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特稿】閒聊、嘮嗑、話唬爛:解放軍的風格!習近平會怎麼出招?

為何談解放軍的作風,要先看這三張呢?照片皆拍攝於2022年夏天重慶山火期間,當時焚燒面積之大。上左:消防隊員和軍方負責打火,另有大批志願者上山傳送物資,包括飲水,乾糧,工具器材。這些百姓愛護自己家園,團結搶救。上右:軍方任務結束,山火熄滅,群眾蜂擁送別,熱烈揮手歡呼。下:夜空下熊熊烈火,山林受損叫人心疼。這一道螢光藍,是志願者騎機車載著物資、或搭載軍人和打火弟兄上山的景象。解放軍的精神作風,吃苦敢拚的能量,和這些群眾都是同源一致的社會主義底蘊。可以這麼說,中國人民大多心中住著一個解放軍的靈魂。而解放軍戰士來自人民,不忘人民,向人民學習。軍民之間相濡以沫,同甘共苦,這需要動員,更需要自發,老話叫「軍民魚水情」。每個國家的軍人和百姓都很偉大,然而中國力量是如此別具特色。2021年東京奧運,中國游泳女將張雨霏,在女泳一場接力賽第四棒游完奪金後受訪,她說在水中時有一種「中國力量」驅使她拚了。這不是小作文,這是她在水中聽見的聲納。


「球風」的養成

老尻講解一下解放軍的風格你聽。首先你得知道,風格很重要。

打個比方,一個球隊總會歷代傳承「球風」,當它在吸取別隊優點,更新戰術打法(如所謂「現代籃球」;某個年代流行高大後衛,某個年代流行打小球;一大四小也算)、吸收潮流技術或花招(如nba近年流行後撤步、足球流行必須有一個很行的中場後腰,以及高中鋒)之後,你注意,他原先的球風仍在。

先補充一下上面。中場後腰和高中鋒(放一個高大的前鋒箭頭之意,他頭球能力必須很強;爭得下高球製造機會或直接頭球攻門)可看作新型武器研發,但這已不光是個人技術層面,也直接牽涉戰略戰術打法。真正的軍事戰爭亦如是,新的兵器也帶來新的戰略戰術。後撤步,在今年世界杯籃球可看出只是花招,不是非這樣才能取分,好比打入決賽的塞爾維亞沒有一球是後撤步,準決賽把nba球員組成的加拿大隊擊敗。塞爾維亞打的是「集體主義」籃球,裡裡外外傳球和跑位很快速,讓加拿大搞「個人主義」打不到決勝期就不行了。冠軍德國只有後衛小黑施洛德搞後撤步,其他各員不搞這套。小黑不算難守但近況奇佳,堪稱福將!德國本屆八場全勝,但也常最後關頭差點輸在小黑。德國在準決賽把美國擊敗,美國追分很苦。美國也是全員nba在職在線,搞到最後也在頻頻單打,要不就是單打到一半亂傳失誤。我們若用美加兩支世界杯隊伍來想像美軍,這蠻不搭的,因為這兩隊的陣容本就不夠成熟,場上五員的合作能力有限。說到底美軍不是世界杯籃球的實力,而解放軍更不是國足(中國男子足球國家隊)。但基本上美軍、美國文化的短板還是從球隊表現中可以看出,何況美國重視球賽戰略戰術的習慣也帶到軍中;或說將戰爭方法帶到球賽。

美軍的短板是啥?總的來說,美軍自二戰後至今雖然打仗仍多,但打硬仗的機會少(除朝鮮戰爭、越南戰爭踢鐵板,以及在阿富汗受折騰),形成欺善怕惡慣了,遇到五五波的陣仗時就心裡不穩。而且過度仰賴數據精算,在緊要關頭時直覺變成遲鈍。美軍先天輕敵,這也是他的罩門。「輕敵」這種心理並非教練(指揮官)和球員(官兵)叫自己別輕敵就不輕敵了,強者當慣了難免如此,加上本就有昂撒白人從小養成的優越感。

那麼美軍的長處是啥?是整體實力。好比用籃球舉例,他整體的身高夠,有大中鋒,連替補都高大威猛,板凳深度很夠,大小前鋒、大小後衛也整齊,裡外都強,可禁區兩側背身單打,可三分球奇準,自由人也有,功能性球員也很硬很刁。簡言之他樣樣不缺,人手很多。但煩惱的是球只有一個,一次只能上五個人。戰場面積有限,多放兩個艦隊進來太擠,還全部被圈起來打爛怎辦?

這些都暫時拋開,這篇要談的主要是解放軍。前一段有個重點,軍隊在新時代轉型後的新技術、新打法、新兵器,是結合戰略戰術而形成的整體實力及軍事素養。在這方面解放軍是很靈光的,但奇怪台灣人似乎不清楚。

再來,什麼叫「原先的球風仍在」?這牽涉民族性、一國積澱的歷史文化、建軍文化、意識型態所綜合出的一種它擅長的、專攻的、展現其特殊能耐的習慣性風格。也就是說,它不想這樣打就打得更糟,它已自成這一套運作方式。我們講個更俗白的例子好了,好比打麻將,有的人一個牌局中一定玩两三次大字單吊,他改不過來,他玩得很樂,他不一定能胡,也可能害自己,但當大家知道這老小子又在搞單吊時,場面空前緊繃。他擅長心理戰,且把玩樂看得比勝負重要。就算他這把不胡或放槍了仍讓人難受,畢竟他已耗損各家不少體能和專注力(類似消耗投手的用球數),此時只見他下一把忽然門清一摸三聽三個洞,各家這下傻眼,士氣全潰。就算他開始全心全意鏖戰時,踏奶奶的他還是搞單吊嗎?這一切變成不可測,只因他能理牌簡潔清晰,又能下張子「有奇有正」。他很會操正統的姿勢,也很會整詭異的體位(別想歪)。

解放軍打仗亦然,他有他的隊風,球風。好比他擅長「誘敵深入」,你進入他埋下的「口袋」陷阱,他等著關門打狗。這也可跟「圍點打援」相輔相成,尤其打援的時候讓敵人很慘,你越前進則越陷越深。同理在你撤退的路線中他也可以做口袋。再來一招戰略戰術叫「大穿插」或「大迂迴」。他們會以超人的意志力完成上級用紅筆在地圖落下的位置,說得誇張些,領導點到哪,他們真可以到達哪,而且是靠雙腳,啥地形天候都可,在要命的時間前精準到位,還完成佈陣。

早在紅軍時期中共就揣摩出上述戰法,這樣才能揚長避短,以弱擊強。這類似侯孝賢講自己為何發展長鏡頭和中遠景美學?他說因為膠卷太貴,經費有限,那就用長鏡頭唄。台灣演員的演技差怎辦?那用中遠景吧!這樣觀眾看不到他臉上做戲與否,只看到他走來走去得了。


基層戰士也是有講究的

在解放軍的技術活方面亦有其特性,譬如步兵在衝鋒時是三三制。台灣國民黨老頭在談朝鮮戰爭(韓戰)時常胡說八道中共是靠不顧自己步兵死活的人海戰術,以及是派國軍在內戰投降的士兵當砲灰衝在前面,這都是胡說八道。中共的步兵,無論叫解放軍或人民志願軍時期,戰士們天搖地動全部壓上去攻山頭時,表面上看起來黑壓壓的凌亂,實際上仍保持三人一組的合作前進關係,這叫三三制。他們很狂野,但還真不是土匪,人家是有組織有訓練的。三人一組裡還安插老兵帶上一個新兵,不是要新兵送死,這三人一個都不能少,少了誰對三人都吃虧。整個山頭上3乘3乘3乘3......鋪展開,嗩吶一吹,天搖地動。

守陣地時也是類似,我在山頭陣地裡一個人用機槍對付敵人即可,一小段距離外有個山洞、掩體,有個人在洞口看,如果戰友受傷或陣亡了,叫洞裡一個人上去揹他下來,另一個人頂他的位置。或是看他累了得輪換。「洞裡沒一個人不想出去殺敵。」傳奇戰役「上甘嶺」的老戰士在六七十年後仍昂然的輕鬆笑談過往。合著老杵在洞裡也悶壞了唄哈哈哈。後來中共籌建傘兵,選的就是上甘嶺回國後的部隊當它的底色。

此外中共重視照顧新兵、搶救傷員、優待俘虜,這些是他們的政策,不是像國軍看軍官、士官個人作風而有不同連隊的差異。國民黨由於長年醜化中共,對以上這些全部不了解,很多藍營老頭開口閉口老共如何詭詐,而藍營教育也傳承到藍綠白中生代、下一代。你說,我們軍方和藍綠學界都有專門研究中共的人啊,他們也不懂嗎?我可以跟你報告,他們真的不懂,他們看啥資料都不相信,從小到大就被灌輸歧視中共、抹黑或不信任中共的情緒化反射,認為中共能打贏美軍那叫太奸詐,越共打贏美軍一樣,因為越共也奸詐。何況,真的把解放軍各方面照實描述的人,還會被藍綠黨內扣帽子,這叫動搖軍心,為匪張目,故意洩「主隊」的氣。


賦予隨機應變的空間

此外解放軍還有一個風格,相對較容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按理說中共部隊重視紀律,各國各派也都重視軍令如山,但是,注意,這個「但是」很重要……好比你跟一個女孩告白,她說我真的很謝謝你這段日子的陪伴,緊接著「但是」來了,你聽到「但是」你就心涼半截。

閒話不扯遠,重點是,但是解放軍也容許前線的指揮員(譬如司令員)、政治指導員(政委)以自己的合理判斷來臨時調整方案。國軍將領基本上不敢抗命的,也不敢建議上級更妥的方案,那怎辦?應付,敷衍,陽奉陰違。中共打仗有其積極性和靈動性。國軍很死板。以對日抗戰來說,國軍賣命的將領,英勇的士兵可不缺,但整體平均戰力卻有問題,強的強,爛的爛,混日子的混。投機搞買賣,貪油水的老毛病仍積習已久。此外將領們太怕蔣介石和他身邊的人也是個問題。

但解放軍不一樣,從長征(紅軍)、抗戰時期(八路軍、新四軍)到解放戰爭(內戰後期才命名解放軍)、抗美援朝(人民志願軍)各時期來看,他們的平均戰力都很夠檔次,主力部隊和其他部隊的戰力差距不大。各部隊首長也沒那麼愚忠假忠,非要死抱住毛主席的聖旨。不是說大陸沒把毛澤東造神,但台灣長期也把毛澤東造神了。台灣的用意是把毛講成暴君,大家不敢不聽他的。事實上中共的軍事首長敢嗆他的不是沒有,長征時期彭德懷、林彪都抱怨過他,張國燾就更不必說了,跟毛直接翻臉分道揚鑣。毛的兵權和威望起起伏伏,是逐漸建立的,到了延安時期才正式成為偶像,但也仍在跟王明同志等人鬥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才是他「喊水會結凍」的時期。但即便如此仍有人公然違背他的戰略指揮。新中國成立後,開疆闢土的大功臣超多,在內政方面和他槓上的人就更多了。這搞得毛澤東不得不發動文革進行反擊,他認為天下不大亂不行。是非成敗任評說,無論如何他一輩子認真搞革命至死方休,他不放棄他的共產主義理念。

毛澤東和林彪之間在解放戰爭、遼瀋會戰期間意見不同,步調不同,是相當有名的段子,我放在本篇最後的附錄。


黨代表的角色

中共凡事經過認真會商,對打仗或做事大家可以各提意見,把領導班子「集體領導」的正面作用顯現出。從而最後形成的共識並非各讓一步,而是路線的選擇得談徹底。這些,和共產黨的體制有關。怎說呢?是這樣,軍事指揮員和政治指導員並列,這叫雙首長制,都俗稱領導,副的也叫領導(國民黨喜歡加個「座」,譬如副座、委座,帶點封建氣息或自命優雅)。中共在「文官」系統也是雙首長制,所以你平常會聽到市長、市委書記的稱呼,台灣人搞不懂這是幹啥。

是這樣,基本上政委(大一點的單位,譬如軍、師級叫政委;營級、連級叫指導員;注意,他們都叫黨代表)、書記(也是黨代表)都比司令員、市長要大,所謂貫徹「聽黨指揮」。黨代表必須為政策負責、為人民負全責。雙首長二者職責不同,系統不同,一個管軍事工作,一個管政治工作。所以政委的全名叫政治委員。指揮員(司令員、軍長或師長)當然很懂軍事,這是他的強項!政委是做黨務、組織工作的,或者寫文章或畫畫方面也不賴。但問題是政委能不懂軍事嗎?也必須超懂,一樣得精通軍事。

故此有時也有指揮員乾脆兼任政委的,看上級單位因狀況決定。但此時政治方面的事誰來作?好比動員戰鬥意志、意識形態的團結、文工團(台灣叫藝工隊)、照顧傷員、輔導戰士身心、查違反紀律、誰衣服穿不暖等,放心,還設政治主任,交給他來辦。也就是說政委底下還有政治主任,工作性質相同。文官的院會、部會、縣市的施政方面,好比市長和書記如何合作,這我就沒研究了,我瞎猜啦,好比這個市長是學水利的背景,這個城市需要治水優先,書記不大懂這個無妨,但大家開會後書記幫他背書一起推動,出事的話一起扛,尤其書記責任更大些。黨代表必須負一切全責。

總之黨代表地位更高,好比司令員說不能撤,或必須撤,必須強攻,或不能投降,打到底,或怎麼守,或必須變換行軍路線,總歸政委不同意不行。可政委若不同意,也得用勸的,太剛的話大家就可能變意氣之爭。用傳統戲曲打比方,司令員唱的是大武生、大花臉,政委唱的是文武老生。政委的文化必須很高,但不是司令員沒文化的意思,二者系統不同。政委比較斯文,但有的也是超凶悍的(好比鄧小平)。政委的作人處世必須老成圓融,但不表示司令員就不懂這些眉角,只是他爆粗口的時候比政委多。如果政委也對部隊爆粗口、大聲訓斥或嚴厲鼓動時,那就等於強調這個任務你各位一人死五條命也得完成。

講是這樣講,有時司令員氣場夠大,就還是聽司令員的了。換言之凡事講規矩但有時也充滿彈性,這個體制本身就是這樣,而不是耍滑頭喬事情。總之部隊在前線臨時有新的狀況,認為有必要違背上級原先交付的任務,最後指揮員、黨代表必須達成共識,時間夠的話還得把計劃寫出來一起簽字,一起扛。好比我行軍到一半發現敵人主力,我該不該打?我的任務不是要打他而是要前往某個山頭,此時我該怎麼決策?電報發出去就錯過時機了。是不是我先突襲,拖住對手,一邊發電報請求增援,對我軍最為有利?還是我必須忍?必須悄悄繞過去。該打還是該留或該走?這是基本的三種選擇。有點類似籃球員在接球後的基本動作必有三種選擇,投籃,傳球,運球。外加一種,一邊原地護球一邊判斷該做三種選擇的哪一種。

雙首長制避免專斷行事,開會不能只是表面形式,和參謀們會商後,他兩人得一起最後拍板,把命令拍出得更有力道。聽令的部隊等於吃了兩顆大力丸。「連長連長!師長和政委怎麼說?」、「師長說我們不能撤,至少要堅持三天。」、「啊,那政委怎麼說?」、「叫我們一定要頂住,要非常頑強,工事要做好,剩一個人也才能變換陣地。政委還說我們第二連是最能打的連隊,我軍以我們為榮,黨以我們為榮,任務必須完成。……老田,政委知道你媽和你妹妹很苦,一定會照顧你媽和你妹,更希望你一定要活著回去。」、「別咒我啊,可是連長!指導員!我們還缺五箱彈藥。」、「彈藥沒了,他只調到五譚老酒,知道你好這口。」


國軍的政戰系統

聽到這兒你說,那國軍的政戰系統是抄襲蘇聯、中共體制的吧?沒錯!國民黨的黨組織、軍隊制度,就是蘇聯專家幫忙改革蛻變出的,不然做不了事,打不了仗,沒能力朝北洋政府發起北伐。前者(黨組織)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由蘇聯的鮑羅廷來廣州幫忙孫中山改革推動,此人才氣洋溢,堪稱廣州的列寧。而軍隊體制方面也受蘇聯影響(留法歸來的共產黨員周恩來擔任黃埔軍校的政治部主任,這當然是蘇聯和國民黨講妥的),只是撤來台灣後才正式推出政戰系統。在此之前國共1927年翻臉後的國軍政工只像是東廠,拿著尚方寶劍自稱我是誰誰誰的人馬,跑去某個部隊督導瞎整一圈,作威作福鬧完了開溜。

基本上中共部隊做政治思想工作的政委、指導員們,跟軍事指揮員彼此十分融洽,時常還是同鄉。而台灣多年來政戰和其他官校系統之間卻有門戶猜忌。比方司令員可能拜託政委,遊說政委,明天開會時你幫我跟副司令員、參謀們一起遊說我的方案。也就是說爭取支持。政委跟他感情好,理智上也覺司令員的方案似乎是最優解(但又沒完全把握認同?),最後政委答應幫司令員的忙,於是司令員放心去睡大覺。總之雙首長相互之間是合作的,能當到這兩個位置不是隨便挑人靠關係就能來當的,品格、理性、智慧、閱歷都相當高,不能有私心。尤其政委非常重要,是鐵榔頭,也是潤滑劑。要能幫司令員做匡正或做補充,能想到司令員沒想到的點,而不是講雞湯廢話。

說到這裡也得替國軍的政戰系統說句話。政戰多年來在軍中被抹黑,原因大致是,一,他們真的很廢,不算抹黑。二,他們得查軍中舞弊等各種鳥事,本就是得罪人的行當,自而不受歡迎。三,中共的首長制彼此是平等的關係,甚至1955年才設軍銜(即軍階;只因中共強調階級平等,軍中各員各有其職務即可,不興擺官威,得一起吃苦,至今都很少用「官」這字眼,連「文官」這種名詞也很少用。司令員、炊事員、衛生員都一樣只叫「員」。雖然蘇聯有軍銜,不想學這個,但朝鮮戰爭和美軍談判時,對方故意愛問我方談判代表你是啥軍階啊,藉機貶低人,煩死!所以戰爭結束兩年後決定以後也搞這套算了)——,但,試問國軍的師長和政戰主任、營長和營輔導長之間是平級的嗎?

國軍的營長是中校,營輔仔是上尉,中間還夾一個少校副營長,而作戰官(師級叫參謀長)也是上尉(師級乃上校),這之間的高低大小就讓許多事情更複雜了。你營輔仔敢公開規勸或反對營長嗎?可你明明有輔導、勸導、提醒、糾正的職責啊,那怎辦?你懂作人也最好私下勸,不然只能跟上級講,這一講不就變密告或檢舉。國軍的這種體制使得大家彼此間無法光明坦蕩,必須非常講究人際關係,一個個精得討人厭,你真正在前線遇到大事怎辦?大家一起耍爛以策安全吧,營長最大,隨他。問題是問責下來營輔仔能沒事嗎?怎麼做都是錯。連老兵欺負新兵這種事,營輔導長或連輔導長想整治也難辦,若營長或連長不說話,連上仍是一代代整兵虐兵。國軍的政戰系統基本上是不被信任和失靈的,無法主動積極起來,只能出事忙著擦屁股。

無論如何,政戰系統的好人還是不少的,在我看和其他軍校作戰系統的好人壞人比例都一樣甚或比政戰更多些。如果你跟很多人聊過軍中回憶,你可能聽過有的人很懷念自己的連輔導長或營輔導長,或處長、主任(國軍旅級以上的政戰主管叫處長或主任,後來「處長」沒了)。我就遇過一個年紀大我十來歲的社區大學學生寫的自述,提到自己本是流氓,當兵時輔導長感化了他,是他的恩人。我沒教社大很久了但這事兒我印象很深。我在軍中遇過的許多政戰系統的官,只有一個政戰官是混球,堪稱邪惡,後來從營裡下連隊當輔導長,整起士官幹部的嘴臉十分下作,還打過兵呢。其他大多端正隨和,做事認真。當然也有混日子的但說是混球絕對不是。那政戰官是大學畢業的志願役考取的少尉預官,一般職業軍人當政戰的反而不像他言行囂狂,此人對我吹噓他跟國民黨關係很好所以當政戰官,自稱後台硬。

回到正題,台灣人誤認大陸文武官員做事情死板,這是謬誤,他們重視紀律,講規矩,但腦子也很活。全世界任何制度最後是人在決定的。上級要追究下級的過失還是從輕發落,上級該接受下級建議還是堅持自己在指揮所看地圖的眼光,最後全在於人怎麼看,怎麼做,不能有半點私心或小心眼。不過,我也不敢說這種雙首長制、集體領導制是世界最好的體制,做事一定好,打仗一定贏。兩國體制不同,要對等來看,不是哪個比哪個好,重點是人。

大陸爛的文官十年前蠻多,爛的軍頭也不缺,變賣軍區土地分贓啥的。習大大上台之後改革頗大,氣象一新。

 

「紀律」的語境

什麼叫紀律?這個用語在大陸常出現,球賽播報員有時講,這個教練的戰術素養好,這支隊伍在防守上紀律不足,質量很差,諸如此類。在軍事上,執行命令完成任務,這就是紀律。「軍民魚水情」、「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也是紀律。到底指哪一種紀律要看語境。

又好比你怎麼衝動了上去踹俘虜,這也是違反紀律,你等著處分,此時你連上或營裡的指導員要調查,等著寫報告,犯錯的人麻煩大了。至於愛國教育,至今有的學校很重視學生唱紅歌、排練紅色歌舞,這也可以講「這個學校很重紀律」。大陸的學校不是全都重視這種紀律的,有的學校重視,有的學校不重視,就算重視也不一定就叫爛,有的學生抱怨(ta心中只有搖滾樂),有的學生玩得很開心,能有多愛國的程度因人而異,但ta覺得同大夥兒唱歌跳舞很有趣。

以上林林種種,解放軍這種風格的一個最重要的奠基者,是誰?答案你知道就說出來,——毛澤東。此人是偉大的天才,如果沒有他這個黨是打不過國民黨的,也不可能讓日軍頭痛或打贏美軍。以朝鮮戰爭來說,中國算打贏美國或打成平手,看你怎說都可但至少沒敗。


要能成一支「隊伍」

解放軍也是人,全軍上上下下,各級單位組織之間都有紀律和應變上的矛盾問題、抉擇問題,但重點是在大目標底下大家凝聚在一起,成為鋼鐵的隊伍。重音不光下在鋼鐵,而是「隊伍」。沒有隊伍,單打獨鬥,幹不成事。

「隊伍」是中共或左翼運動的慣用語之一。舉凡「進步」、「先進」、「思想前進」、「進步人士」、「進步思想」、「做工作」、「起作用」、「改造」、「階級」、「幹部」、「人民群眾」、「人民」、「群眾」、「勞動」、「工農兵」、「定性」、「出身」、「覺悟」等,以上這些用語有的不說了,有的仍常用。可能有的人疑惑:「隊伍算是中共用語嗎?」我個人認為是的。隊伍相當重要。

「隊伍」聽起來很魔幻,表面上沒什麼,但從中共部隊身上來看,威力奇大。他們使用群眾一聽就懂的語言,簡潔靈活。隊伍是有能量,有計劃,有組織的有機體,不光如此,且灌注「靈魂」

國軍可能講「我們是一支鋼鐵健兒」、「這是一支鋼鐵勁旅」,聽起來只像朗誦,但中共部隊講「我們是一支隊伍」、「我們是一支鋼鐵隊伍」、「鍛造出一支隊伍」,整個精氣神似乎更上升一個檔次。國軍可能講「我們充滿血性」,聽起來讓阿兵哥真的抖擻,但一樣,共軍講「我們充滿靈魂與血性」,後者更上升。

你若讓國軍也學中共,問國軍弟兄:「我們隊伍的靈魂是什麼?」他聽了傻眼,內心可能說這些都是屁話。不然就是告訴你:「靈魂?以前連上鬧鬼,連長請出連旗來祭拜好兄弟的靈。」層次只到民俗玄奇、軍中怪譚。請別誤會,我對民俗與靈異有一定的敬意。共軍的戰士有的可能也說不出隊伍的靈魂是啥,但他內心很真實的相信且感受到這支隊伍的靈魂、中國解放軍的光榮偉大傳統。

又,老年代的國軍老兵提醒菜鳥:「你帽子上的青天白日徽很重要,這是有靈的,可以避邪,帽子別這樣亂丟哦,還有啊,你國徽要縫好,線都鬆了。我們的軍旗也是有靈的,軍有軍魂,別太鐵齒。」這種聊天內容聽起來蠻屌的,使弟兄們內心不敢輕慢,還間接幫助了中華民國的認同。共產黨不談鬼神,幹部們對戰士們比較少講這套,他們談的是精神層次,是哲學層次,只是用接地氣的方式談。

有些用語只是兩岸不同,倒沒優勝劣敗。好比國軍弟兄鍛鍊出強健體魄,戰技高強,操練利落,這叫「精實」其他弟兄可能讚美他(儘管好玩帶點揶揄):「你很精實。」在解放軍相同的狀況叫過硬。不是老二過硬,但我總聯想到那話兒去。陽具很硬,這不夠,要過硬。


集體與動員、自發與犧牲

每個國家或黨派的部隊都必須自認我軍最偉大、最強大,不然沒打就輸了,氣勢要在,但,解放軍似乎又多了幾分神奇的魅力(你也可以說叫古怪的力量)。每個國家或黨派的部隊也都在危難關頭有人勇於犧牲,不怕死,但,解放軍戰士的精神是一種集體力量的展現(你可以說蘇聯紅軍也是),是一種傳承(你可以說西點軍校和美軍也重視傳承),是一種「光榮犧牲」的內化情感。換言之天生血液中就有犧牲的動能驅策他們。球賽主播常講一句:「他們可以昂首離開球場。」指光榮戰敗或受傷退場,這句就有解放軍的影響在。當然昂首也可以用在凱旋歸來,昂首回家。

對解放軍而言,我犧牲我一部分(或全部),成就的是集體,這就偉大動人了。又,如果我死了,就表示多了一個人活下來。我在前線吃得差,就表示後方有個家庭的孩子可以吃上一餐。很素樸可愛的思想,也悲壯,有時兼以幽默。

反映在過去長江洪汛潰堤的年代也是,戰士們一起上,簡直把自己肉身當沙包去堵洪水。不是說國軍不壯烈,幫人民救災不勞累,但整體沒法比。解放軍戰士在靈魂上認為我的犧牲是為了全中國,不光為了一個破口。這是跟天地景觀、千年歷史、百年軍史融合的景象。

就連群眾也是,2022年夏天重慶的森林大火,男男女女,不分性別年齡,有機車的人一批批的騎上山救火,運水,送吃的,或者是去了現場周遭再看我能做什麼。這種「動員」能力相當誇張,都什麼年代了,有人逼著他們去嗎?他們自發性要這麼幹,也馬上就有人跳出來組織隊伍。

社會上、民間的這個傳統可以上接解放戰爭時期的小推車隊伍。當時村裡的老鄉,數以(百)萬計啊,支援送物資,沒卡車,牲口不夠,那就一人一台手推車,上面放上彈藥、麵粉,浩浩蕩蕩小跑步推成長蛇陣。這小推車有清一色獨輪的隊伍,有清一色二輪的隊伍,都有,在淮海戰役時風頭出盡,這是人民的力量。民工的總人數有兩百多萬的說法,也有五百多萬的說法。可以說小推車將淮海戰役推向勝利。


上:2022年重慶的北碚(音貝)發生山火。許多有機車的人自願出動幫忙,包括重機、越野機車、一般機車,志願者騎士們一起上。中左和中右:淮海戰役時期的民工,組成小推車大隊運送物資到前線。此役發生於1948年秋天到1949年元月,乃國共之大決戰,國民黨叫徐蚌會戰。總共有三場決戰,國軍皆敗北。中:重慶山火,一陌生女子向消防隊大叔獻吻。下:23歲的舞蹈老師平常愛騎越野機車,她趕來重慶山火區域當志願者,恭逢「盛會」。除了她,另有一幫(不止一幫)平時愛玩車,氣質貌似江湖兄弟的小伙也在山區騎車來回上下,無私參與,亦引起側目。這也是肯定自我的一種實踐價值。為的是更高、更充滿感情的集體價值。

「前進!進!」這張經典。這是朝鮮戰爭中冒著砲火煙硝前進的後勤隊伍,混合著其他戰士幫忙做戰鬥掩護。有的人背麵粉彎腰快跑。有的人則背爆破筒,幹嘛,一門心思想炸敵人碉堡哩。中國軍人的勇敢堅毅讓抗美援朝成為近現代軍事史上以弱擊強的傳奇性豐碑。請留意,戰士的鞋子夠廢。美軍穿的是軍靴。



解放軍也輸過的啊

你說,好吧,老尻,你把解放軍造神了都。那我告訴你,解放軍軍史上打敗仗的次數當然有,列出五大、十大敗仗都列得出。問題是幾十年來軍方內部、院校研究所、軍迷們(台灣叫軍事迷)檢討到現在,他們反覆檢討,反覆提出總結。好比「西路軍西征」在河西走廊的悲慘、金門戰役(古寧頭戰役)為何拿不下金門、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的180師覆滅,到底錯誤在哪,敵人厲害在哪。

大陸的很多軍迷時常取笑朝鮮戰爭的總司令麥克阿瑟,認為他自大顢頇,被志願軍打到狼狽去職是活該。軍迷折服的是美軍的李奇微將軍。確實,李奇微挽回聯軍頹勢,讓美國保住了南韓。可想而知軍方在檢討時亦能客觀面對敵我的優缺點在哪,這種認真又坦然的做軍事研究是解放軍的優良傳統。

且說180師的政委在此役後被迫困在山裡躲藏一兩年才被聯軍俘虜,算很有毅力了。歷史已翻篇,檢討並非要譴責戰士,也並非要批評指戰員(指揮員、戰鬥員合稱指戰員),反之必須對他們表達安慰拍肩之情。

總的來說,勝敗兵家常事,解放軍的勝率很高,這是事實。在歷史上,紅軍「長征」,志願軍「抗美援朝」(二者是解放軍不同時期或方位的稱呼),此二者是世界戰爭史上的經典傳奇。英國的二戰英雄、蒙哥馬利元帥說:「跟解放軍的陸軍作戰是全世界陸軍的禁忌。」

你摳了摳鼻孔說:「那是歷史,解放軍的陸軍強,武警也強,這我沒話講,但當代戰爭不但是陸海空結合還充滿高科技,在台海、南海、東海、黃海只怕陸軍根本無用武之地,解放軍的海空軍和高科技都是近年才真正強大的,並沒通過實戰驗收。」是這樣,舉凡陸海空、導彈、總體戰力的訓練協同能力,這些大家可以稍微調研就知道眉目。我這裡要強調的是,他們的風格、靈魂、戰略是延續下來的,看起來是跟敵人交戰,但形而上來說他們是跟自己的前輩們比賽,不能丟上一代的臉。

解放軍的缺點是什麼?它的優缺點都一樣,太剛。如果更放鬆,更從容一點會更好。由於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給美西方滲透得太厲害,軍人也是人,自也慕洋四十年了。只能說幸好是慕洋崇洋但不媚外。但畢竟這種慕洋心態在面對美軍時可能反倒不像前輩那麼有自信了。在決勝期時刻,解放軍患得患失是有可能的,而美軍很少遇到過硬的對手自也患得患失,故此兩軍的「球賽」在決勝期比的不是誰行,而是誰失誤更少一兩次。在實力上美軍佔優勢,但習近平的大智慧勝過美方。但在臨場應變的處理上,習的智慧不一定等同於前線戰指員和幹部、戰士的智慧。

很可能中美又打平了,那雙方要不要打加時?於是談判開始。這是歷史的輪迴。


步為營,精準奇襲

在謀略和打法上,即使當代在海洋或天空,我估計解放軍對美軍仍然可能採誘敵深入、口袋戰略戰術、閃電大迂迴、奇襲大穿插、分割慢吃、小組阻擊或擾擊這一套套的組合拳。他們玩這套很靈。當美軍頻頻挑釁,擁有厚臉皮的主動權,準備誘逼解放軍開火迎戰之際,極可能解放軍以逆向思考因應,原本不上當、不想打、想避戰,轉變成你自以為引誘我,那我來引誘你來引誘我。有點兒像朝鮮戰爭,一直警告美軍別過38線,可你非要越線已成定局,那我就歡迎你來,做口袋等你,然後發動奇襲。打起來後一團亂,雙方發言人指控誰先開火,這就不重要了。何況先開火的一方有其理由,後開火的一方玩更大亦有其理由。此時各國各方觀望的不是誰先開火,即使加入罵陣,或講場面話希望停火,心中真正在意的只是誰打贏後我靠向誰

摘自2020年5/19,我在蔡英文連任就職前一天發在本博客的文章《關鍵在心理素質——中方如未能建設心理素質,就無法因應美方的叫板與出招》。


也是2020年5/19一文中的一段。


在解放戰爭初期的東北四平之戰,以及朝鮮戰爭後期的金城之戰,想必大陸當局也會參考。這兩仗的戰略思想都牽涉到想和敵人談判。國民黨在台灣長年講中共很會談判,國民黨跟狡詐的共產黨談判時老吃虧,所以絕對不能談(綠營也繼承這種說法)。事實上是相反,中共比較吃虧,頂多作到吃了虧也看起來沒虧大,在氣勢上糾纏不屈。解放戰爭初期,中共稍居劣勢,一直想和談,只因怕打不過,沒真正想全面開打,只是佈陣上十分積極。毛的想法是,在四平打個大勝才有利於得到談判籌碼,和蔣、美、蘇一起看怎麼談。東北太重要了啊!美蘇積極介入。蔣自認兵雄馬壯,有美國當後盾,談判是演戲,一心消滅中共。結果中共守不住四平,想談也沒戲了。之後毛在華北點燃戰火當報復,雙方正式走向你死我活、全面開打之路。

金城戰役是朝鮮戰爭的收官之戰。在此之前中方和美方等國在38線的談判進行了很多次。中國和朝鮮這方吃虧很大,很不好談。美方要求很多,姿態很高。志願軍(解放軍當時在朝鮮用的名號)打贏了金城戰役,對促成雙方談判簽字的功勞很大。也就是說不打幾個漂亮的仗美方是不鳥你的。蘇聯因為害怕美國的原子彈和整體軍力,在中共發起抗美援朝的初期,不敢提供空軍支援和重裝火砲。等志願軍從鴨綠江畔把美軍打回38線進入相持階段(原本志願軍攻克漢城,推進到37線,接著美軍的智多星李奇微將軍領導聯軍反攻得手,雙方此後在38線糾纏互毆,後來又啟動談判但仍保持交戰,互有勝負;朝鮮的方虎山將軍打出威名)——之後,蘇聯的重武器才慢慢運來,並且也訓練少數中國飛行員升空作戰(其中至少三個有名有姓的美軍王牌飛行員遭中方飛行員擊落,中方當時是草創尚無任何牌子可言)。相持階段的「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倚靠坑道工事,頑強的頂住美軍的密集砲火和步兵師,此役打了一個多月,讓中方的秦基偉將軍載入史冊。此役後期蘇聯運來的「喀秋莎火箭」也出了風頭。在金城戰役,喀秋莎再次大發神威。

喀秋莎多管火箭砲車正瘋狂怒射。卡秋莎是蘇聯紅軍在二戰的一首民謠、情歌兼軍歌,喀秋莎是一個等待郎君從前線光榮返鄉的女孩。近年中國儀仗隊(台灣叫儀隊)去莫斯科參加紅場閱兵前學唱了這首歌。在排演出操走路時高唱本曲,俄國民眾給予歡呼掌聲。上甘嶺戰役結束到金城戰役展開相隔八個月,可見每隔一段時間美韓就健忘皮癢,欠喀秋莎轟幾管。金城戰役的發起,和韓國總統李承晚不斷叫囂絕不停戰有關,志願軍決定給予韓軍教訓。

志願軍正土法煉鋼動腦子對付美軍坦克。他們用的是蘇聯的反坦克手雷和手榴彈。志願軍沒有坦克,很多人也沒見過坦克,但一點也不畏懼。戰士們比較憂慮的是美國空軍和砲兵的密集轟炸。喀秋莎火箭後來替大家出了氣,可見重武器的重要。

話回當前局勢,美國政府必須格外當心,只因美軍有輕敵的老毛病,美方不要以為一直欺負中國、霸凌台灣就很樂,智庫的反中心態和判斷力最好要清晰明智,太狂的一方會出事的。中方領導班子十分穩健謹慎,低調但帶勁兒,底牌很多張。

綜合外交、軍事等各方面來看,中國的「球風」就像塞爾維亞網球名將德約(喬科維奇),是以守帶攻,採防守反擊。德約的回發能力強,中方對美方的回發能力還沒到很強的地步,但以2023年來看,似乎開始懂得逆想思考,心態上也比較寬裕。

習近平在用兵上的不可測,以及對美方強勢的氣概,頗有毛澤東的神髓。媒體、網路、坊間猜測戰爭引爆的時間點、空間範圍,規模或大或小,可能最後都沒猜到。試問,你猜到他沒派武警鎮壓香港黑暴嗎?你猜到裴洛西落地後他立刻啟動軍演並宣佈台海演習常態化嗎?你猜到法國總統訪華嗎?你猜到巴西總統高調訪華?你猜到中國將伊朗、沙特化敵為友?你猜到福建21條出台?你猜到華為逆襲嗎?逆襲後不久又堆出一款奇襲嗎?猜到劉德華代言華為嗎?猜到敘利亞總統伉儷在亞運引起的旋風嗎?你覺這小事,中東覺得是大事。你猜到北京的平昌冬奧才結束,普丁就對烏克蘭進行特殊軍事行動嗎?

誠所謂「敵不動,我不動;敵一動,我先動」。習大大如果迎戰,搞不好是在大家失去警覺的時間點、空間點、對象,這才像習大大的作風,主流媒體猜到的,他不做。好比英國(注意不是美國)派航母來南海或台海玩一下,才進入南海就忽然挨打沉沒了!打英國等於打美國,這英國老在美國後頭拱火,他倆啥壞事都一起配合。請留意,普丁最恨的是英國。於是美國急了,航母也馬上趕來,途中忽然關島挨炸,有沒有可能。於是航母趕往關島,在回程才挨炸。同時傘兵空降澎湖佔領,台灣慌了沒想到發生在澎湖,主動呼籲兩岸談判但條件是解放軍撤離澎湖。中方說門都沒有。美方跟台灣說,先談唄。於是台灣說,喔好。雙方談得不錯之際,換美軍奇襲登陸澎湖主島,於是解放軍浴血撤退,臨走時創造出一隊掩護撤退並死守的「澎湖13勇士」僅兩人生還。只因解放軍戰史的每一階段有各種數字的勇士、烈士,從長征、抗戰、解放戰爭、抗美援朝都不缺,中越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期間好像也有,至少工兵很苦。最後中美台各自宣揚自己的偉大,大家面子都有了,然後呢,再次和談,美國宣佈鬧夠了我先退。

以上只是看似奇想的劇本,想編各種段子的人都可參與,故事也可以是解放軍大敗,大陸沿海一片廢墟,發展倒退三十年,台灣放煙火慶祝。總之各種推演中,我只想強調的是,習主席的出招很難猜,不可測。


解放軍過去和現在的目標是啥?

前面有句:「在大目標底下大家凝聚在一起,成為鋼鐵的隊伍。」這個大目標、理想、理念是啥?在老年代是推翻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說白了就是要抗日、打倒美帝野心狼、人民翻身、土改、把漢奸和買辦清乾淨、消滅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中國要站起來,不能再被列強欺負。人民要能吃上飯,勞動階級才是最大,人民得作主,不能讓資本家作主。而且要團結第三世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要朝世界大同的理想邁進。第三世界飽受殖民之苦,中國有共同的過程。毛澤東說中國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表面上沒亡國但隨時要崩,民國時期仍被列強瓜分,地方一直丟,沒丟的地方也一直被占便宜。國民黨至今有什麼理想?國民黨員可能沒一個答得上話,還崇拜孫中山的可能只剩謝龍介。孫中山和五四精神的香火,繼承者都是中國共產黨和左翼。

解放軍現今的目標和理想是啥?兩岸統一(和統優先),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若動武,打擊的目標是誰?習近平把台灣同胞當自己人,認為不打是上上策,另有上策、中策、下策、下下策,各種上中下策底下各有各的後續方案,以因應各種可能,譬如統一後該對台灣如何施政。這些是機密,但我推敲共產黨向來做事的風格是化繁為簡,能把複雜的事業理出簡潔清楚的頭續,就像麻將高手很會理牌。故此(當然是我猜啦)他們會畫一個樹線圖,五大策放前面,然後一層一層往下列。

就動武來說,最大的目標是被迫必須針對美國。擒賊先擒王,打蛇打七寸。

毛主席曾有八字:「丟掉幻想,準備鬥爭。」受毛澤東思想很大影響的習主席對這八字想必深有體悟,並且告訴他的團隊必須如此。我聽不到但觀察得出。台灣看得出的人似乎很少,全世界看得出的人很多欸。不懂軍事的人也看得出。

毛澤東這八字,出自1949年八月一篇文章,此時解放戰爭早已大勢柢定,美國發表美中關係的白皮書,另外還有封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寫給杜魯門的信,毛澤東看了很不滿,於是針對美國寫了篇《丟掉幻想,準備鬥爭》,內容是叫大陸人不要仍有親美的幻想,美國不可信。一年後的秋天,中美在朝鮮半島交手,開打。毛的這篇有一段是這樣:

先进的人们,共产党人,各民主党派,觉悟了的工人,青年学生,进步的知识分子,有责任去团结人民中国内部的中间阶层、中间派、各阶层中的落后分子、一切还在动摇犹豫的人们(这些人们还要长期地动摇着,坚定了又动摇,一遇困难就要动摇的),用善意去帮助他们,批评他们的动摇性,教育他们,争取他们站到人民大众方面来,不让帝国主义把他们拉过去,叫他们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不要以为胜利了,就不要做工作了。还要做工作,还要做很多的耐心的工作,才能真正地争取这些人。争取了他们,帝国主义就完全孤立了,艾奇逊的一套就无所施其伎了。


  准备斗争的口号,是对于在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的问题上,特别是在中国和美国的关系的问题上,还抱有某些幻想的人们说的。他们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被动的,还没有下决心,还没有和美国帝国主义(以及英国帝国主义)作长期斗争的决心,因为他们对美国还有幻想。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和我们还有一个很大的或者相当大的距离。

習近平倒不像毛澤東這麼敢跟美國叫板,他的個性也不像毛這樣豪情潑辣,至少表面上作風不潑辣,但他這人豪情,有氣魄,他肯定是知道這篇的。習主席日常跟群眾講話或早期受訪的視頻中,他講話風格屬清楚、有腦,簡潔明確,接地氣,有個性,又沉定。他對加拿大總理的當面吐槽也是這種話風,他講話率性直白但保持教養,講人民聽得懂的話(甚至是「話糙理不糙」)。他相當能勝任國家領導人和軍事指揮者的位置。中美強強相碰,他占上風。當然,這不表示誰一定笑到最後。(聊完咯)

 

附錄

中共高層軍事意見不合的案例

上左,上右:林彪在月台冷靜走路思考,該堅持南下打錦州,還是選擇中途折返。中左:政委羅榮桓對林彪好言相勸,南下雖然冒險,但這個險值得冒。中右:林彪思考結束,叫參謀劉亞樓過來,「你記一下。」劉立刻拿出小本本和筆準備聽令。下左:林彪下達軍令,正講到其中一條:「在黑山、大虎山一線,阻擊廖耀湘兵團。」下右:最後一條:「一縱做總預備隊,給我復述一遍。」


毛澤東和林彪之間的在戰略看法上不合,十分有名,亦是佳話。早在紅軍長征時期,林彪過了金沙江後就吃不消、看不下去,他認為毛的指揮有問題,害他這個軍團底下的戰士們來回跑。他叫政委、政治主任和參謀們一起簽名,提議要組個前敵指揮部,意思是叫毛澤東釋出兵權,政委聶榮臻不簽,說你犯病了,你在鬧情緒。林彪屬於平時深沉壓抑但脾氣一發起來特大,他說你不簽我也呈上去,部隊是我們在帶,毛澤東不懂我們遇到的狀況。後來開會,周恩來批評林彪一頓,毛澤東也上火,指著林彪大罵:「你這個娃娃!你懂什麼。」林彪慫了,認命。

解放戰爭初期,在東北,林彪的部隊擅長運動戰,當時還不擅長陣地戰,毛澤東要林彪一定要守住四平,口號是「把四平變成馬德里」(指西班牙內戰的保衛馬德里戰役),守住了才好跟蔣介石提談判條件,也好讓美俄斡旋停戰。林彪頂了半天死太多人,還是只好撤了,只能當邊打邊學陣地戰經驗。中立民主派接著提出,蔣介石不能再打長春,國共可以共治長春。蔣介石笑翻,你誰啊你,趴啦趴啦又打下來。長春意義重大嘛。國軍當時很威。

誰曉得之後林彪翻身了,一勝再勝,兩年後眼看可能把東北拿下,包圍長春,威脅瀋陽,展開三大決戰之一的「遼瀋戰役」。此前毛澤東就一再要林彪先打錦州,把全東北作個「關門打狗」。林彪認為做不到,我還沒這實力。毛澤東認為明明實力很大了,是你保守。毛拗不過林,拖了半年直到遼瀋戰役期間林才應允。但林彪心裡還是嘀咕,他覺跑那麼遠去打有點冒險。

同時蔣介石、衛立煌的指揮也出了問題。蔣介石飛去瀋陽大發脾氣,嫌國軍被動,其他人則嫌他衝動但不敢講。衛立煌認為怎麼做都是死,態度消極,若調瀋陽的部隊支援錦州是更快送死。這邊林彪的部隊正用火車運送,大軍南撲錦州而來。蔣介石另派援軍從葫蘆島登陸,目標攻克塔山,以解錦州之圍。瀋陽方面也終於動了,廖耀湘領軍過來截擊林彪。廖本是遠征軍的抗日名將,手下有孫立人以前的新一軍(孫此時已調離東北來台灣練兵)和自家班底的新六軍,都是林彪最忌憚的部隊,尤其戰士們傳頌:「只要不打新一軍,不怕中央百萬兵。」

林彪接到戰情,馬上先叫部隊停車,他對政委羅榮桓、參謀劉亞樓表示不去錦州了,必須拉回長春。羅說不行,毛在催促,且朝令夕改,士氣會掉。林彪怒道:「問題是我請了一桌飯,卻來了兩桌客人。」之後林彪不搭腔,面臨天人交戰,獨自來到月台來回踱步沉思。

順提,他每次給毛澤東的電報署名挺有意思,叫「林羅劉」。劉是劉亞樓,按說不必把他寫上,只是個作戰參謀嘛,然而林彪很重視這個福建客家人。請大家留意,共產黨的文化向來沒有啥省籍、族群矛盾或隔閡的。林彪身邊還有個信賴的情報參謀叫蘇靜,此人是福建漳州人,氣味和台灣的閩南掛「台客」一路的。林彪有句名言:「蘇靜一人可抵十萬軍。」相當器重他。林彪是湖北人。

話說林彪在安靜肅殺的月台走了半天,忽然朝遠處方向喊:「劉亞樓!」這劉亞樓跑過去,林彪叫他拿筆記下,劉知道有戲了,馬上掏出上衣口袋的筆紙,於是林彪一口氣講完經典的一段話:

我作如下部署調整。以四縱、十一縱,加兩個獨立師,強化塔山防線。二、三、七、八、九,五個縱隊,加六縱十七師,包打錦州。十縱,加一個師,在黑山大虎山一線,阻擊廖耀湘兵團。十二縱,加十二個獨立師,圍困長春。五縱、六縱兩個師監視瀋陽。一縱作總預備隊。給我複述一遍。

這一段在1991年電影《大決戰:遼瀋戰役》相當之酷。雖是電影的戲劇化處理,但傳神的表達了當時緊繃燒腦的局面。換言之林彪起初說停車,不去了,這只是他第一個反應。羅榮桓建議不行,得去,林彪其實知道不能不去,但他想的更遠、更全面。喊劉亞樓過來,答案揭曉,不但去,而且面面俱到,看似冒險,絕不冒失。

錦州終於拿下,廖耀湘兵團也遭圍殲。之後瀋陽解放,遼瀋戰役勝利結束。不多久毛澤東要林彪縮短休整時間,提早入關,於是三大戰役之一的平津戰役展開了。此時毛澤東下令打塘沽,林彪再次認為毛的命令有待商榷。林認為必須先打天津,這是劉亞樓的建議。電報呈上去,說了理由(涉及塘沽地形),毛澤東回電完全同意。林彪乾脆叫劉亞樓下部隊去帶兵打。國民黨宣稱天津可守三個月,劉亞樓卻30小時拿下。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從王家衛《繁花》座談會一個觀眾的提問談起

兩兩六關渡師的科普軍史——老師長的故事、這支部隊的闖蕩史

從周星馳《喜劇之王》談文青發業障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