地級市的規模,有的還比台灣大,譬如江西省贛州市比台灣還大,重慶市也比全台灣大。他們對其他省的人通常只講我哈爾濱的,不用講太細,以免其他大陸同胞沒概念,我喜歡問細一點,這樣可以讓我增加知識。譬如一個福建人對湖南人說我是福建安溪人,那個湖南人可能沒聽過,所以講我是泉州人即可,或我是福建泉州,因為安溪納入地級市泉州了,古代屬泉州府,講安溪太細了。可是對福建自己人或對泉州自己人來說,講安溪才有重要性,才有特殊性,才知道你是哪個方位的泉州人或福建人。安溪在山區,很多人種茶,他們來台後也種茶,台灣的景美木柵新店石碇深坑這一帶不少人祖上安溪,在台灣種文包種茶。台灣統左派或說左統派元老,陳映真,老家就在安溪。
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他們的犧牲英勇慘烈,大家可以去查詢。那為何918之後當時的上海人對馬占山敬佩,馬占山風靡上海,可是大家對東北抗聯卻不清楚呢?因為蔣介石的國民黨基本上對共產黨是有仇的,不會宣傳共產黨抗日。馬占山是前軍閥東北軍系統的人,屬張學良的人馬,張學良又跟蔣是一掛的,兩個人要好(至少在當時要好),所以宣傳馬占山沒問題。國民黨一直是個小家子器的集團,他們不可能宣傳東北抗聯的英勇。
國民黨的狀況是這樣,從孫中山死後,蔣介石奪權成功以後,國民黨就變質了,國共聯合北伐途中,蔣介石變得更失去理想,更投機,412政變導致國共翻臉,國民黨不但「清黨」,清共產黨,也清了國民黨內的左派,成了很右的一個集團。此後國民黨一直投機主義掛帥,從蔣介石在大陸時期就是這樣,來台至今仍是一個德行。蔣介石對英美帝國主義和日本一直很軟弱,想彼此利用,也跟蘇聯合作。蔣介石對失去多少國土或權益也不能說完全不在乎,但他眼中的敵人只有共產黨和軍閥。事實上蔣介石自己是新軍閥。
共產黨不但不會小家子器,而且必須靠理想性才能生存,他們在落難時唯一僅剩的就是理想。這是打從一開始共產黨和蔣介石國民黨在氣質和作風上的不同。共產黨跟孫中山談得來,跟蔣介石掌權後的國民黨不合拍,可想而知。孫中山死前,根本沒想給蔣介石參政,開會時連候補委員都不讓他當,沒有開會權力,只讓他去當黃埔軍校校長,想不到蔣介石在孫死後野心如此巨大還險惡。黃埔是在蘇聯支持下由中共和國民黨一起辦的軍校,裡面的學生是國共兩黨的黨員都有。這個軍校後來被國民黨神化了,其實它在1920年代很新,還很菜(坦白說在後來的蔣委員長時期也不見得好,僚氣和腐氣很重),在此之前北方的保定、天津和西南的昆明早就有知名軍校了,素質挺好,其前身都在晚清,北方軍校在進入民國後自然是在北洋政府底下。黃埔的特殊性在於目標是搞革命,要培養革命新血。
而在所謂軍閥方面,國共聯合朝北洋政府北伐時期,有些軍閥從北洋政府倒戈加入了國民黨。譬如馮玉祥、閻錫山、張學良,此後他們成了國民黨員,他們對國民黨的新任盟主蔣介石不熟悉,但認的是孫中山的旗幟,這就夠了。尤其馮玉祥不討厭共產黨,他的部隊受蘇聯資助才有能力加入北伐,本來被北洋政府擊潰了。北伐成功後,馮、閻對蔣的獨裁不滿,或說利益分配出了問題,這讓他們很不服,於是同蔣介石打內戰,還打不止一次。而且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也加入討蔣,討伐蔣介石,甚至跟馮、閻組成討蔣聯軍,在1930年中原大戰尤其打得很大,這件事發生在918前一年。
要知道李宗仁、白崇禧的「李白」二人轉,這兩個廣西人老早就在廣東就加入了孫中山陣營,輩份不下於蔣。此外廣東部隊,也就是粵軍,他們也是北伐派系的一支,也就是張發奎領導的這票老廣。我們講1926年國共聯合北伐,這裡的國民黨可不光包括蔣介石系統的黃埔軍校部隊,還包括兩廣部隊,而且黃埔這批學生兵的戰力還沒兩廣部隊強。
北伐期間戰力最強的是綽號鐵軍的部隊,也就是張發奎領導的,他底下除了蔣光鼐、蔡廷鍇、陳銘樞,還有共產黨員葉挺,這都是他底下的大將和子弟兵,北伐往北打的硬仗主要靠他們。往南呼應的,則是馮玉祥的西北軍,他出力很大,五原誓師從內蒙往西安打,在冰原上行軍,解救楊虎城把守的西安圍城。楊虎城當時也是跟北洋政府唱反調了,被北洋部隊圍困很久。此外閻錫山領導的山西軍,他手下的大將傅作義,守的是涿州,也是苦戰成名。
最後壓倒北洋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張學良的東北軍,此前他父親張作霖已被日本人炸死。張學良仍有強大戰力但他選擇不打,在1928年年底宣佈「易幟」,聽從國民黨號召,才使北伐在形式上成功完成。當時東北軍有空軍的,反觀南方革命軍還沒有半架飛機。此後蔣介石和張學良兩人也成了哥們,甚至情同父子,張學良成了國民黨二把手。蔣介石很籠絡他,當時張良生活糜爛,直到發生918也沒完全覺悟,配合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固然蔣介石叫他不要抵抗,但他若真想打,蔣攔不住東北軍,因為東北軍是聽他張學良的。
![]() |
張發奎在北伐時期手下的四個大將。他們是北伐軍最能打的,戰功彪炳一路殺進河南。 |
話回馮玉祥、閻錫山、李白,都是對北伐有功的,他們不滿蔣介石後來一鍋端,內戰打了幾次終於敗北,尤其張學良扮演關鍵角色,他挺蔣,使中原大戰贏了討蔣聯軍。當時蔣介石除了打這幾個老北洋,同時也打中共的紅軍,忙得很。說起全國各黨各派都不喜歡蔣,這裡黨指的主要是共產黨,各派就是馮閻李白等人,還有唐生智,張發奎,這些國民黨員也沒人喜歡蔣。蔣介石作人失敗一流,權謀自私叫人反感。中原大戰等於是國民黨內的內戰。
中原大戰之後,馮閻宣佈下野,部隊全被蔣介石收編,此後民間叫他們雜牌部隊,有別於蔣的中央軍,或叫嫡系部隊。也就是說中央軍是蔣的班底,雜牌部隊可不是。表面被收編,但各將領有自己的子弟兵,部隊聽主子的,而不是聽黨中央的。有點像台灣政治圈,顏清標、張榮味就像國民黨的雜牌部隊,他們的樁腳、哥們、鄉民是聽顏清標和阿味仔的。
馮玉祥下野去泰山寫自傳閒雲野鶴後,部隊交給手下宋哲元,蔣介石叫他們鎮守華北,宋哲元底下有兩個最有名的大將,一個張自忠,一個馮治安。宋哲元的部隊都是北方漢子,守華北順理成章。宋哲元怕不怕蔣介石?怕,但也不怕,與其說怕不如說要尊重蔣。918之後日軍的勢力也很快延伸到華北、內蒙一帶,宋哲元首當其衝,他怕不怕鬼子?一樣是怕,但也不怕,因為西北軍本來就能打,張自忠、馮治安等人對日軍很有血性的,他們跟中央軍風格不同, 他們的歷練養成是跟著馮玉祥打的基礎。蔣介石是一個很怪的南方人,而且南方人大多也沒蔣介石怪,跟蔣相處不舒坦,這人沒法交心。雖然馮玉祥也很奸詐,閻錫山更詐,但蔣介石的問題是:怪。這個人沒有人味的。
其實中原大戰時西北軍的兵力本就比中央軍大,卻被蔣介石奇蹟式的逆轉勝。主因是打仗要燒錢,蔣介石弄江南、上海的錢很有辦法,之前就從收買馮玉祥的部將韓復榘。加上張學良挺蔣。以及馮玉祥和閻錫山溝通不順,之前閻錫山軟禁過馮。民國時期各路豪傑常出奧步,蔣介石也軟禁過居正、胡漢民,最後軟禁張良最久,來台後還軟禁孫立人,張學良則繼續軟禁。還有就是閻錫山的山西軍被說背著煙桿打仗,不抽大煙沒力氣,中原大戰時期一次重要的行軍遇到下雨,煙具全給雨水打溼了,於是潰敗。這是嚴謹的史學家郭廷以寫的,當然也不否認有稗官野史的成份。另一樁稗官野史是西北軍和山西軍講好會師,卻把河南省的泌陽、沁陽看錯了,說錯了,兩地相差十萬八千里,導致會師失敗。總之西北軍的子弟兵看似一幫很廢的大老粗,但真的生氣時又很會打仗。
所以說國民黨在台灣宣傳的抗日名將張自忠其實雖然是國軍一員,但氣味上其實不那麼「國民黨」,他們西北軍不是中央軍,有自己的特色。
另外馮玉祥有個大將孫連仲,他本來也不想跟隨蔣介石,馮的哥們鹿鍾麟勸他才答應。孫的部隊被蔣收編後派去江西剿共,這讓孫連仲很不愉快,甚至重要部將董振堂等三人起義,陣前倒戈加入紅軍。
1931~1937年間的抗戰
1931年918事變使東北淪陷後,除了馬占山的東北義勇軍、中共的東北抗聯在東北當地抗日,國民黨其他派系也要抗日。
且說918隔年1932年128事變,一月二十八日,蔣光鼐、蔡廷鍇的19路軍就在上海一帶和日本海軍陸戰隊打了起來。陳銘樞罩著他倆,因為整個上海的防務是他在管。他們資歷老,想打就打,戰力也強,看蔣介石討好日本或害怕鬼子感覺他很沒出息,屌你老母!說幹就幹,這迫使蔣介石底下的中央軍也只好去了一批人幫忙打,不去不好意思。這個中央軍的將領是張治中,他輩份也挺高,不那麼畏懼蔣。最後和談,暫時休兵,蔣介石鬆了口氣。然後蔣光鼐、蔡廷鍇被派去福建剿共,後來陳銘樞領導大家發動福建事變,也就是閩變,幹嘛?反蔣,自立政府、國旗、國號,並且訴求抗日,還聯合其他廣東頭人要一起來,閩變發生在1933年。結果被蔣介石平定。
當時19路軍為何沒能和紅軍一起合作反蔣?其實有過接觸,但中共領導人博古沒抓住良機,搞成坐山觀虎鬥。也有人說這應該是共產國際的鍋,博古是聽蘇聯的。事件過後,19路軍的軍頭們全部形同下野,蔣介石再也不重用這批打日本有經驗的猛將。
19路軍本來十分風光,128之後上海開紀念大會,十分莊嚴盛大,何香凝也來了,她是國民黨左派廖仲愷的遺孀,請她前來意思是給蔣介石難看,意思是你不配奪權領導國民黨。128後廣州馬上就立了一個好大的牌樓紀念此次抗日事蹟,並有19路軍的抗日烈士陵園,這些牌樓、陵園至今都在,維護得很好。2023年我特地在現場拍了許多照片。128的事兒很多,當時雙方休兵後,日軍在四月底於上海虹口公園閱兵,朝鮮人尹奉吉跑去丟炸彈,炸死日軍總司令和炸傷許多文武大官。
128事變又叫128淞滬抗戰,和813淞滬抗戰不是同一場。
再來,前面講到西北軍的宋哲元、張自忠、馮治安等人鎮守華北。蔣介石當然不信任西北軍,身為蔣委員長的他可以發號施令但宋哲元不一定聽。但蔣也樂於西北軍幫他在北方擋住鬼子。蔣自己一直是親日美的,只是不像汪精衛後來整個往日本貼上去當漢奸。從形容來說,蔣、宋、日有點像三「國」演藝,或說這是兩國三方勢力共存拉鋸。西北軍非常反日,民族意識很強,1933年春天,張自忠等人,外加一小部分東北軍,一小部分中央軍,他們在長城沿線和日軍打了一場史上有名的長城抗戰。張自忠等人一戰成名,西北軍的大刀隊也火了。蔣介石很愁,怕他們功高震主,又怕得罪日本,最後西北軍只好退下。
![]() |
西北軍在長城沿線抗戰,史稱長城抗戰。他們正在長城行軍。這是中華民族的艱苦和浪漫。翻拍自《中國抗日戰爭圖誌》廣東旅遊出版社。 |
緊接著,馮玉祥閒不住了,他宣佈出山,跑去察哈爾抗日,組成察哈爾抗日同盟軍。他底下有個老部下,跟張自忠同一輩的名將叫吉鴻昌,這人在中原大戰不但不接受收編,還跑去加入共產黨。吉鴻昌接受馮玉祥號召,跑去塞外打鬼子。鬧了一陣有鬧沒成,而且蔣介石還出兵夾殺他們。之後吉鴻昌回到天津,被國民黨暗殺。
![]() |
馮玉祥在察哈爾誓師抗戰。此人身高一米九,作風相當接地氣。馮玉祥十分愛國沒錯,但也是想靠抗日和蔣介石爭話語權。翻拍自《中國抗日戰爭圖誌》。 |
1934年蔣介石對紅軍發動第五次圍剿,迫使紅軍長征。紅軍沿途和中央軍的堆兵打,也和各省派系部隊打。但有時跟各派系軍頭有默契的「過路」不留,軍頭送客,讓你過路,但不追擊,敷衍蔣介石,因為他們知道蔣故意消耗他們和紅軍兩造的部隊,然後以便蔣的勢力進入他們的省。中央軍和紅軍有仇,但派系和紅軍無仇。紅軍長征的其中一個口號是北上抗日。最後在陝北落腳。中共是一直很重視抗日的。
![]() |
小紅書一個女博主,談毛主席在長征前寫的詞。毛主席捨不得離開經略多年的中央蘇區(住要位於贛南閩西區域)。毛主席認為博古和李德(蘇聯派來的軍事顧問)領導不力,導致無法抵擋蔣介石的第五次圍剿。長征時期毛在貴州才重掌兵權。 |
1935年夏天,蔣介石派何應欽和日本的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簽下喪全辱國的何梅協定。日方以聯合防共自治為名,意圖掌控華北五省。秋天,毛澤東領導的中央紅軍和陝北紅軍完成會師。其中有個台灣彰化人,蔡孝乾,他在日據時代前往大陸,跟隨紅軍一路從江西走到陝北。
1936年山西軍的傅作義在內蒙抗日,打出百靈廟大捷,使他全國威望不下於西北軍。當時毛澤東給傅作義發了賀電。據中國時報老記者龔選舞表示,當時年少住在四川,街坊間對西北軍、山西軍的抗日歡天喜慶。年尾發生西安事變,蔣介石終於和張學良、中共三方達成口頭約定,不再閃躲抗日,暫時不剿共。當時張學良的東北軍也被派去陝北剿共,損失很慘,根本打不過中共,這讓他更不想打內戰。
1937年後的抗戰
1937年七月七日,西北軍的一個團和日軍在盧溝橋發生衝突,這其中有個團長叫吉星文,國民黨長年宣傳吉星文迎戰,這沒錯,但不講他恰恰是吉鴻昌的姪子,吉星文後來1958年死於金門八二三砲戰。七七事變不久演變成全面抗日。當時宋哲元人在濟南,他不像之前長城抗戰大出風頭時那麼勇敢,他不想打,跟日本密商和談止戰。張自忠也沒那麼想打大仗。馮治安勸宋哲元,可以不打,但要佈陣,宋哲元認為佈陣就是對日本失信。而日本方面,少壯派和主和派展開激辯,前者主張把中國拿下!後者主張保持現狀吃中國利益即可。蔣介石也希望宋哲元在保定成立指揮所備戰,至少裝裝樣子(蔣介石這次是對的),並派孫連仲北上支援,宋哲元不聽,不成立指揮所,並且讓孫連仲的部隊在鐵路上停在河南。結果日本少壯派在內鬥中贏了,下令猛攻,平津陷落,於是蔣介石開啟全面抗日。全國各黨各派都熱烈支持,捐棄成見。
首先,蔣介石在淞滬開闢戰場,這就是813淞滬抗戰。這是中央軍首次正式抗戰,之前從918算起有六年是黨內各派系在自主抗戰,也就是民間常數落的,雜牌部隊抗日,中央軍不抗日。或者說真正的老牌國民黨粵軍才敢抗日,蔣介石的國民黨是不抗日的。在全面抗戰後,中央軍在813淞滬戰役損失慘重,失去了上海南京,但激昂了全國抗日決心,也鞏固了蔣介石領導中樞。當然也有人看衰中國,認為打是沒用的。
全面抗戰是中共統一戰線的功勞,這使中共的部隊,被國軍編成八路軍和新四軍,其中八路軍前進山西和閻錫山等國軍並肩作戰。雖然山西也丟了,但無論日軍打下哪,哪兒就有八路軍和新四軍就在背後游擊滋擾,日軍表面佔據山西但搞不定這裡,中共一直秉承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跟日本對幹到日本投降。八路軍的能量和勢力從山西拓展到河北、山東,軍民魚水情,老鄉和八路一起抗日。新四軍則在南方八省活動,也是撒開天羅地網同日軍或偽軍(汪精衛政府的部隊)戰鬥或鬥爭。
2023年秋天我在深圳、羅湖的東門町商圈,這裡在一片熱鬧人潮中有個小建築物,上面寫這裡以前東江縱隊的指揮所,東江縱隊就是中共在廣東的游擊隊,當時我拍了照片。此外國民黨的李友邦將軍,他是台灣人,他組織的游擊隊叫台灣義勇隊,在福建、浙江活躍著。1952年他在台因匪諜案被槍決。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的鍾浩東、蔣碧玉夫婦(講碧玉是蔣渭水的女兒)、蕭道應等人從台灣跑去上海和廣東尋找抗日機會,他們沒有奧援,竟然自己一心抗日就去了大陸。他們在廣東瞎轉悠,所加入的游擊隊叫東區服務隊,這是國民黨的丘念台(丘逢甲兒子)領導的系統。後來,鍾浩東因加入共產黨從事活動,1950年在台被槍斃。
基本上正面戰場主要交給國民黨的國軍,因為正面戰場本就是國民黨的統治區。中共是在側面戰場抗日,他們的表現比中央軍更堅定,組織力發揮得好,軍民充分結合,不像國民黨部隊有時靠抓丁。1937到1945年之間的國民黨陣營裡有的部隊英勇抗日,有的則敷衍虛應,亂得很。有時則是決策荒唐,譬如發生炸毀黃河口隄防、在長沙放了大火等慘案,搞成水深火熱。又如演戲給蔣介石看,或猜不透蔣介石的暗示,上下一起演。總的來說國民黨當然抗日有功,但他們抗戰的過程是一筆糊塗帳。
請留意,國民黨在大陸時期的風格和在台灣一模一樣,你認為藍營在台灣的選戰不努力嗎?他們總是很努力啊,但他們就是很廢。他們選戰也贏過啊,也有過感人的場面啊,也有過戰將啊,但整體拉長時間來看,三十年來沒出息,關鍵是投機主義和權貴色彩,這跟在大陸一樣。國民黨的抗戰也是這個味兒,說不可敬太嚴苛,說他們不廢則不誠實。國民黨部隊在抗戰打過22場會戰,可敬吧?可敬,且打過精彩的戰役,但用「勝敗乃兵家常事」來為他們的圓,似又說不過去。蔣介石的心態是留一手,他心裡老各膈應的是共產黨,對日本常愛打不打的,在他底下的部將十分苦惱。反觀共產黨很懂「活在當下」,對日本當生死之仇在打。國民黨對日本也有血海深仇,卻又想得很遠。老藍喜歡用拆穿的口吻講中共趁抗戰壯大,沒好好抗戰,事實上趁抗戰把兵力搞得更龐大且精銳的是國民黨,美軍給了國軍太多資源。頂多說國共都趁機壯大自己罷了。抗戰的最後兩年國軍失去大片領土,這和蔣介石心態上想慢慢玩、太算計而不利落出牌有關。
總結
回顧抗戰,八路軍的林彪,在1937年九月的平型關戰役打出全面抗日後側面戰場的第一場勝利。雜牌部隊仍然英勇,1938年春天以西北軍為主力,聯合各省各派部隊(包括川軍、滇軍走出自己的省去山東打仗)和中央軍(湯恩伯的部隊)一起合作,打出台兒莊大捷,這是正面戰場的第一場大捷。這是由桂系李白領導,孫連仲直接指揮的一場值得歌頌的合作。負責守城、吃最大苦頭的池峰城就是孫底下的大將。都是西北軍的老底。
然而蔣介石趁抗日削弱西北軍,不給他們補充,甚至把台兒莊功勞最大的池峰城31師的番號給拔掉,非常不夠意思。蔣介石太爛了,讓人心寒。 拔番號是很忌諱的一件事。
總結一下,一,抗戰是十四年抗戰,並非中共說十四年所以才14年,而是本就該以14年來算。二,抗戰是中國各黨各派一起打的。各黨,主要是國共兩黨,當時還有青年黨等其他政黨。各派,指的是各省各派雖然表面上都屬國民黨,都是黨員,但他們討厭或不信任蔣介石,有自己的勢力範圍的派系。
在這完整14年來說,雜牌部隊的抗日基本上都比中央軍可歌可泣,中共部隊平均戰力和頑強意志也極高。中央軍有時英勇有時鬼混有時落跑一言難盡。
國民黨史觀喜歡講八年抗戰,主要是為蔣介石洗地,想把頭六年他消極抗日、根本不抗日的責任給蒸發。那些老粵軍、老廣的抗日,西北軍和山西軍的雜牌部隊抗日早就開始了,只是他們不是蔣介石中央軍嫡系。對小器量的蔣介石和國民黨領導集團而言,說中共的東北抗聯和雜牌部隊、老牌國民黨粵軍抗日,在語境上就等同說蔣介石不抗日。蔣介石並沒有讓中國站起來的雄心壯志,只熱衷權力,他對中國受日本蹂躪不大在意,只一直想當英美集團的走狗,順便也跟蘇聯拿好處,因為蘇聯不喜歡日本,他從中多面撈取利益。
1937年全面抗戰後蘇聯果然派大量飛行員援華,比後來美國召募的民間傭兵「飛虎隊」要早得多。美國一直在間接援助日本,賣石油和鋼鐵給日本讓他們打仗,直到1941年底珍珠港事變才對日宣戰,而蔣介石也才隨同對日宣戰,換言之蔣正式宣戰是拖了好幾年,且一直祕密跟日本和談休兵,希望日本幫他打共產黨。蔣自認合縱聯橫可使他統治全中國,但中國少了東北他也不在意,內蒙和華北有危機他也覺不是當務之急。一如後來少了外蒙古更是他的傑作,他眼裡哪有全中國。
蔣介石肚量很小,他需要完美的形象。他帶到台灣的國民黨,但凡不是中央軍或黃埔系的,全部失勢,任由他和他豢養的一代代鷹犬胡說八道,這些老藍營的廢物至今講八路軍和新四軍沒抗日,污衊中共,可惡至極,甚至也去大陸瞎吹國民黨有多偉大,這我以後再跟大家聊他們有多無恥,我遇過裡面的廢物。還有就是大陸影視對國軍抗日的美化也是問題,實在有點討好國民黨了。再來,台灣殖民五十年間的反日鬥爭是很偉大的,不光只有1895年的乙未戰爭在抗日或反日,這些為何藍綠長期不談,以後再聊。
2025.7.7.
注:因為放棄拍視頻了,只用文字表達,乾脆本篇完成後又新增了一些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