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文化!——潮汕人(和客家人)的史地風情

平原性格閃亮開闊

為何我將客家人打個括號呢?因為本篇我主要是談潮汕人。

有鑑於台灣人常識匱乏,雖我只是常識多了一點,但我每次寫相關文章、筆記,都要再講一次粵東(廣東省東部)的潮汕人是閩南語掛的,這裡的語言和福建的廈漳泉、台灣、東南亞的閩南語掛人民是相通的。而粵東的客家人,自屬客語掛,其語言則同粵西、閩西、贛南、台灣、東南亞的客語掛人民是相通的,甚至同廣西的客家人也通。其實「甚至」二字亦可省略,此處用「甚至」只是從我們台灣人來看比較難以理解之意。廣西是在全中國客家人的人口第四大省,台灣得排老五。太平天國的領導班子大多是廣西客家人,或說是常在兩廣跑來跑去的客家人。

在粵東,潮汕地區和梅州客家兩大區塊比鄰。梅州在內山,吸的是山菁,潮汕靠海,吹的是潮騷。潮汕人住在潮汕平原。這個平原相當大,有4000多平方公里,和台灣的嘉南平原差不多大。從面積來看,這反映出潮汕人的地位。請留意,漳州、廈門、泉州、莆田、福州的平原區域都非常小,而且這四五處的人遭群山阻隔,在古代是各過各的,甚至廈門是近現代才冒出來的,古代屬泉州府。於是幾個潮汕都市聚集在大平原上的力量就相當威猛了,民風一如地形敞亮開闊。欸,您老別挑老尻語病啊,客家人可沒不亮不闊,而且同樣熱情,只是相對較內斂低調。嚴格意義的潮汕平原是1200平方公里,這仍比上述福建四五處沿海平原大上不少。

1973年香港拍了部《潮州怒漢》,可見潮汕人很剛,也可見香港有不少潮汕人口。清朝時期英、美在台灣南部搗亂(台劇有部《斯卡羅》有觸及這段,只是解釋上不用搗亂來說),清廷後來就從潮州派了一幫軍人來台灣屏東加強守備,可見潮汕人能文能武。為何說能文?容後說明。屏東縣至今有個「潮州鎮」,是不是和廣東潮州祖先有關?確實有點關,鎮上有一潮汕人、客家人拜的三山國王廟。關於三山國王廟的討論放在本文最後,先略下。


「我是潮汕人」的分與不分

「潮汕」是潮州汕頭揭陽三大都市的合稱。「潮汕」、「潮汕人」、「潮汕地區」可能是晚近的用語,我看好像是21世紀才出現的。這三地雖然陸地、海洋都連在一起,但古早人、現今潮汕的當地人都是有在分的。好比新加坡的華人歌手孫燕姿,她就自稱「我是潮州人」,她不說我是潮汕人。她這句意思是我祖上潮州。香港藝人鄭秀文,她祖籍是汕頭。你說,欸欸,老尻,你可不可以講一點年輕的藝人來舉例?我不知道,我是老頭。

甚至「潮汕菜」很火,但這個用語可能也算是新的。根據我爬文推敲,以前似只用「潮菜」「潮州菜」來講。那問題來了,汕頭人是否不服氣?可能會,也可能不會,這得問當地民俗專家。

基本上這可能是小問題,因為,一,潮州府的文化地位自古很高,潮菜就像潮劇(潮州戲),這類名詞本有統包性質,就像上海人很臭屁,但迷越劇(即紹興戲;此戲源於浙江紹興)的人很多,這又沒差。吳語區一家親,潮汕地區以及閩南語系的各省各地也是一家親。雖然汕頭比潮州發達,汕頭人比潮州人、揭陽人有錢,就像上海在吳語區最風騷,最富,但有時被統包一下又何妨。二,要分的時候,順口來分一下就好,好比某個潮汕人可能講:「這個菜是我們汕頭的。」這無關排外或優越感作祟。

同理潮州話和汕頭話也可以分,但廣義上用潮汕話統稱即可。


潮汕牛肉粿條、牛丸、沙茶醬

汕頭有名的是啥?台灣的老饕可能回答,牛肉麵。潮汕當地叫作牛肉粿條。台灣可能因應在地化,招牌寫的是「汕頭牛肉麵」「汕頭沙茶牛肉麵」。說來以前也不多,現在更少了但仍存在,你爬文找到了可以去吃看看。潮汕地區的牛肉粿條很有地位,招牌上寫「潮汕牛肉粿條」,你去了當地他們會熱情說要帶你吃。在潮州、汕頭、揭陽都很多。粿條是窄的。

深圳朋友拍給我的招牌是「汕頭牛肉湯粉」或寫潮汕牛肉湯粉」之類的湯粉的粉,指的就是粿條,廣府人說的河粉。但深圳的各省市人口眾多,為因應需求,價目表列出麵、粿條、米粉三種讓客人選。此處的米粉跟台灣的切仔米粉是差不多或一樣的食品,不是台灣北部米粉湯那種的管狀實心米粉。

台灣民間普及的牛肉麵是外省老兵(以四川掛為主)來台後研發的。原本台灣人(幾乎)沒吃牛肉的習慣,這和牛幫農人耕田的感恩之心有關。基本上汕頭牛肉麵或潮汕牛肉粿條和一般台灣(老兵)牛肉麵很不一樣,前者是用沙茶做成的乾麵,可搭配牛雜湯,後者湯、麵合一。

但奇怪了我上一段不是說深圳的招牌是湯粉嗎?是的,既然招牌說湯粉,裡面賣的就是就是混入湯的麵、粿條、米粉。估計這是研發給各地人的吃法,或潮汕本有混湯的吃法(可能本不是主流但後來在深圳發展成主流)。

潮汕人和台灣人都愛用沙茶醬。它最先恰恰就是潮汕人從南洋帶回潮汕的,之後才傳到閩台。這個「茶」起初是用閩南語來讀的。用茶這個音來擬南洋「沙嗲」的發音。

順提清真牛肉麵。台灣民間的清真牛肉麵店可能比汕頭牛肉麵店還多一些,這是西北回民的吃法。穆斯林或回民推崇清真一詞。台灣人多半用「清燉」來說它的作法,我覺顯不出豪情快意,它是種澆上去的熱爽。

台灣老早就有潮汕人、福州人,您老可別以為是1949國民黨帶來許多老兵才有了他們。此外潮汕牛肉丸相當有名,《食神》的雞姐那一手工夫跟潮汕脫不了干係。你吃潮汕牛肉湯粉時也可以外加幾顆牛丸放在同一碗上,這也是常見的吃法。


汕頭很騷

前面提及,現在我們常講的「潮汕」不光潮州、汕頭,還包括揭陽,亦有人稱「潮汕揭」。三個地級市各自囊括周遭縣市而成三個大圈圈。但新中國在1980年代初期曾將汕頭地區(前身是汕頭專區)擴大到潮州市、揭陽市等地,讓汕頭成了領頭羊,直到1990年代初期才各自平等分立至今,且漸漸「潮汕」一詞也透過網絡普及開了,又平等又凝聚,成了生命共同體來著,蠻好啊。

為何汕頭地位這麼高?汕頭市相對富裕,人口500多萬,比潮州市多雙倍有餘。揭陽市的人口比汕頭市人口多10萬,但鄉下、山區挺大的,苦哈哈的人至今仍有。揭陽跟梅州客家庄相連的區域很大,是的,客家人以吃苦聞名,且整個揭陽市的鄉下有一半的客家人口。汕頭市可說沒啥鄉下,它也沒像潮州、揭陽和梅州接壤,它在潮汕地區南端面向大海,號稱全國唯一有內海灣的城市。有的汕頭人對外說我是潮汕人,但有的人得特地講我是汕頭人,這可能有點優越感,也可能只是想講清楚而已。話怎麼講,人怎麼聽,這沒一定的理,涉及心態與感受。我覺「潮汕」、「潮汕人」用語的普及還不錯,人不必太去分。

在我的理解和感受中,廣東的潮汕揭,和福建的廈漳泉,這兩區的福佬人頗有一番類似的比法。潮州和泉州都是文化古城!汕頭和廈門都是新興港市!漳州、揭陽的側背自古至今都有一大片艱困山區,也比較窮(當然用窮來講人事地物是不好聽的;這是開開玩笑,或者是大實話,或者是歧視,得看語境);恰巧也都和客家人住得更近,而且這幫漳州、揭陽靠山裡的福佬人,肩併肩和閩西、粵東的客家人一齊熱烈的投入紅色革命。

1927年在廣東豐順的「湯坑戰役」,豐順和揭陽人民全情支援共產黨,犧牲無數,最後悲壯敗退。1932年毛澤東指揮「漳州戰役」,閩西閩南鄉親相挺,這次打贏了。閩西客家名將楊成武就滾了這一局,這年他18歲。此人是常勝將軍,在紅軍長征、八路軍抗戰、解放戰爭、朝鮮戰爭全都打勝仗。

基本上我若寫廣告文案,我這麼說:「潮州古,汕頭富,揭陽酷。」同理:「泉州古,廈門富,漳州酷。」意思是潮州有文化,汕頭有錢,揭陽有生命力。泉廈漳亦如此對應。也可以改成揭陽土、漳州土,這個「土」非貶意,是稱讚。若改成揭陽苦、漳州苦,指的是鄉下山村地區,這是我歌頌這裡的百姓堅毅頑強。

根據我哥們俞四爺(1982年次)2023年春天在漳州旅遊的經驗,他說漳州好玩又好吃勝過泉州廈門。潮汕和梅州也棒,這年他都去走了一遭,說可惜沒去揭陽,怕時間不夠。汕頭有經濟特區的大城市氣象,海濱步道舒暢美好。潮州交通亂了點,也可能作為台胞一時不習慣,沙茶類的食物太好吃了!梅州的足球場真是多,好多人在踢球,不愧是中國足球之鄉!以上是俞四爺的見聞。佛山、廣州也去了,這裡充滿活力,台灣人較熟。他在佛山過春節,拍攝當地舞獅的鏡頭簡直是特技,圍觀者頻頻驚呼喝采。順提福州,俞四爺說這裡有一條天空步道,叫榕道,他去走了其中一段,整個福州都在他的腳下,山區和城市交疊的景觀叫他驚呆。我查資料福道有19公里。


用一張簡易地圖來掌握潮汕概念

為什麼我不先上地圖呢?地圖很重要噠,有地圖一下子就具體明白了,在想像力方面也好有個支點。我斟酌了一下,我怕上了地圖,您老反倒(更)不想讀下去了。這年頭大家耐心有限,我亦恐才華欠修,搞不好連素有「台文所老學長兼老榜首」之稱的哥們紅公都懶得酸我了這是。

還有,一張圖我就可能講解個不停,或重複說明,或扯太遠,陌生的名詞太多,這樣大家可能吃不消?所以我奉勸大家,先略觀、略讀個大概即可,然後跳過,別在這張圖文說明上頭耽擱太久。

網絡抓的圖。網絡就是網路,我自首用了支語。你管我。我超吱巴。本文我只想採用一張圖。因為我寫這些也沒稿費,認真半天又何必,我發個懶不為過。這張圖很棒,寫完本文後發現它最適合作配圖,在此感謝製圖者。圖中我加工輔助標示。

圖說:

「潮汕三市」是現今的廣東省潮汕地區的概念。三個小圓點座標,最上面是潮州,最下方是汕頭,最左邊是揭陽

「四市」是加上汕尾(舊稱海陸豐;古代屬惠州府),這是廣義的潮汕地區說法,但汕尾當地人不大同意。新中國曾把四市都劃入「汕頭專區」

這裡自古叫潮州府,古稱「潮州八邑」,其中客家庄的豐順(現屬梅州)也在裡面。清朝前葉把另一個客家庄的大埔(現屬梅州)也劃入,變成九縣。豐順、大埔在本文中佔了不少戲份,容後分曉,暫略。

潮州緊鄰漳州,閩粵兩省的閩南文化(福佬文化)連在一起,而且都背山面海。梅州緊鄰閩西贛南的客家庄,粵閩贛三省交界的三片客家庄連在一起。這張圖放不進贛南,你心裡有個譜就好。

基本上「潮州九邑」這個名詞幾乎沒人使用,這約略是製圖者自己的用語。據查通常只講九縣。事實上除了豐順、大埔,在潮汕三市的揭陽等地也有不少客家民系人口,但不像豐順、大埔那麼「純」客家。

潮州八邑又稱潮州八陽,主因是其中三個縣有「陽」字。河南省也擁有很多「陽」字縣這個巧合在我看來可能和潮汕人自稱來自中原有關。

河南的「陽」字號,一字排開計有:洛陽、信陽、南陽、安陽、濮陽、宜陽、淮陽、舞陽、原陽、汝陽、滎陽、沁陽。

潮州府的三陽是海陽潮陽揭陽。另外五邑是澄海、普寧、惠來、饒平、豐順。奇了,怎麼沒有大名鼎鼎的汕頭?

汕頭原叫沙汕頭,清初是座砲台,後來成了通商口岸,在1921民國十年才有汕頭市。新中國時期把潮陽、澄海都劃入汕頭市。那海陽呢?在潮州市裡,但後來不叫海陽了,拆成兩區(會不會說太細?這兩區叫潮安區、湘橋區。這和台北市的景美區、木柵區是相反的操作,景美木柵合是合併成文山區!相同的是你從文山二字找不到景美木柵四字;你從潮安湘橋四字也找不到海陽二字)。普寧、惠來分給了揭陽市。饒平從古至今都劃在潮州(府、市)裡,此地現今約有五分之一客家人。台灣客家先民有一小部分說饒平腔。


你到底屬哪一掛?

揭陽,我們台灣人很陌生,廣東人當然很熟。我看到一篇台灣史專家鄭鴻生的文章中,寫到自己祖上就是在揭陽。他更古老的老家在河南滎陽。鄭老師是台南人,他家是講閩南話的,他對閩南語文相當有造詣,寫過這方面的研究,人間出版社有出版。

富士康常被講「血汗工廠」最嚴重的那時期,有位在這裡打工的詩人許立志,他是揭揚人,完整資料是揭陽市玉湖鎮東寮村。很遺憾的是許立志24歲自殺了。他才氣很大。除了寫打工生活,寫心事心情,記得他曾有一首詩寫祖輩跟他談過加入當地抗日游擊隊的事,從歷史來看,指的是國民黨或共產黨的游擊隊(東江縱隊)都有可能。一般來說後者比較活躍,但前者也有經營。

還有一個問題,許立志老家是潮汕掛(或說福佬掛、講閩南語潮汕片)還是客語掛的?基本上揭陽的客家人、潮汕掛大致一半一半,玉湖鎮也恰巧是一半一半,據我調查東寮村不講客語,那麼極可能屬潮汕掛。

同樣的問題,民國時期廣東有名的軍頭陳炯明,他到底是客家人還是潮汕掛(福佬掛)?中共發展初期有名的「農民運動大王」彭湃是是客家人還是潮汕掛?孫中山是客家人還是講廣府話的廣府人?這些都是多年來不少史家或民俗專家討論的趣味話題。

陳炯明是廣東海豐人。一聽海豐陸豐,我們台灣人大概率直覺是客家人?只因台灣新竹縣的客家人講的腔調叫「海陸豐」,在老家廣東這兩處是相連的,當地人常將兩地簡稱海陸豐。事實上陳炯明不是客家人,他講潮汕話(河洛話;福佬話;學佬話;閩南語)。關於海陸豐的迷思容後再提。

澎湃的籍貫也是廣東海豐,據專家考證他家也是講福佬話的,但他語言能力好,客家話也擅長,跟客家鄉親也打成一片。他留日,日文也好。但事實上他家本在陸豐,而且是客家人,只是家裡搬到海豐幾代下來,他家跟當地多數人同化(如同台灣的「福佬客」),所以生活中不講客家話了。但家裡過年祭祖的詞文仍用客家話來讀。

彭家很富裕,父親在海豐搞工廠,但他想搞農運,風風火火推動共產主義,據說他和潮汕、客家鄉親搏感情時魅力無敵。彭湃後來在上海被國民黨逮捕槍決,但受他影響過的人則繼續奮鬥。好比彭老爺的工廠有個女工李堅真,聽了彭湃的講演,決定一起搞革命,她後來成了走過長征的女紅軍之一,新中國成立後進入廣東省省委的領導班子。李堅貞是客家童養媳出身,她是廣東豐順人;豐順是客家庄,後來劃入梅州。

孫中山應該是廣府人,並非民間傳說的客家人,他只是小時候曾受太平天國的老兵啟蒙,太平軍很多是客勇,我猜這可能造成混淆的原因之一吧。

順提一個小常識,大陸人的身分證上,比方說民族欄寫的是漢族,籍貫寫的是廣東豐順;上面不寫梅州,因為豐順或某些縣只是納入梅州市或被代管的縣。但大陸太大,他對外可能只講我是廣東或廣東梅州人,省得你沒聽過豐順,還跟順豐快遞搞混了。同理某個人的籍貫是福建南安,然而南安被納入泉州市,他對外講我來自泉州、我是泉州人比較乾脆,不然對方不明白南安的方位。除非他很樂意介紹南安,「鄭成功就是我們南安人。」我有個南安朋友就喜歡這樣自我介紹。

但近幾年好像改了,沒有籍貫這欄了,公務員可能改從住址來研判你的籍貫,因為住址就是戶籍地址,通常也是原鄉地址。


海陸豐、陸河和汕尾

前面提到的海陸豐,可說是潮汕、廣府、客家三種文化交會,難以作屬性定義的一個過渡地帶。海豐、陸豐陸河(純客家庄;完全在山區,相對內陸)如今都被劃入汕尾市

有個汕尾(住城區)的朋友對我說沒聽過海陸豐有客家人,這和我預判的不同,我查的資料說海陸豐的客家人住靠山的區域。但這基本上並不牴觸,因為平地或海邊的海陸豐百姓才是大宗人口。而且請留意,海陸豐的山區和陸河連成一片,資料說得更具體,陸河是海陸豐紅色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我調研了半天,馬的,陸河縣其實是新中國成立後1988年從陸豐分出去新成立的縣,而汕尾市則是同年從海豐分出去的汕尾鎮。

汕尾的市區叫「城區」,是靠海的相對精華區域,這裡和海陸豐的靠海平地區域本就不是客語掛。有汕頭,也有汕尾,廣義上汕尾也屬潮汕地區,但這只是廣義的說法,汕尾(海陸豐)的方言和潮州、汕頭、揭陽不大一樣,距離潮州、汕頭也至少如台北台中的距離或更遠。汕尾人不覺得自己是潮汕人,為何?我認為這是因為一般百姓不用文化角度來看事情,而是用熟悉的程度或經濟發展來看。其實從文化來看汕尾是可以廣義上被涵蓋在潮汕文化裡的,自也涵蓋在閩南(福佬)文化裡。講歸講,他們可能認為廣義二字很廢,認為本就不一樣的嘛;他們是他們,我們是我們,而且我們裡面分得更細。

汕尾市是小地方,在全國遠不如汕頭、潮州有名,但事實上整個地級市區域的人口還比潮州市多10萬,常住人口大約268萬。早期的歷史常提到海陸豐但不提汕尾,前已述及,汕尾市是後來的新中國給出的名字和位階,原本是海豐縣的汕尾鎮,1988年汕尾連同其他海豐七鎮設市。更早之前海陸豐曾屬汕頭專區,之後也曾撥給惠陽,古代屬惠州府

我的汕尾朋友說自己汕頭話大致可聽懂,卻聽不大懂潮州話;又說汕尾和海豐講的話差不多(對照資料顯示汕尾本屬海豐但她1997才出生不識此事);而陸豐裡面講的話則區別挺大。以上言論僅供參考。有資料說這裡的先民大多來自漳州,資料也提到海豐和陸豐講的話不大一樣。

說到海豐,近年大陸冒出一個樂團叫「五条人」,是個男子二人組合,只是團名叫五条人。沒錯,我要說的就是,他倆是海豐人,在海豐就曾搞點音樂,後來一起在廣州打工、發跡。2019年上了「樂隊的夏天」節目一炮而紅。五条人的歌詞常用海豐話,聽起來有閩南語的氣味但確實和其他地方的閩南語有差異。


人多就聲音大

從梅州、潮汕的地理地形相對位置來看,一如汕尾、海陸豐、陸河之間的關係,靠山是客家,靠水是閩南語掛。同理在台灣也是這樣,新竹市是閩南(語)掛,新竹縣是客家掛。台灣其他地區也類似,高雄港週邊(原高雄市)是閩南掛的,原高雄縣蠻裡面的美濃才是客家掛;原桃園市、桃園海邊也是閩南掛,中壢等地則是客家掛;苗栗縣的海線是閩南掛,其他靠山的全縣是客家掛;原台中市和海線是閩南掛,山區的東勢一帶是客家掛。又,福建省的閩南、閩東靠海的是福佬人,而客家在閩西山區,亦是相同的「原理」。這些共同現象的主因是無論在哪,客人掛人數總比閩南掛少,鬥起來不佔優勢。所以在台灣黑客家的言論一直在民間存在,涉及人多就話語權大。

那為何廣東的潮汕、客家之間,以及福建的閩南、閩西客家之間,都比台灣閩客的感情好呢?主因是中共的教育政策成功,不同民族或民系(族群)、省籍容易形成一家親。事實上廣東省或兩廣,廣府人(講廣府話的)和客家人的械鬥更大,絕不下於台灣閩客械鬥的時間和範圍,太平天國結束後都還在打,直到官府出兵來鎮壓喊停。廣府掛的「四邑」地區特別能打,即台山、新會等四地的土勇。而客勇人少但也不服輸。

就別說閩客了,在台灣的泉州人、漳州人雖都是閩南語掛但也是世仇,後來才融在一起。因為在台灣要搶地盤,聽彼此的腔調用語可識別出敵我。「閩南」、「閩南語」這些名詞是民國初年學者在大陸先推動的,普及了愛與和平。

大陸在網絡上開地圖炮、地域黑的狀況當然也是有的,用詞很下流,但如果不是當局對人民群眾做了教育,狀況還更扯哩。大體而言當局做得還不錯,否則潮州人和汕頭人打起來恐怕也不叫意外。在新中國眼裡大家都是人民群眾,沒有地域之別,只有階級差異。

近年有些年輕的大陸人來台旅遊,或因婚配而長居台灣,聽到台灣閩南掛講客家人小話,他們十分訝異大陸南方或東南沿海都沒有這種說法。然而有的大陸青年自行腦補「台灣的客家人很負面,大陸的客家人不負面,因為台灣的客家人確實有一些毛病」巴拉巴拉,我認為這種言論是必須糾正的。完全鬼扯。

台灣綜藝有時也拿客家籍藝人開玩笑,說某人小氣云云,當事人聽了和大家一起猛笑,其實都只是做節目效果,甚至當事人跟著講起自己多麼吝嗇算計金錢的段子,全場一片笑倒,我看了只能扶額或擠笑。如果真是如此,亦屬個人因素而已。我在台灣從北到南遇過或結交的客家人熱情慷慨到不行。還是那句,一切是人多欺負人少的因素。


話不要亂聽亂學

近年台灣有些不當的用語、觀念或說法傳到大陸,除了上段談到的黑客家人,又如美化日本殖民,又如把「外省人」一詞傳到大陸。我遇見的大陸年輕網友有時談自己居住省市之外的人也用「外省人」來說事。基本上過去大陸沒有這種用語,這是台灣傳過去的,過去大陸用「外地人」,或頂多用「省外」,甚至外地人一詞也不用,而是你從他談話的內容、前後文的語境自可明白他講的對象是某地方來的。

台灣興起「外省人」的用語除了國民黨中央遷台的背景框架,以及百姓對國民黨恐懼不滿(有的人是有不滿亦有肯定,看你怎麼聊,或看是誰在聊;以前的祖輩就算崇日也幾乎沒人講日本人改善自己的生活,反倒講國民黨改善台灣人生活的還挺多,但近十幾年來瞎扯成台灣人萬分感激日本人給台灣帶來現代化和殖民),另有一個大的因素是日據時期和大陸人民接觸有限,儘管兩岸跑的人仍不少,但實在沒半點接觸的人也很多(這要看怎麼說了,因為大陸某省某鄉域的百姓也可能只和自己村裡或鄰近村鎮的人相處),之後冷戰時期一啟動後更造成兩岸長期徹底隔絕,外加有人煽動,惡性循環,所以台灣人成為封閉之島,變成生活中只用本省、外省來作概念區隔。簡單說,台灣人長期欠缺接觸各省同胞的機會,自而把山東人、山西人、湖南人、湖北人、四川人全部都看成一樣的「外省人」。

照理說1949年後台灣湧進各省或多省的軍民,這是擴大視野的好機會,但由於軍人太多(軍人的形象不好,有高壓統治的工具形象,國軍部隊可不像解放軍受歡迎或懂得作細膩的群眾工作),且是一瞬間大量湧進的,很多台灣人民自而適應不良或需要適應期。總之還是那句「看你怎麼聊、看人」,大多台灣人仍歡迎外省人,也沒不喜歡軍人(除非他是住官邸的將軍離民間遙遠;提早退伍的老兵挑扁擔和騎腳踏車賣吃的,或開小吃店的軍人背景家庭,在民間受歡迎得很,簡直打成一片到不足為奇),但一個社會只要有五、六分之一的人在嘴來嘴去,就有潛在衝突的效應。

譬如1994年選戰,台灣人民大多(甚至是幾乎)沒有省籍觀念了,但因選戰一鬧,竟然「外省人」成了重大話題,造成台北市某支挺綠的計程車隊常把不會講「台語」的乘客轟下車。甚至成一時風氣,暴戾之氣瀰漫,不同陣營的名嘴上電視撕逼,街坊間鄰居聊一聊成了嘔氣或動粗。選戰過後基本上沒事了,外省、本省的分化用語一下子又消失了。

2008年選戰綠營一度大敗,此後綠營再也不公開操作省籍,而是「只」將之轉成統獨,並改用「你認同不認同台灣」來作質問和拉攏之宣傳,包括「台灣優先」、「台灣加油」、「台灣要走出去」、「台灣之光」各種乍聽溫和清新的副調。用正能量來包裝歪思想。表面越正(包括愛談正義),實然更歪。一切變得那麼有機,台灣倒還成了有機體,「多元」也喊起來了。事實上有機是有機心,喊多元的目的是只尊一元。


古人怎麼進入粵東的?

馬的以上很多概念都是反覆寫過的?來點新花樣唄老尻。

我們來談一下閩客漢人在中原戰亂時期如何南遷到福建、潮汕。

話說西晉滅亡、安史之亂、北宋滅亡,這都是大遷徙的重要關鍵轉折。南遷分多路,其中一路從東邊下來,進入福建後,前面說了,福建都是山區,沿海的幾個小平原只是小點,沿著海邊行走也是艱困,尤其走到漳州一帶,當地的山越(原住民)雖然人不算多但這是他們的主場,發生衝突後更難走。於是漢人先民發展了另一條路徑,而且算是捷徑哩。

他們走到福州左右沿著閩江往上游搭船,來到南平轉沙溪、九龍溪,然後下船!然後走十幾、二十里路即可來到汀江上船!這裡一路順流南下來就蕩過整個閩西,直達廣東的梅州大埔。這個地方相當重要。且跟台灣也有關。

那麼為何在福州待不住呢?以下這段是我臭蓋的:除了福州小平原生存容納有限,福州成了先到的「福州人」的地盤。福州人講福州話,他們有他們自身一套文化,他們的福清幫很凶悍的啊(雖然古代還沒打出這個名號;這是福清人在海外的重要黑社會幫派;福清就在福州旁邊,現屬福州市)。福州位於閩東;閩北全是山區,方言混合贛北;閩西是客家人;閩南是後來我們俗稱的閩南人、廈漳泉區域;那麼居中的莆田算閩南文化還閩東文化呢?略偏閩南文化,或說確實很閩南味,但你別忘了媽祖的故鄉在莆田的湄洲島,莆田是閩東、閩南在地理和文化的交接處,由媽祖來統一兩地,飛吻吧,感謝媽祖婆。

根據我的觀察,福州人、閩東人的氣味和浙江的溫州人、台州人(大陸發音「胎」州)有些像,我半開玩笑來說福州人像台灣的「外省人」,或更像「中國人」。我這說法只是用我台灣人的小眼睛小心眼來說的,並不是說閩南人、客家人、潮汕人就不中國味。何況台灣很多本省人也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只是在綠色思潮下大量流逝或陷入矛盾不敢講。順提,台灣漢人先民除了泉漳、潮汕,也有一批是福州人。同理,福州人在1949年之前就存在於台灣,福州魚丸湯不見得是外省老兵在台灣開店才有的。

話說閩西全是客家庄,汀江流經閩西,這裡古代就設汀州府,很有名聲的,統管八縣,全是老客家。問題是福佬掛的先民不想待在客家庄或畬族(原住民)的山區,以及客家人也覺得閩西山區生活艱難或容納有限,那怎辦?前面提到汀江得搭船走汀江由北往南順流而下找地方發展,於是進入廣東省境,來到大埔一個叫「三河壩」的地方。注意!就在這裡,重要的梅江由西來會!梅潭河(大埔水)也由東來會!形成十字交叉的河口。此處還請留意,汀江過了三河壩交匯口之後改叫韓江(紀念韓愈曾在潮汕興學)。然後韓江繼續往南在汕頭出海。對了汀江發源地是在武夷山東麓。汀江、梅江都被稱作客家的母親河,正因為和遷徙有關。也奇,為何潮汕人不叫它母親河?可能因為不是非走它不可,冒險走福建泉漳的陸路或沿著海岸行船到潮汕亦可。或是他們先往潮汕平原住下來了。

有個趣味說法是,先民如果在三河壩往西走,那麼你以後就當客家人;你若往南走,你就當潮汕人。往西是梅縣,這裡是客家重要的大本營,台灣、東南亞都相當多梅縣周遭過來的先民。


梅州市的誕生

台灣客家的「四縣話」指的是程鄉(位於梅縣)、平遠、蕉嶺、興寧四個縣的人講的腔調語言。新中國晚近以梅縣為中心設立梅州市(插注:梅州一詞從宋朝就有,後來歷代又曾設梅州路、嘉應州,清末把嘉應州改回叫梅州),將梅縣改成「梅縣區」、「梅江區」兩區,另納入本段前述三縣,外加大埔、豐順、五華,於焉誕生了新的梅州市。

台灣很多客家人自稱祖上梅縣。兩岸都有梅縣的大人物,當到中共十大元帥的梅縣人是葉劍英。當到國際大導演的梅縣人是侯孝賢

平遠這個詞充滿儒釋道意境。淞滬會戰犧牲的88師少將旅長黃梅興是平遠人。早從同盟會時期追隨孫中山一起搞革命的姚雨平也是平遠人;蔣介石上來後他就淡出。不知算不算巧合?他二人名中的梅、興、平恰好有客家四縣的地名。另,「雨」表示什麼?我發現客家鄉親的名中常搭配陰陽五行(不知是否說錯)。雨代表水。梅帶木字邊。我在台灣南部遇過一位來自屏東內埔鄉的客家鄉親名叫「土根」,夠酷。有個台北客家朋友的弟弟則叫「奎土」。

蕉嶺出了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那就是鎮守四行倉庫、率領88師號稱八百壯士的謝晉元。沒錯他是硬頸的客家漢子。如果你看過1970年代的電影《八百壯士》,有一段講到他得回蕉嶺一趟。當年從四行倉庫退到英租界,他們被英軍繳械,也出不去租界,心情有夠悶。可他仍天天帶領大家跑步、壓體能、升旗,過於精實。久了有的兵受不了,一天清早火大了拿刀子捅死了他。客家人可沒殺客家人,這群兵主要是湖北來的。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了英租界,這些國軍成了俘虜,不少人被送去位於南太平洋新幾內亞島的戰俘營,千磨萬難,少數人倖存。

我的好友劉姐姐(代號)的父親是興寧人,媽媽是廣州人,父母通常講廣府話,父親長年待廣州,也跑過上海多年,上海話也溜。1949年劉姐姐的父親來台,1960年代生了她,她年紀小,習慣把父親當廣府人看,長大後有次突然聽到父親跟朋友用客家話交談,這才知道老豆是老客家,咚厚!(真好)

大埔的客家話在台灣是在台中東勢。所以我前面說大埔跟台灣有關啊。我有一位台中網友馬水金大哥,他好像就是講大埔話的(按:本文發出隔日,和馬大哥交流,原來他的祖上是豐順),我看他臉書在大約兩年前曾紀念台灣一位甫過世的前輩女老師;這位老師的專業是編大埔客語字典,學問何其大。

豐順人,我前面提過的女紅軍李堅真,當地有個公園以她名字命名「堅真公園」。豐順當地以她命名的公共空間很多。有一個廣場還有她騎馬的銅像。其實她當童養媳的那個家庭算富裕,待她也不錯,但她思想進步,憧憬紅軍的苦難輝煌。

我哥們曾總1981年次)的祖父是五華人,名字很好聽,叫曾淑良。五華最早叫長樂,民國初年改叫五華。他們也有自己的客家腔口,台灣也有五華先民。作為五華人,曾總十分清楚五華人最有名的是李惠堂曾志偉。前者在民國時期是大名鼎鼎的足球球星,在國際間也有知名度的,法國球王席丹(齊達內)也知道他。

很多台灣老一輩都知道李惠堂,並非只有廣東人、香港人才知道。曾志偉除了是藝人,他也愛踢球。注意,整個梅州都叫作「中國足球之鄉」!中超(中國超級足球聯賽)有一支球隊直接就叫「梅州客家隊」,真是替客家人爭光的隊名!兩岸沒有這種隊名或單位的用法,頂多店招寫客家菜。梅州客家俱樂部的主場正是設在五華的「惠堂體育場」。這裡是講傳承意義的,足球、客家的傳承世世代代。

為何我要附帶寫梅縣、梅州、客家,因為客家人並未讓潮汕人、廣府人專美於前,客家人也相當棒!廣東人主要由客家、潮汕、廣府三大民系組成,廣府人最大的聚集地廣州,以及新興都會區深圳(各省各地的人都有)都很發達有名,不必我幫他們吹捧了,故此我把時間拿來談客家、潮汕。在廣東省除了梅州的客家人多,在河源、韶關、紫金、惠州、惠陽、博羅也相當多。深圳和香港最早也都是客家人居多的地方。

港星鍾楚紅的祖籍就是博羅,她是客家人。港星陳小春是惠陽的客家人,多年前,大概00年代初期他來台灣上綜藝節目,我看他自稱客家人才曉得。


三河壩紅星閃耀

為什麼要提「三河壩」?這裡還有段故事。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清黨」,將原本的國共合作北伐作切割,用血腥手段突襲了中共,宣告國共翻臉。三、四個月後共產黨決定反撲對決!發動八一南昌起義(此即新中國八一建軍節選擇這天的由來)。南昌起義鬧起來後,朱德從江西往東轉入閩西,之後來到大埔停留,客家鄉親過得太苦了,歡迎朱德的到來。

朱老總的目標是奪取潮汕、海陸豐,最終想攻克廣州。此時國民黨部隊從梅縣方向來犯,於是爆發「三河壩戰役」,雙方打了三晝夜。由於敵眾我寡,廣州大夢幻滅,朱德率隊撤往饒平。記得嗎?前面提過台灣客家先民有一小部分潮州府的饒平人。此一小地方位於潮汕地區東南角山海相連處,朱老總再退就奔海了。

在饒平,朱德結合潮汕前來的部隊作重整,之後決定折回江西,這才上了井岡山和毛澤東會師。沿途朱德氣派大方的講,想跟我的就跟,不想跟的就走吧我不攔你。最後他率領的只剩下一批殘破的精兵,但卻將兵痞、流氓、撐不下去的人過濾掉了。三河壩雖然至今仍只是個小鎮,但歷史意義挺大,開玩笑來說朱德的這支部隊很廢,但昂首可敬。而湘贛邊界的井岡山上,毛澤東的部隊也是又廢又可敬,且幸好有賴山村百姓幫襯。井岡山有六成的客家人。蕭克上將曾有一言:「沒有三河壩戰役,就沒有井岡山會師。」


朱德是硬頸的客家人

講到客家,別看朱德一張口是四川話,他祖上是廣東韶關的客家人。朱德在自傳中寫過,他的祖先是「湖廣填四川」的時候遷徙到川北儀隴。此地一些村鎮至今仍舉辦客家文化節。歷史上有兩次湖廣填四川,都是朝廷下達的政策移民,目的是補充四川因戰亂銳減的人口。一次在元末明初,另一次在明末清初,朱德祖先是康熙年間過去四川的。基本上沒人聽他講過客語,但他對客家淵源牢記於心。或許這跟他來自韶關的乳源地區有關吧。當然這是我的想像,乳源此一地名叫人切莫斷乳斷源,不忘初心和老家。韶關在粵北,乳源現在叫「乳源瑤族自治縣」,這裡有不少瑤族人。

韶關還出了一個名將,就是國軍的薛岳將軍。比他輩分高的張發奎也是韶關人。薛岳對蔣介石很忠,張發奎曾發兵反蔣,和蔣分分合合。

韶關還出了一個明星,就是近年演過《隱秘的角落》、《狂飆》的張頌文。狂飆是今年2023年年初的陸劇,哥們俞四爺很喜歡,我覺這部蠻廢,哈哈哈哈哈哈。張頌文在這些戲劇中彰顯了演技,也展現了他客家話、廣府話、普通話全都流利的天份。他本來當旅行團的導遊,但熱愛表演,三十歲前後慨然上北京唸表演本科。在北京他才將普通話磨練得更好。

 

韓愈在潮汕

在潮汕這片多姿多彩的平原地區,它的人文色彩十分濃郁。這裡書院林立,清朝之前就有超過100座,清朝又增設約70座。最有名的是公元1243年於南宋正式創辦的韓山書院,以紀念唐代的韓愈大師為潮汕的貢獻。既是書院,有老師上課,有學生學習。此書院起先是1090年北宋的潮州知府為韓愈蓋了一座廟,但叫它書院。說它的歷史近一千年或八百年都成。潮汕文風鼎盛,自古出的進士也多。

關於潮汕話的字典,這裡的歷代耆老、文人們花費偌大工夫,全中國的方言字典出最多的地方就在潮汕。不是說光編印很多種版本,而是說寫這種書的人才非常多。這對古漢語、潮汕話、閩南語都有相當的重要性。台灣想研究閩南語文的朋友可以參考潮汕的成果,莫閉門造車。


文天祥在潮汕

潮汕還有一個著名的大人物,他不是潮汕人,但他在這裡生活和奮戰很久,他就是文天祥。他最終在潮汕自盡不成被捕,成仁取義。從他寫的「零丁洋詩」可想見那是因為他真的看過大海。


雙忠聖王在潮汕

文天祥發現潮汕有供奉張巡許遠的廟,還曾為他們留下致敬和感慨的詩詞,只是沒有正氣歌、過零丁洋詩有名。在唐代安史之亂時期,張巡、許遠合作鎮守睢陽城(河南商丘)而犧牲,兩人被潮汕人尊為「雙忠聖王」,至今仍有「朝陽雙忠文化節」(朝陽屬汕頭)。


雙忠廟在台灣

從中我們可推測,潮汕地區可能有一撥因安史之亂而來的人。此外,福建人也很尊崇張巡、許遠。以台北集應廟為例,祭祀的就是張、許二神,又稱「雙忠廟」,在我家附近的景美夜市有一座,在木柵老市場也有一座。這兩座是福建安溪人在台灣蓋的。除此台北、新北還有多座。安溪人在福建是種茶的,他們來了台灣後也種茶,什麼茶?文山包種茶。


愛國限時批

潮汕「僑批」也很有名。批就是信。僑,顧名思義華僑。現今留下的僑批多到不行,少說十幾萬封,在汕頭當地有這方面的博物館。僑批是閩粵移民出去的人寫回來的家書,常和金錢一併附上。梅州、泉州也有這方面的收藏和研究。在清末年間有些僑批是為了贊助革命而從海外送達的,華僑相當愛國。

這些僑批都是充滿感情的中國漢字書法,可想像出祖先在遠方天涯海角寫毛筆字的鏡頭。這也可見用閩南語文來書寫的傳統一直存在,只是它在台灣因日本統治而斷了,現在還會讀會寫的人相當少。台灣有些綠營人士想推動台羅文,明明有漢字不用,看得出他們真想跟中國的任何關係一刀兩斷,然而這一斷,台灣的歷史文化就更被掏空了。

僑批的百度詞條這樣說:

僑批,專指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是一種信、匯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廣泛分佈在福建省廈門、漳州、泉州和福州等地區;廣東省江門、梅州地區、潮汕地區;海南等地。

在福建方言、潮州話和梅縣客家話中“信”為“批”,福州一帶的方言也是這樣指稱的,俗稱“番批”、“銀信”。因其具有“近代中國國際移民的集體記憶”的重要價值,在同類國際移民文獻中,極其珍貴,具有原生態的價值。

僑批產生於民間,流轉於民間,收藏於民間。僑批是反映僑鄉歷史最完整且保存數量最多的民間文化遺存,是研究近代華僑史的珍貴檔案,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2013年,僑批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


潮汕在全世界的閩南語文、閩南文化的地位相當之高,雖然最著名的「華僑之鄉」頭銜是落在外移人口最多的泉州。那麼為何潮汕外移的人口較少呢?我想可能這一片大平原是相對富庶的,且地理位置上他們往廣州、香港發展也可。


粵閩台、南洋四通八達

以前的華僑或國人就算人在海外,和閩粵老家的聯繫亦很緊密,不光南洋如此,日據時代在兩岸跑的台灣人也不少。台灣真正和大陸隔離的原因是在1949新中國建立後緊跟而來的冷戰時期,但這也不是中共有意閉關自守,亦是蘇聯中斷援助、美國長期封鎖中國大陸的緣故。直到中美在1970年代初期和解,狀況才漸漸改變,終於東南亞華人、台灣同胞才重新同大陸恢復接觸。台灣是從198788年左右宣佈破冰的。

以前的人跑去南洋過個水才回到閩粵故鄉,這很正常,家族某一房在南洋生根也很正常,保持聯繫來往也是正常。在南洋、兩岸都有開枝散葉的家族,正常不過。以前為反日鬥爭和解放全中國的革命事業奔走兩岸的台灣人,踏奶奶底也沒少過。

紅軍有名的情報專家蘇靜,他是福建漳州人,加入紅軍前曾跑去緬甸,還在當地學了攝影,後來為紅軍拍出不少珍貴照片。蘇靜少將在長征時期專門負責沿途探路,手繪地圖,解放戰爭時期更是林彪身邊的重要智囊。

楊永松少將是廣東大埔客家人,他本是一起走長征的紅小鬼,哥哥啟蒙他獻身革命後哥哥因國民黨通緝而曾跑去新加坡多年。楊永松2022年以103歲過世。當年哥哥出逃後他一人從大埔走到長汀加入紅軍,這叫逆流而上,先祖是從閩西下來,他相反。

冼星海是廣東番禹人(今屬廣州),他是講廣府話的,他出生澳門,家境貧苦,跟媽媽去了新加坡,在當地學小提琴被發掘了天份。後來回到廣東,又到北京、上海兩地就讀音樂學院。後來留法,回國後奔赴延安,創造偉大的《黃河大合唱》組曲。他英年病逝,客逝異鄉於哈薩克斯坦。

廣欽老和尚是福建惠安人氏,年輕時去泰國做過工,回福建後在泉州承天寺出家。抗戰勝利後,1947年夏天來台弘法,1986年圓寂於高雄縣六龜鄉的妙通寺。他倒不是回不去福建才留下,他本來就發願來台弘法(說是不喜歡日本神道教把台灣搞亂;用大白話來說他可能不喜歡神社那玩意兒),從北到南都有他的修行弘法的奇聞逸事和靈異傳說。據說他修練成神通,可通動物、鬼神。新北土城的承天禪寺也是他創的。

梁家輝主演的法國片《情人》中,他演的是越南華僑,這不也是廣東人愛在越南或東南亞、廣東家鄉兩地跑的證明嗎?但搞不好男主是來自海南、福建的家族也可能,原著者莒哈絲並沒講他家鄉在中國哪裡,只說他是中國人。旅遊節目「大陸尋奇」近年有一次去廈門,當地一個漂亮老房子的主人說這是他祖輩去越南經商帶回的法國磁磚所貼成的牆面。提到海南,你可能認為這裡應該沒共產黨吧?錯,1930年代初期就有,1960年代初期的電影《紅色娘子軍》就是拍海南島的紅色女戰士故事。它在1950年代最先是瓊劇(海南戲)。海南方言歸類在閩南語系,但不像潮汕、福建、台灣的閩南語比較容易彼此聽懂。對我們而言聽到海南話是鴨子聽雷。

我住的社區後棟有一戶越南華僑,老伯90多歲,他家在木柵開越南餐廳,他年初跟我說他是廣東防城人,客家人。防城、合浦等粵西部分區域在新中國建立後劃入廣西省,目的是讓廣西有出海口。防城現在叫防城港市。合浦、防城是客家人居多。老伯跟我說他什麼話都會講,客家、廣府、越南話都會。他們家在7080年代從越南來台。景美夜市有家「印臺水餃」,老闆娘對我自稱是印尼婆羅洲的客家人,老家在廣東(廣西)合浦,90年代來台。我家附近一個開印尼小吃店的老闆也是印尼婆羅洲來的客家人,老家在梅縣,小我兩三歲,起先他是作為僑生來台。這兩位店主都會講客家話。

順帶一筆,北伐、抗日、反蔣、諫毛,全都有他一份的陳銘樞將軍,就是合浦客家人。藝人楊丞琳也是祖籍合浦,大概率是客家人,但這得問她才清楚。重點是她是中國人,兩岸多地跑,正常。

台灣的張志忠、蔡孝乾、李友邦、謝雪紅、李應章、張克輝、陳炳基、吳克泰、鍾浩東20世紀的前、中葉時期這些左翼人士也曾在兩岸跑來跑去。

志忠(張梗)是嘉義新港人,年輕時去廈門讀集美中學,加入共產黨是後來的事,起先只是去讀書。抗戰時期他當過八路軍戰士,之後轉去延安學習。張梗的太太季澐是江蘇南通人,兩人在台灣白色恐怖時期都遭槍決。南通緊鄰上海,在長江北岸,這裡屬吳語區,所講的方言類似寧波話、上海話、蘇州話。共產黨的教育是沒有省籍矛盾的,各省、各民族民系都打成一片,故此他倆談戀愛和結婚很正常。國民黨到哪都產生矛盾(扶額)。其實1949年從大陸來台的外省家族和本省人通婚的相當多,但省籍在民間或多或少仍是個話題。大多本省同胞心中沒半點省籍情結,但有這情結的人會陰陽怪氣的戳弄。台灣後來出了兩個有名的南通人,一個是法鼓山的創始者聖嚴法師,一個是神探李昌鈺。兩人都出生在大陸。李昌鈺返鄉探親時還特地走訪聖嚴法師在狼山修行的禪寺。

蔡孝乾是跟隨紅軍走過長征的唯一台灣人。其他幾位紅色先輩略下不然談不完。當然日據時代也有人只跑過台灣、日本兩處,左翼作家楊逵就是。李登輝也台日兩地跑過,此人起初返台後跟左翼混。

也是在日據時代,音樂家江文也、作家林海音在台灣、日本、大陸三地跑。嚴倬雲的祖父是大學問家嚴復,她父親是嚴復的兒子,她母親是台灣板橋林家第五代,林家在福建、台灣兩地都有家。文學家林語堂是福建漳州人,在菲律賓也有親人。林語堂的女兒林太乙曾寫,父親在台灣感到親切,因為聽到閩南話。日據時期台南的南管(南音)劇社仍在閩台往返交流。1924年台北「永樂座」劇場開張時,開幕戲是從上海邀來的京劇班子擔任。例子太多。

鄭南榕的家族是日據時代後期從福州來台的。福州又名「榕城」,故此他名中有榕。哥們曾總的外婆是日據時代後期從廈門來台,由媽媽帶來萬華居住。外婆的爸爸是上海人,媽媽是廈門人,爸爸猝逝後媽媽帶她來台。蕭敬騰的阿公(祖父)是福建惠安的惠港人,也在日據時代後期來台,也住萬華。蕭阿公後來去彰化認識一個女孩結婚,帶回萬華,阿嬤擺地攤一輩子直到在攤位倒下。夫婦倆在萬華搬家大概十次(我忘了次數),戶政事務所的老員工告訴蕭敬騰,從他搬家的次數和軌跡來看過得不好,記得是直接說「一看就知道你阿公很窮」。有興趣的朋友可從油管搜尋這個尋根專輯。

 

陳三五娘在台灣

本篇隨筆雜談已近尾聲。我們來點輕鬆又古老的話題,來看潮汕、台灣之間的關聯。

歌仔戲是在台灣宜蘭創造出的劇種,招牌戲之一《陳三五娘》,這齣原本是潮劇(潮州戲)。這個本子則是出自明代傳奇。故事是潮州一個千金小姐五娘,和泉州書生陳三的愛情故事。這也是我們台灣歌仔戲大師廖瓊枝的拿手戲。

這齣戲等於把福建、潮汕、台灣的關係都拉在一起了,而且不是政客有意而之,是自然而然就是這麼回事兒。懂我意思嗎?兩岸不是一家人才怪。如果想認真地發現台灣,自然而然就會發現中國,也發現台灣人就是中國人。如果想阻斷這種自然,那就必須刻意地用政治力介入,才能達到人定勝天的可能。

潮汕人的功夫茶、吟詩、童謠、遊神也很有代表性。遊神和台灣宋江陣、八家將極相似,相關視頻生動豐富,陣仗恐怕比台灣更大,花樣也更多,或者說閩粵台這方面本就難分軒輊,也都超迷信(喂)。


三山國王在台灣

台灣民俗專家常提到三山國王廟,這是台灣客家人常祭拜的神明。一種說法是,這個信仰是源自於潮汕的福佬掛(閩南掛),但很多客家人也拜,其實這不是客家神或客家廟。另一種說法是,這本是客家人的信仰,只是台灣的閩南掛人口遠多過客家,自隨他們講去。暗笑他們連神明也爭,我們客家人不爭。

三山國王的祖廟位於揭陽市的揭西縣河婆鎮(河婆街道)玉峯山下。三山指當第三座山的山神。此一信仰從隋代就流傳至今。根據我的調研,揭西縣有十個鎮講客家話,七個鎮講潮汕話。其中河婆鎮是講客家話,從視頻中亦可印證這裡的客家習俗如擂茶等。

揭西的相鄰區域順帶一提,這可看出它的文化屬性和彼此關係。它四周是陸河、五華、豐順、普寧(屬揭陽市重鎮)。前三者是客家庄,後者講潮汕話的居多。

我個人的看法和體會是,大家都是一家人,從古至今有些點是各過各的,有些點又混在一起,相互影響,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此一信仰源自於哪種民系都好!都是美事一樁!當然民俗或文化專家自有其追溯,若是純然想找出答案,那自也是專家的志趣罷了。

為何三山國王在大陸是誰先創或先拜的不那麼重要,在台灣卻有點隱約敏感,這我前面提過了,多少和台灣的閩南掛和客家人之間自古至今糾結的眼光有關。只是專家又不好意思明講自己看客家人不順眼,或是他確實本無惡意卻自己(或被別人)越描越黑。

三山國王到底是福佬還是客家的?答案是,我不知道。按照我查出的祖廟地點可以作推論或佐證,但這似乎還需要更有說服力的證據?我也可以說,搞不好有文獻記載,潮汕的福佬人先做出三尊小神像,搭了一個簡陋的小棚子先拜起來,然後客家人才跟著拜,並首先建出一座廟來發揚光大,而最初拜的那一批福佬人則遷居別的鎮去了。所以在這篇科普文章中,我只能說我不知道,總之祂們仨是中國人的神明,謝謝。

我的汕尾朋友說:「我爸拜老爺。我媽拜媽祖。」基本上是這樣,潮汕、汕尾、海陸豐當地人常說的「拜老爺」是種統稱。朋友的爸爸說拜老爺就是拜神的意思,很多神明都可稱作老爺。網絡上有種說法是老爺主要指的就是三山國王,朋友的爸爸表示並非。又,老爺也包括了祖先,好比你嫁來我家就跟著我拜我們家的老爺。另外還有「拜老嬤」,看來自古女權可不含糊。


歡這篇的話,希望你傳出去給朋友看。一來添點常識,相互切磋,本文有些地方我說的恐怕也不精準甚或說錯。二來兩岸總會統一,或許快來了,能和統是我的希望。在統一前後大家能多瞭解大陸,這對大家是好事。別被藍綠帶偏了,搞得我們連台灣和大陸的文化共通或相通都不知道,甚至連距離最近的閩粵台和浙江(拜媽祖的也不少)也沒概念,徒爽夜郎自大,井蛙窺天,且還是一口接不出地氣水氣的枯井,那就活得太魔怔了。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從王家衛《繁花》座談會一個觀眾的提問談起

兩兩六關渡師的科普軍史——老師長的故事、這支部隊的闖蕩史

從周星馳《喜劇之王》談文青發業障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