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踢正步到消失的步伐。——談兩岸踢正步的差異。閱兵即閱史。

踢正步的記憶

這幾年來看了兩岸閱兵影片無數次。我是1990—92年陸軍退伍,我來費點唇舌講一下。我入伍從新兵就要學正步,下部隊在野戰師也要練,主要是下基地演習時必須在基地受校閱,這是各部隊的評比,由基訓單位打分數。一些士官的幹訓班當然也要操這個課目。

正步的踢腿和擺手動作之間其實設計得不大協調,所以無論在新訓中心或下部隊後,菜鳥們在老兵和班長施加的壓力下,有些人一緊張會同手同腳,鬧笑話成了「天兵」。越怒罵,越同手同腳。

民國八十年,1991大閱兵,我所在的關渡師「虎嘯部隊」代表陸軍步兵受校,全師每個基層單位選好幾人送去集訓踢正步,人員浩大,一關一關篩選,整個師被搞得翻過。但從歷史畫面來看,我們不如1988閱兵(我一兒時鄰居在台南地區的333師被選去踢)的那支步兵隊伍,更不如1981年蔣經國校閱的后里師「長城部隊」那麼精實。91年之後的國軍狀況我就不多說了,很落漆。基本上閱兵也沒辦了。三十一年來沒閱兵過,時間也過太快,不容易啊31年沒辦。

長城部隊開始踢正步的剎那。此時軍刀還沒撇下敬禮,還早。請留意,後面的方隊還沒起踢。

1981年這次算是國軍最經典的一次閱兵。長城部隊代表全台的野戰步兵師登場,表現得好極了!後來兩次的步兵沒這麼威,只是衣服變禮服。一般來說傘兵(空特部)、陸戰隊、憲兵、陸軍官校的正步肯定踢得好,但那年長城部隊的鋒頭太健。內行人看門道,想從閱兵來檢驗一國或一島有沒有戰力,得看步兵師的正步。只因特種兵、憲兵、官校生踢得好叫應該的,他們平時本就號稱最操、體能最好,但他們的人員編制不如步兵師浩大,所以看平均戰力得看步兵。說白了88年、91年的國軍戰力就和81年有了差距,從閱兵就可看出。

長城部隊有夠整齊啊。後來兩次閱兵都不用揹背包了。此外啊,台灣誰還在乎長城?那是中國的。

我哥們小恒和小豪都笑說,看了長城部隊後,你們那年的那個什麼虎嘯部隊真是踢成了一場笑話,連頭盔都高高低低的。小恒和小豪是1981和1982年生,小我14、15歲,當兵都只當一年,他們那代當兵就很涼了,唯一的苦是站勤務,不像我當兵時參加多次砲兵實彈射擊和步兵行軍演習。說歸說,我們那個師踢得還是可以的,只是真沒法跟長城部隊的學長們相比。其實這和拍攝角度、虎嘯部隊穿的禮服不如草綠服的說服力夠,以及虎嘯的方陣太大導致容易變形等因素皆有關聯……好吧別找藉口了。台灣軍中流行一句:「不要講理由!」


國軍、解放軍的擺臂

國軍正步的擺手(擺臂),訣竅是必須略微有個頓點,不是整條手臂大力往前甩,必須有點兒像國術的拳法,同時打出去也同時要收。知道要作個頓點,要同手同腳就很難了。同時軍靴在踢出後,順而把腳的弓背微微繃緊,連著腳尖微微下壓(不必做得像跳芭蕾舞的腳尖那麼尖啦),然後讓整個靴底用力打擊地面。你有這個繃緊下壓的動作後,不必很用力去踏,腳抬到一定高度踏下去就很響亮。

而解放軍方面,甩臂的動作並不是國軍那般不協調的機械式動作。他們甩動的方式雖然乍看很娘,但比較自然,但這也要有訣竅,練習時著重在動肩膀,然後拳頭和手肘做個明顯的頓點,若胡亂甩臂肯定難看且易耗損體力。此外甩臂是敬禮(聽到向右看)的時候才開始甩,之前保持自然前後擺動即可。

看到網友在油管的閱兵視頻底下亂寫一通,我頭很疼。解放軍、國軍之間的正步沒有誰比誰難的問題,一樣難,不必硬比,真要比是朝鮮的最難,且有特色,他們無論男女都是跳著踢!像舞蹈。說朝鮮正步滑稽的人多少是出於歧視。真正愛軍人、懂軍人軍事的人不會看不起世界上任何能戰之師。甚至就像球賽,強隊看不起弱隊必自尋苦吃。不然你多看幾屆世界杯或歐洲杯就知道。戰爭和球賽本質相似。


1981年蔣經國答禮。他和部隊很熟,以前當過國防部長,更早之前1950年代就去大陳島、金門歷練過。他氣定神閒不必有台風也壓得住場面,1988年、1991年的李登輝就有點緊張不安,站上去不對味兒,有點沐猴而冠。

1981年國軍閱兵的總指揮官,62歲的許歷農中將(右側者)。他難以想像1994年前後自己勇敢跳出來反李和挺新黨吧?他人稱許老爹,今年103歲仍健在。當時挺新黨期間他跟李敖見過面,表示不好意思我整過你。只因許老爹當過總政戰部主任。李敖和他一笑泯恩仇。

鄧小平1981年華北大閱兵朝通過的部隊答禮。84年閱兵也是他。此人自信夠,氣場大,從容不迫,穩如泰山,他曾在淮海戰役(徐蚌會戰)立下顯赫戰功,全殲擁有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精銳兵團。更早之前留學法國和蘇聯,回國後隔年25歲在廣西發動武裝革命,隨後把廣西的紅軍一路行軍帶到江西瑞金,堪稱小長征。之後也參加了萬里長征走到延安。


84年解放軍女兵甩臂通過。不用持槍的隊伍,無論男女,握住雙拳,雙臂輪流甩動到胸前揮下即可。這批女兵的右臂是白布,上有紅十字,司儀似乎忘了解釋原委,沒講她們來自哪裡。在1999那次閱兵,女兵再次登場時,司儀講了這批姑娘來自白求恩軍醫學院(但這次卻沒繫紅十字臂章)。這很重要,白求恩是國際友人,是來自加拿大的國際主義者、共產黨員。他參加過西班牙內戰反法西斯,旋而又來到華北戰場反日本法西斯,幫助八路軍抗戰,不斷在前線搶救傷員,給傷員開刀收治。後來他因手術感染而犧牲。而他生前在中國創辦的白求恩醫務學校,卻為中國培育了一代代醫療人才,而且這個貢獻不光在軍醫系統。白求恩是鬥士,也是勇者,義人,慈悲俠客,同時也是工作狂,他的名言是:「請把我當一挺機關槍用。」這是政委聶榮臻叫他休息,他對聶帥爭取上前線的一句話。

上面那張是我翻拍視頻。這張是我在網路抓的1984年照片。紅十字臂章很清楚了吧,代表醫務兵(衛生員)。拍攝人叫王建民,他從1984年到2009年共拍了四次閱兵。1999年司儀(才)提到白求恩或許是有一番心意在的。這表示感恩,也表示我們有國際朋友,也表示中國共產黨有世界觀,不忘記自己有國際主義的胸懷,對第三世界有心照,有義氣。事實上,改開至今中共這種胸懷、情懷、格局已漸漸失去,沒法跟老一代自家受苦也要幫忙小兄弟的精神相比,且國內看不起或歧視亞非拉小國的同胞也比老年代多了不少。近十年來習近平有嘗試在亞非拉和東歐做工作,似乎想喚回過去的精神,只是他挺低調。


鄧穎超(左),她是周恩來遺孀。她可是用雙腳走過長征的女紅軍。她地位很高,向來是慈藹的大姐。女兵方隊通過時畫面帶到她,正給小姑娘後輩們鼓舞。

84年最後一個方隊由持槍的女民兵擔任。戴這帽子像去踏青,說好笑成立,說可愛也成立。這年首次出現女兵和女民兵方隊,是閱兵兩大亮點。

補一張84年女民兵的清楚照片。感謝攝影家王建民。



解放軍的正步

解放軍的持槍正步分兩種,聽到「向右看」才起踢,且起踢前後都不必擺臂。持衝鋒槍(型號省略)的人保持兩手端握即可,這叫掛槍,意思是衝鋒槍有條帶子繞過肩膀扣住。持步槍(型號省略)就複雜了,必須有一個俗稱劈槍的行禮動作,手、腳、頭部一起配合,分三動(三段),漂亮得很。手腳頭配合是指此一剎那還得起踢正步,劈槍加擺頭行注目禮。

80年代兩次著名閱兵所分的三動,在那之後至今改成兩動(有的年份我用慢動作播放發現其實仍是三動,三次聲響,但以正常速度聽、看不出三動;但有的年份確實又是兩動)。許多對岸網友懷念三動的鏗鏘抖擻,有人解釋跟不同年代或年份使用的槍械不同導致握槍方式不同有關。

從劈槍動作來說,解放軍的正步就比國軍有難度了。國軍正步的難度是在於消耗體能極大,左手不斷做擺動。從體能消耗來說國軍則較難,看你怎麼說。

劈槍了。84年這場號稱經典。

本來是托槍前進,左臂輕擺。聽到喊「向右看」(敬禮)時起踢正步,同時右手旋轉槍托,左手過來拍握槍身,瞬間兩手合作一起端出槍身轉正(擰槍),完了右手略往上移握穩槍把,劈出剎那起踢第三步兼擺首。之後的閱兵槍械改了,第三動的右手是略往下移,因持槍前進時不再是手掌托住槍托,而是手握槍柄,所以手往下移才能抓住槍把劈出。

劈槍通過,太過整齊了吧。這是步兵方隊。


84年閱兵,大老陳雲,朝部隊揮手。此人長得很帥,他支持過改革開放,後來也質疑過改開。

左:有名的客家上將,楊成武。他看方隊通過的神情和一般元老不大一樣,特別專注。他從基層幹起,從長征、抗戰、解放戰爭到朝鮮戰爭以來沒吃過敗仗。人很活寶氣味,是個福將。打仗他特有一手,在朝鮮戰場殲滅美軍坦克最多的是他的部隊,所謂「文登川之戰」。84年閱兵此時的楊成武已卸下軍職,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

上:1949年開國大典的閱兵,有類似劈槍的擺設動作,但我沒看到他們劈出。這挺槍類似輕機槍,挺有重量,用槍帶繞過肩上。可能原本就這樣端著走路,硬做劈槍沒必要。下左和下右:1959年的閱兵有劈槍動作。左是剛劈出後的截圖。右是劈槍通過的方隊遠景。影片中只能聽到軍樂聲和旁白,聽不到他們步伐和劈槍的聲響,但基本上可能沒有80年代劈得那麼有勁道。劈槍的必要性與好看,和步槍上了刺刀有關。59年的閱兵是朝鮮戰爭結束的六年後。


台灣的正步

在民國時期國民黨比共產黨思想封建且僵化。共產黨相對有進步思想。一般來說國民黨部隊也比解放軍思想封建且僵化,在台灣就這樣一路沿襲下來,所以正步擺手動作明明不自然也要大家這樣學。——我這段在目前兩岸網友讀起來可能讀不懂,但這無法勉強,只因兩岸歷史教育都有問題,不明白新中國為何有能耐取代國民黨。當然,光從一個正步甩手動作來指摘國民黨思想封建或許有點借題發揮,這就交給看官自行品味了。

國軍踢正步的好看,主要在於起腳正步走的剎那,再來就是要求整齊了,此外帶頭軍官撇下軍刀的動作也是亮點。國軍要踢正步一大段距離後才來到閱兵台前轉頭敬禮看向閱兵台,故此在氣氛上有營造效果。當然起踢剎那要看電視台會不會捕捉,不然就得網友自己眼尖才能看到幾次。解放軍是轉頭敬禮剎那才起踢。

注目禮方面,國軍91年那次轉頭是直接轉,88年那次是微微先往左轉的剎那才猛甩頭看向右方觀禮台。這年的這個轉法比較特別,算唯一一次吧?

在軍樂隊的配樂方面,國軍的閱兵進行曲有點郊遊的感覺,且我從小在學校朝會升旗也是這個音樂,有點膩味。解放軍的音樂稍好聽些,但其實兩軍的音樂像同一組的,可以串一起演奏。國軍的步速較慢,和音樂其實不太搭。你說慢,但每分鐘也有110步。

國軍用的分列式進行曲據說是1955年一個叫艾里生的美國人,把「日耳曼進行曲」(German March)做了改編給國軍使用。我比較二者後發現根本沒作旋律與節奏的改編,只在樂器安排上做了變化。我看一般流行歌曲改編成R&B唱法都比這個進行曲的改編還費工。來台後還要跟日耳曼(德國乎?納粹乎?)扯上關係,這是中華民國的黑歷史。國府來台後還想親德是不可能的,主要還是在捧美國人(舔美)。而且台灣民間和國軍明明有音樂人才,沒必要找美國人瞎整。

解放軍用的進行曲是他們在1949年就創作出的,創作者叫羅浪、晨耕。這是國人國造,很有心意和本事。這音樂分兩段,銜接巧妙帶勁兒,忽然像螺旋一樣拔高,氣冲斗牛,剎那間再重擊出四個音,百聽不膩,不像國軍的那首一直重複就讓聽覺疲軟,加上視覺上每個方隊不斷用力擺臂,久了徒添乏味。國軍那首也可說分兩段啦,但有點廢,不比還好,一比就見高下。

1991年大閱兵的空特部(傘兵)。他們踢的正步算是不輸十年前1981各兵種兵科的學長們。但這年的步兵「虎嘯部隊」我覺踢得沒法和十年前「長城部隊」相比。

這張我忘了是1988年或1991年閱兵,這兩次步兵的服裝一樣。88年那次是元月蔣經國過世,辦這場閱兵有給李登輝助陣的味道,也告訴台灣人民台灣還是很強。

好像是88年的。正在踢正步。91年的隊伍線條較亂。

88年的。逐漸接近閱兵台。還沒踢。

81年金馬民兵男生營。衣服色澤好看,不是陸軍草綠服。軍刀撇得漂亮。

81年金馬民兵女生營。貝雷帽好看,超帥。金門、馬祖等外島人民長年為台灣做出了很大的犧牲。

81年政戰學校女生的木蘭步快板。右下角的帶隊官在敬禮。她們算是每次閱兵的重頭戲之一。還有個重頭戲是蛙人部隊受校閱,坐在卡車上的橡皮艇,打赤膊。然後國慶晚會的節目,蛙人在體育館表演蛙人操,很受歡迎,有氣韻。


兩岸兩軍的80年代背景

兩岸的經典閱兵都出現在1980年代初期。大陸是1981年華北大閱兵、1984年天安門廣場大閱兵。台灣是1981年總統府前大閱兵。之前1978年蔣經國就任當年的雙十節雨後閱兵也不賴,軍靴以正步踏擊溼漉的面特來勁兒,然而同年年尾爆出中美斷交。此處「中」是指中華民國,即台美斷交。大陸朋友可能莫名,這年不是中美建交嗎?是的,中國同時和美國斷交也建交,歷史的荒唐是個麻花捲。

老年代的台灣媒體都常自稱中國或中華民國,那當然和美國斷交就叫中美斷交。而若外電提到中國時的文意是指對岸,此時報紙上好比得這樣寫:雷根總統表示,「中」美關係……得加個引號,表示此中非我中,此中只配打個引號,表示不承認和貶低之意。

1981年的《時報周刊》189期於雙十節前後出刊(10/11~10/18),裡面有一張電視機商品廣告,登出1978年的閱兵照片。請看,地面是溼的,剛下過雨。或者正飄毛毛雨?油管有這年閱兵實況。再請留意,國軍的正步踢得比解放軍高,所以步速也較慢。圖中這個軍官踢得有夠精實。國軍正步號超腳離地30公分。兩岸相關數據網路上都有,在此省略。【圖片摘自痞客邦:60砲】


1981年閱兵同年的八月恰好是鄧麗君去金門勞軍,史稱偉大的「君在前哨」。「偉大」是我給的歌頌。我年少時在電視上看過,很好看,如今油管可找到。她打扮成飛行員、坦克兵(坐在行駛的坦克上),也上了軍艦,又搭上蛙人的汽艇出海,很忙。鄧麗君稱金門是「自由祖國的第一前線」,只因台灣政府以前自稱中國的祖國,換言之祖國不是對岸政府。這三張是在小金門。照片中那個被獻吻的人在多年後找到了,他當年是預官、輔導長,這三張圖中都有他,名叫薛進友。記得資料說他是往來兩岸的台商。【上圖摘自痞客邦:疏樓紫凌(曉波)。下圖摘自痞客邦:Pal Fan ♡ Teresa Teng】

1982年翁倩玉也前往金門勞軍,受到歡迎。她是台籍抗日志士翁俊明醫師的孫女。翁俊明參加過孫中山的同盟會。翁倩玉一歲時,父親前往日本擔任中廣駐日代表,此後她在日本生活長大,成為著名歌星,也常回台灣演出。翁倩玉氣質雍容華貴。這阿兵哥很會。【摘自痞客邦:60砲】


解放軍在84年那次閱兵的上年才在中越邊境又同越南打了一次勝仗。也有人說81年那次閱兵更屌。這兩批閱兵受校的戰士有不少是上過戰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狹義指1979年二月到三月。廣義指1979到1989十年期間斷斷續續而終告收場。越軍很能打,特難纏。

如果81、84年這兩次的閱兵鏡頭在當時就傳來台灣公開播放,想必對台灣是一記震撼彈。所幸當時兩岸是趨向和解狀態,87年台灣的老兵返鄉探親的呼聲很大,為此奔走的黨外人士和老兵代表受到政府和部分人民刁難,同年促成「解嚴」,88年元旦宣佈兩岸正式破冰往來。

而在大陸,1980年代是中共政府親美走資年代的正式開啟。此處「走資」一詞或許改成「市場經濟」較妥,友人林萍芝花了很大的工夫鑽研歷史,認為用「走資」一詞批鄧可能說重了點,即使改開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路線帶來新的矛盾和壓迫,啥事都扣上走資的帽子並不可取,覺自己左就說鄧不左的言論未必恰當。當時的社會狀況用「官僚」來說比較具體,這個問題由來已久,也讓林萍芝有點同情毛澤東想用發動文革來匡正官僚風氣而潰敗的晚年心情。

80年代的公知被後世稱作「河殤派」,這批人特別嚮往美西方,心態很扯,可說是近年公知、恨國黨的前身。河殤是中國公知在80年代後期推出的一部紀錄片,批判中國民族與文化,佯作深刻,實為淺薄。


1999年閱兵那年的鳥事兒

附帶一說,大陸1999年的十一閱兵同年,在五月初發生南斯拉夫的中國大使館遭美軍軍機轟毀的慘劇。當時是科索沃戰爭期間。這場轟炸為造成三位中國記者喪生(二女一男,其中一對是夫婦),多人受傷。美方事後(辯?)稱是誤炸。

事件發生後,北京等地出現大批群眾抗議活動。我有一廣州朋友和很多大陸民眾走上街頭,去廣州的美國領事館抗議,特地剪報寄給我。剪報上有群眾抗議的照片。這些官方和人民的抗議最後只能不了了之,當成一宗懸案。美方道了歉並解釋是誤炸,中方拿美方沒辦法,只能吞下去。所以這年的閱兵是不是讓老百姓心中有悲憤情緒,這我不知道,多少有的吧。

據大陸的金一南少將等人近年的說法,南聯盟使館被炸一事,陸方馬上收斂怒氣,控制民怨,採低調以對,卻默默開啟雪恥之路,努力提昇軍事實力以追趕美國。近年,中方證明了他們建軍的成果。


解放軍2019、2015、2009、1999年的正步畫面

事實上2019新中國成立七十年的大閱兵還是好看,若要截圖恐怕截不完。茲將四個方隊做兩組截圖。

上:2019武警部隊(類似台灣憲兵和特警性質)。下:預備役(後備軍人)。請留意,他們都是劈槍巡禮通過。這顯示國家對他們特別看重。他們劈槍是清楚三動,但可能槍械不同80年代,第二動沒發出響音。另,預備役是從1999年首次參與閱兵。


兩支英姿颯爽的娘子軍。上、中:2019女兵方隊。由現役六大兵種的女兵組成,包括陸海空和武警等。2019本次陸軍領頭的仍是陸軍軍醫大學士官學校(前身是白求恩醫務學校),加入其他陸軍兵科的女生。中圖的雪白色服裝者自而代表海軍。最右側排頭者不必轉頭行注目禮。這一整條縱線的人全都不必轉頭。看到沒?圖中那個海軍女孩目光仍朝前,因為她負責標齊隊形(這點在國軍和各國大抵相同)。下:女民兵方隊。由首都的各行各業組成,學生占多數。1999和2009的女民兵都改穿紅衣,但99年戴紅色貝雷帽,09年戴白色貝雷帽。19年仍保持紅衣但帽型換成圓型,見圖。


喜歡講84年閱兵才好看的人,心態有點和談NBA喜歡談喬丹最無敵頗像,這樣可以表現自己很懂,而且懷舊是天性嘛,大家可以起鬨取暖,甚至批一下當朝。事實上近年的NBA還是好看,而且比喬丹年代更好看,花樣技巧更多。看方陣踢正步不是光看劈槍,而是看隊伍整體的精氣神。共產黨的軍事家談打仗和練兵時很強調:能不能成為一支隊伍

當然吶,84年那次真的很棒,氣勢破錶。而且元老們都在啊,在我心中鄧穎超甚至比鄧小平重要啊。這年負責閱兵轉播的導演很厲害,鏡頭的角度與切換是一流的。大約大約近二十年來,在2015、2009、1999年也分別辦過閱兵,挑四張圖品香一下。

2015年是抗戰勝利和二戰結束七十年。官方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來概括二戰,這在史觀敘事上很有見地,特別是要指出德日兩國的法西斯思想和罪行。


這是09年閱兵的正步訓練,很誇張,這群傘兵小腿看來是綁鉛塊,另外拉不止一條標齊的線。台語講「鐵腿」,他們還沒踢正步就已經鐵腿。傘兵不用劈槍,但一樣巨操。啥槍都不拿,光甩手前進的方隊也踏馬的夠操。84年閱兵,傘兵通過時,司儀特別講他們是黃繼光的部隊。黃繼光只是一名小兵戰士,他在朝鮮戰爭的上甘嶺戰役時期犧牲自己,用自己胸膛去堵敵軍機槍的槍眼。黃繼光隸屬秦基偉的15軍,這支部隊後來改造成空降兵!故此,解放軍的傘兵傳承英雄人物黃繼光的勇猛精神,和上甘嶺打勝仗的傳統。84年和81年閱兵的指揮官就是秦基偉擔任。海外反中的華人講黃繼光是虛構人物,病得不輕。


這也是09年閱兵前的訓練,陽光下她正鍛鍊毅力,立正站挺不能動。帽帶沒扣妥就已經很折騰了。估計忍功是循序漸進添上的,下一次可能扣上帽帶。也可能訓練官怕她快癱了,先幫她鬆帽帶,讓她下顎舒服點兒。女兵方隊以前只派陸軍白求恩學校上陣,09年改由陸海空擔綱,但仍只須擺手前進。女兵首度持槍前進是在2019,且擴大到所有六大兵種,即加上武警、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女民兵則從84年、99年就持槍前進了,大抵是建國前民兵就有其偉大的歷史傳統。題外話,直到文革時期一些大工廠都還配備軍械。改開後軍械上繳,且這些大工廠後來被解散或轉手吞併,造成工人「下崗」潮,所以說現今70歲左右,過去當過工人的老一輩對鄧是不滿的,或者說他們回看歷史,對改開的成果雖表肯定但認為共產黨喪失了不少老年代的價值。


劈槍敬禮。原圖說:「1999年,参加国庆50周年阅兵的第一步兵方队。他们来自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济南第一团”。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這支部隊來頭不小,番號是27軍235團,他們在解放戰爭時期參加萊蕪之役、孟良崮之役(此役是中共首次全殲國軍五大主力的其中一支),接著是打下濟南,渡江後解放上海。朝鮮戰爭時期,他們和友軍化身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冰天雪地中迎戰美軍陸戰第一師,迫使對手潰退一路到港口搭船走了才脫險。雖未能徹底殲滅陸戰第一師,但美軍敗北,撤回38線,志願軍一度還拿下漢城,推進到37線。1999年閱兵的四個多月前,南斯拉夫出了大事,犧牲了三個中國人,參加閱兵的濟南第一團想起學長過去打過美軍,心中可能滿腔熱血。


正步的源起?誰學誰?兩岸網友互槓

網友喜歡講國軍正步來自德國,確實抗戰前有幾支部隊是德械師,採德系訓練。譬如368788師。老實講,蔣介石挺嚮往法西斯納粹。——這是認識民國史的一個基本常識,但台灣人不知道。聽了大概納悶:「蔣公如此偉大!就算他有很多污點怎麼可能是法西斯?」。你要曉得,法西斯興起時,在蔣介石眼中那是一種強軍強國的運動思想,對獨裁者來說充滿誘惑。當時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日本都完全走上了法西斯。

民國五十年蔣介石在台北閱兵,正對天空飛機招手,時年75歲,身體仍很好。截自油管,值得看。其他各種年份的中華民國閱兵在油管都有。民國四十五年和民國五十三年是黑白影片。民國六十四年是嚴家淦擔任大閱官,這年蔣中正過世,嚴家淦是代總統。民國六十七年是蔣經國就任總統的第一次閱兵。

法西斯的特徵之一是強調秩序。所以尻尻跟諸位講,一個社會上的人民如果很喜歡排隊,事事要排,非排不可,這都潛藏著法西斯的病態。包括眼睛盯著誰沒排隊、誰違規停車,這種對秩序的嚮往與維護都蠻法西斯的。捷運上一口水不能喝也是很廢,法西斯啊可不。尻尻不是反對排隊和主張違規停車的意思,只是略作人性上的提醒,好比排隊路線與格子的設定,似乎先假設了群眾不來排隊就上不了車,就這樣把群眾給規訓和馴化了,且還讓群眾養成無情的心態,鄙視不想排隊的人。請留意,不排隊並不等於插隊或意圖製造混亂。還有喜歡檢舉別人小毛病的,這種正義魔人也很法西斯色彩。

更往上一層的法西斯控制,是假借種族優越、民族優越、國家安全等「正義」之名,用一個大秩序來剷除不同的聲音,控制人民的思想。蔣介石倒是沒搞種族主義。中國的民族主義無論國民黨或共產黨,基本上不是對外侵略,而是抗敵,好比「抗戰」、「抗日」、「抗美援朝」、「自衛反擊戰」(抗美援朝、中越戰爭、中印邊境戰爭、中俄邊境的珍寶島之戰都以自衛反擊戰做定性)。

話回這廂,又有網友說,解放軍的正步是學國民黨的,同時也等於是學德國。事實上扯這些都是兩岸網友賭氣較勁。基本上國共的正步都是學蘇聯的,孫中山決定讓國共聚集黃埔與蘇聯的影響力有關。國民黨也受德軍、美軍影響都是後來的事了。

孫中山促使國共合作,共聚於黃埔。換個方式說,這是孫中山和蘇聯的合作,史稱孫中山「聯俄容共」。這使蘇聯對國共影響很大,連兩個黨的黨組織架構都相似,包括民進黨創黨時也學這一路,以上三黨都俗稱列寧式政黨。蘇聯的力量進入國民黨和黃埔,這比蔣介石後來引進德國訓練來得早上許多。除非你講蘇聯或俄羅斯也受德軍系統影響而踢起正步,硬要這樣說也可,但基本上德蘇是兩種文化,國共的踢法像德軍(尤其國軍更像德軍;解放軍融合蘇聯),而蘇俄的踢法較像跨步走,只是開大門走大路的姿態。


德蘇英法之間恩怨幾百年啊幹

不同文化相互學習是正常的,何況德國的強大有目共睹,一般都說普魯士軍隊先踢起正步的,最早叫鵝步。戲稱大鵝走路。但蘇聯正步有其自身風格,一看氣氛就是兩回事兒。有個說法是一批普魯士軍官跑去投奔俄羅斯,把正步帶過去。基本上德俄英法四國的關係千絲萬縷,四國之間合縱連橫互相結仇至少三五百年,四國中每一國對其他三國都看不順眼,同時也互相影響學習,譬如英國工業革命的成果首先就被德國抄襲,完全山寨英國的一切,從而現代德國開始出風頭了。也有人說拿破崙也創造過鵝步。

拿破崙和希特勒都跑去打過俄國和蘇聯但都功虧一簣。美國(包括盟友英國)是用鬧的方式,不敢跟俄國相互真打,二戰後雙方冷戰,美國終於把蘇聯鬧垮。德國在近現代各領域很強盛,它的吸引力讓東歐、南歐、東南歐(巴爾幹半島)都有不少喜歡德國文化的人,甚至在政治上是親德的。我們可發現德國人也有名字叫啥啥啥斯基的,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之間這樣算正常,何況有些領土相互劃來劃去。只是後來德國在二戰闖了大禍,尤其殺了600萬猶太人(事實上反猷是全歐都反,最先鬧起來的是1894年法國有個猶太軍官莫名其妙被革職的事件),慘遭亡國之後痛定思痛,只想走經濟強國的路線。但,納粹的幽靈依稀仍在,弄到今天變成烏克蘭受納粹影響,搞成納粹復辟於烏克蘭。至於台灣呢,不踢正步了卻走起歪步,近年和烏克蘭有點兒相互輝映。

話說德共覆滅前跟蘇聯友誼深厚,其實真正有系統先搞起共產主義的是德國,發揚光大的是蘇聯,脈絡的源頭則是在任何思想都燦爛的法國(有騷動但還帶不起風騷;或說有風騷但沒捲起千堆雪)。德共後來有人跑去蘇聯,好比中國工農紅軍的軍事顧問李德。其實啊,納粹起初也是自稱站在人民一邊,彷彿是左的。納粹黨的字面叫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誰知後來透過國會暴力奪權和民主選舉(全民公投)發展成妖魔化。


俄羅斯和中國的正步風味

雖然德軍和蘇聯都是正步,除了踢法不同,在精神上德軍有法西斯色彩,蘇聯(包括俄羅斯)的軍人比較有「人民氣息」,譬如軍人在方陣中也可興高采烈的燦笑,彷彿剛灌了一瓶伏特加(若燦笑者是經過安排挑選這也沒啥好批評的)。

解放軍有些參與閱兵的戰士圓睜怒目,走「很剛」的表現路子,這是解放軍自己創造的精神形象,這和人民受苦難壓迫而凝聚奮起成「人民軍隊」(即工農紅軍的形成),以及軍史上的偉大犧牲,剩一個人也要頂住一個陣地的歷史有關。圓睜怒目的背後是一個苦字。也很巧,這種圓睜怒目的人通常臉上是出身底層的氣質,符合當勞苦大眾代言人的立國精神,也流露出莫忘紅軍到志願軍至今延續的軍魂,只是似乎沒人像尻尻這樣詮釋過。俄羅斯人在共產主義的鋼鐵鍛造中帶著浪漫,中國人在很剛的形象中帶著苦。剛與鋼是同音字,味道有相似處。

中國戰士常講「手握鋼槍」,這個鋼字除了指槍械原料,其實是有共產主義精神脈絡的。蘇聯革命走工人路線,那大型機械工廠、煉鋼廠重不重要呢?當然重要,所以人的思想和意志用鋼鐵鍛造來比喻十分形象。《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蘇聯有名的書當時也傳來了中國,而且作者是烏克蘭籍的蘇聯紅軍戰士。新中國成立後也常播放蘇聯電影,大家也常看蘇聯小說,唱蘇聯歌曲。我這段講的這個常識,許多大陸新一代可能不懂或認為不重要,因為教育失敗。

左二這小伙圓睜怒目,套句台灣軍中用語叫「精實」,大陸用語叫「過硬」。2019年的徒步方隊,三軍男女儀仗隊走最前,再來就是陸軍步兵方隊登場,這幫小伙屬第一個步兵方隊,責任重大,作為打頭陣劈槍的一員,他們幾個都好認真,作風過硬,啵兒棒的。其實所有方隊中圓睜怒目到這種境界的也只有他,所以我用他當代表。我雖有點笑話他但同時更尊敬他,國家需要這種憨實耿直的人。他長得極其貌似我認識的一個台灣嘉義農家出身的老伯「赤腳大叔」。老伯住台北我家附近,平日無論晴雨都打赤腳走街坊上,為人樸實爽朗。

我把這篇讓「赤腳大叔」龔泰田先生過目,他熱心送來他踢正步的照片。徵詢後他允我公開。這是1969年他參加陸軍第二士校的校慶分列式。第二士校位於鳳山,藝人賀一航也讀過這兒,後來分到傘兵。當年一般是家境清寒的子弟在國民中學畢業前選擇士校就讀。過去台灣南北各一個士校,第三士校在金門。士校的磨練很苦。下圖是龔大哥(赤腳大叔)畢業後分發到湖口裝甲兵部隊。赤腳大叔出生1950年代初期,小時候打赤腳,直到小學四年級時爸爸首次給他買了一雙布鞋,讓他參加學校運動會。赤腳大叔和我投緣,都喜歡回憶當兵歲月,他津津樂道當年學長告訴他1964年「湖口兵變」始末。他和我都期盼兩岸和平統一。


2019莫斯科紅場閱兵。這個方隊特別愛笑,別的方隊還沒這麼多人樂成這樣。這不是照片,是我從整場閱兵影片的截圖。



英雄要仰起臉來走路

閱兵時,解放軍、俄軍的戰士脖子都是微微仰起的,甚至仰很高,這是一種傲氣昂首的展現。我在國軍服役時無論立正或踢正步,得收下顎,有的弟兄仰起脖子會被糾正。國軍要求是嚴肅剛直般的內斂,解放軍和俄軍的仰起臉來相較比較個人主義,這點恐怕兩岸同胞(尤其台灣同胞)不願相信:啥?共產黨喜歡個人主義?

基本上在打仗文化上,解放軍雖然聽黨指揮,上級就是黨,黨就是上級,但他們向來比起國軍敢於做出自主性(違背軍令),在前線臨時發現新的戰況變化之際,有的指揮員自己敢於作主,政委很大也不見得非要聽政委的。這得看個人魅力氣場來決定。在歷史上國軍比起中共部隊一直顯得謹小慎微,不盼立功只求不犯錯。在朝鮮戰爭時期,志願軍甚至在政策內加上一條,意思講部隊作戰時可以自行調整應變,自己決定該怎樣。這可能和「冰雕連」的壯烈犧牲未免不值得有關,即使他們的偉大浩然應獲敬佩和紀念。

完整一點來看,國軍並非全都是花木瓜,能打仗的部隊、腦子活的部隊長還是有的。國軍的整體參差不齊,爛部隊還不少,套用關係苟活或揩油過日子就好。中共部隊的整體平均,每個戰區的大小部隊都上得了檯面,這點可不輸德軍日軍。


國軍軍紀差是有名的

國軍聲名狼藉主要在國共內戰的中後期,這是軍紀最差的階段,兵敗山倒四處擾民和拉伕(大陸叫抓丁),我不少朋友的爸爸都是走在路上被抓走的。之前恐怕也長期好不到哪去,只是敗相與吃相問題,或看部隊長自己的為人。一個部隊的軍紀和戰力是成正比的。軍紀不光是不擾民,而是方方面面守紀律。1928年底蔣完成北伐後在治軍上一直有問題,抗戰時期只是問題被掩蓋(很多美軍物資來華後都被美中兩國的不肖者從中轉賣分贓)。

國軍來台後重整旗鼓,曾讓部隊頗有戰力。但長年以來基層部隊的流氓兵、學長制的風氣很重,整兵、虐兵的事情不少(這我在野戰師常看)。近年矯枉過正,以及種種問題,當兵已變成個個是少爺兵。

國軍的軍紀如何?這兩頁翻拍自《劉汝明回憶錄》,由台灣的傳記文學出版社發行。民國五十五年他完成這個回憶系列,封底寫我這本是民國六十七年再版。這本很多搞歷史的人都有,挺容易買到,網路上也有電子書。劉汝明將軍(1895-1975)是河北獻縣人,過世於台灣。這兩頁寫1949年他的部隊撤退來台灣途中軍紀沒外界傳言那麼差,且自己有整飭軍紀,真實狀況如何就交給看官發想了。估計當年不宜貿然寫國民黨壞話,糗自己部隊差也不光彩,或者劉將軍寫的內容我們姑且(姑妄)聽之。誠然部隊沿途的狼狽坎坷也是可想而知的,回看歷史須寬容對待。這兩頁寫的是在福建行軍的狀況,其中提到的城鎮有些是閩西客家庄或講閩南語(細分有龍巖話、漳平話,皆歸在漳州話)的地方。這裡以前是紅軍的地盤,紅軍曾統治贛南、閩西、粵東所連成一大片的「中央蘇區」。為何叫中央蘇區?1931年毛澤東等人在贛南的瑞金宣佈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臨時政府」,周遭的贛閩粵60幾個縣成為其「國」土。黨中央和紅軍在中央蘇區深耕開拓,百姓們感激共產黨,深具紅色思想,家裡若有男丁加入紅軍是莫大榮譽,包括不願當童養媳的女性也直接加入紅軍。無巧不巧這裡大多是客家庄,客家人和漳州人深具紅色思想其來有自。1934年紅軍在圍剿下放棄這裡,展開長征史詩,但留下一幫人打游擊。中央蘇區的百姓後來被國民黨清鄉報復過,看到十五年後國軍又來了當然怕死。


學蘇聯、學德國、學日本、學美國

前面提到俄羅斯(及後來的蘇聯)和德國的關係。而蘇聯又直接影響國共。事實上往前爬梳,清末的新軍、民初北洋政府的一些有戰力的部隊(前身是新軍建制)也都曾師法德國。可以這麼說,國共匯集兩廣的武力,在蘇聯幫忙黃埔建軍後,所要北伐的對象就是北方的德系部隊。廣泛來說,中國無論南北東西方的部隊也會吸收英軍、法軍的元素。

日本明治維新也師法德國(最先學的是荷蘭;可別小看荷蘭,他們也是日耳曼人)。蔣介石正式學習德軍和引進德軍顧問是1930年前後圍剿紅軍時期。

蔣因為留日也學了些日本氣味,我朋友歷史達人蔬菜哥觀察蔣的光頭造型就是學日本的,他喜歡這種日本味兒,覺得有精神。而東北軍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倆以前在部隊裡任用日本軍事顧問更是公開的事。

事實上國民黨和日本一直挺要好,國民黨來台後跟日本自民黨更是友好,綠營只是近年佔據了台日與台美友好的麥克風罷了。有些綠營的人批評國民黨曾給台灣人灌輸反日教育,大錯特錯,國民黨親日至極,頂多沒像民進黨是整個貼上去,稍重視國格。

當然,二戰中後期與國民黨政府來台後,美軍文化也進入國軍體系。台灣三軍儀隊的操槍花招或許可說成是融合京劇武術的耍花槍和美式雜耍。


國共文化日漸趨同?

有一說一,這裡還是要替國軍說個話,在國共內戰時期國軍的精銳部隊,在單兵基本教練,包括各種口令、動作是有一套標準的,做起來比解放軍顯得精實漂亮。陳毅元帥在回憶內戰時曾表示,比單兵動作,立正稍息、臥倒起立這些活兒,我們是比不過國民黨的,我們強的是戰略戰術的運用十分靈活機敏,大局觀和效率上都能展開。

陳毅這話確實沒錯,過去的共產黨由於講究平等觀念,大家夥兒大大咧咧的,上下之間比較少搞「你他媽給我站好!立正!手貼褲縫會不會啊」這套國軍欺負人的派頭和花樣。幹部與基層戰士之間也是吃一樣的飯,吃一樣的苦。命令很嚴厲,但彼此相處上挺放鬆,不講究架子。他們老一輩敬禮也很「隨便」,沒有啥標準動作,約略覺得國民黨的動作太繁文縟節、太法西斯主義和封建主義,意思到了才是重點,作風親切自由。諸位看前面鄧小平、陳雲的回禮動作,鄧小平算很「標準」的了。你說啥鬼,手掌彎曲起來一擺叫標準?我說在解放軍算標準。至於陳雲,他也是打過仗的人,或許解放後在政府長期轉做文職,故此不想用軍方行禮動作,但總之老一代的敬禮很「瞎」就對了,幾乎都隨手「亂」比。

若要蔣經國行正式敬禮他是可以的,只是他在閱兵台上不想那樣,他認為自己是總統,參謀總長等武官才須標準動作。

84年閱兵,方隊通過時,四位元老四種敬禮。上圖左起:張愛萍上將、楊得志上將、余秋里中將、楊尚昆副主席。在紅軍時期楊尚昆是彭德懷搭檔的政委,張愛萍則是彭德懷底下一個團的政委。楊尚昆雖然沒授予開國將帥的軍銜,但他可算元帥級別的資歷,閱兵這年他的職務是軍委會副主席。余秋里是獨臂將軍,在長征中失去左臂。楊得志是解放軍「三楊」之一,意思是三個姓楊的開國上將特會打仗,另兩位是楊成武、楊勇。照片中楊得志比個招風耳的動作在解放軍也是敬禮,不要懷疑,很多戰士也是這樣敬禮,這發生在國軍可能被踹,等著狠操一頓基本教練。下圖:楊得志暫時離開,三老談笑風生。


蕭華上將看著傘兵部隊經過時,和另一人興高采烈聊天,那人肢體放鬆,隨手自在搭在欄杆上。影片中那人先是身體靠向蕭華講話,兩人交頭接耳後蕭華忽然手舞足蹈,右手一比,像是說:「對對對!我那天自摸的就是卡八筒。」——啥鬼老尻別鬧了。蕭華是客家人,從紅小鬼一路幹到最年輕的開國上將。閱兵隔年過世。

請留意,中共閱兵在觀禮台上變得比較不苟言笑是近二十年來的事。以前的共產黨很家常味,人民氣息濃郁,元老們或觀眾們在台上台下都說說笑笑,但一點不妨礙專注看閱兵。這從49年首次閱兵就是如此,毛周等人、大夥兒之間時而莊嚴凝重,時而暢懷說笑,大家站得很近,氣氛熱鬧。

1999江澤民閱兵那次大夥兒在台上仍多少保留了老派自然風味。2009胡錦濤那次似乎就更淡薄了。

2015的閱兵比較特殊,有世界性,大標叫「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此次習近平在的閱兵則是和普京有點相互說笑,各國政要也挺活潑或莊重的注視著自己國家的隊伍應邀來華通過。此次有17國的方隊參加閱兵,以古巴的正步最威,竟比俄羅斯還好看。巴基斯坦雖非正步倒也有特色。沒邀請朝鮮很可惜,還是他們自己沒來?按理說他們該在,中國才夠意思。可能當時中方太在意美方。不過美方也沒派人來,美軍基本上不搞閱兵,自認這樣才像所謂民主國家,但全世界最窮兵黷武的莫過於美國。

2019年閱兵也是習近平時期(時間離本篇最近的一次),習和台上大員們可說全然一絲不苟,太過莊嚴,每個人站的間距頗遠,不像49年到99年大家彼此挨近且隨興聊天。而且2019這次似乎沒給其他大員鏡頭,每次習在台上揮手還禮時,鏡頭中身旁左右都沒其他人,站很開。在解讀上,這雖樹立習的權力地位,卻也讓他形單影隻,給人他權力不穩、黨內人緣不親的遐想……雖然這可能想太多。

台灣的中華民國國軍閱兵,則歷來是一整個氣息嚴肅,文武大員有固定站立或排排坐的位置,且幾乎不能講話,偶爾有人過來通知啥事,只能附耳低聲談兩句,最好還手遮一下臉,必須很神祕或很禮貌,這和蔣介石的一板一眼個性和國民黨的意識形態與尊貴調性有關。


僚氣與官威、素樸與自信

過去我在服役時(雖離國共內戰的年代遙遠),部隊裡一個中校叫少校在他面前立正,直接在自己的文書小兵前羞辱另一個高級軍官,據說屢見不鮮(2022/9/13補充我用這個成語太誇張了,應說「也算正常」即可)。為何我說「據說」?我是聽師部、軍團的同梯阿兵哥說的。我平時只在營連級單位,全營只有一個中校,甚至全營一個少校(他當營長占中校缺),我不像師部、軍團的人平時可看到一堆校級軍官。那些是我去師部出美工公差聽師部同梯講的,他們親眼目睹自己老闆羞辱別的軍官。退伍後小我幾歲的人也說在軍團這樣的鏡頭很正常,校官可以把校官罰站。所以說國民黨的軍官之間的學長制超重,僚氣官威十分大,平時彼此笑嘻嘻但可以音細故說翻臉就翻臉。若說是為了公事而情緒化也罷,但多半只給人趁機耍弄權勢之感。

國軍的口令動作實在有夠多,無論官士兵,凡事對學長或長官要先說報告學長、報告長官、報告訓練官、報告人事官、報告營長之類的。訓練或操練時一個轉身的動作也分好幾動。

從近年我看到的解放軍種種視頻來看,他們似乎早已轉變成類似於國軍講究口令動作和軍事禮儀等一整套文化?或許解放軍認為那樣才叫「現代化」與「進步」,可我希望官威與僚氣別複製到解放軍身上。他們老一代那種文化才叫真正的思想進步與階級平等。

此外我服役時,常看到一個普通會議上,前排座位必設單人沙發椅,這是給大官坐的,其他官兵坐一般折疊鐵椅。國軍至今都是這樣的「禮貌」作風,繁文縟節何其多。然而,曾幾何時解放軍也早就搞起這種官威派頭和形式主義。

除了恢復中國傳統官場的老八股,同時現今的解放軍亦十分洋派。大家看前面84年老將軍楊成武那張,以及張愛萍等人那張,他們穿的是傳統的幹部服(類似列寧服和中山裝,很有共產味和人民味),曾幾何時解放軍的軍人不穿這種衣服了。我認為這是一種自卑!這不是與時俱進,這是拋棄自己的立身立國的思想價值。該留的要留下,我個人希望解放軍官兵都能保有一套這種衣服,至少規定一個月得穿一兩次,或某些課程或典禮時要穿!

1980年海軍總司令劉華清率團訪美,登上美國航母參觀。美方軍人穿得可好看了。中方大家穿這種服裝必須內心有強大的自信、思想信仰與愛國心。這不是因為中國做不出漂亮的禮服,1955年首次頒發將帥受銜時就給一大批元帥和將軍做了每人一套禮服。

今年2022中國第二艘國造航母宣告完成,劉華清當年在美方航母上這張照片被網友翻出來瘋傳,呼應2019年閱兵時瘋傳周恩來當年望向天空看著飛機通過的短視頻。周恩來那張確實感人,1949的首次國慶閱兵大典,因為飛機不夠,參謀問他怎辦?他豪氣的說,叫前面幾架回頭跟著尾巴幾架再飛一遍。2019的中國閱兵不一樣了,網友題獻:「當時你說飛機不夠,那就飛兩遍,今天如此盛世,是否如你所願?(大意)」很多網友說那個視頻看哭了,只因周總理深情感慨的望向天空揮手,他內心希望中國以後有真正的空軍。而今年劉華清的這張圖又來了,又是如此盛世巴拉巴拉。我個人比較注重的是:如此老派的服裝,是否仍如我們所願?——我認為這種服裝,還得穿下去!

隨手以兩張圖為證,共產黨也有好看的禮服。上:閩南漳州將軍蘇靜。1955年他被授予開國中將。過去他曾是林彪的參謀,專事情報業務。林彪說他「一人可抵十萬兵」。下:開國大將,徐海東在1959年閱兵台上。他身穿禮服正敬禮。他右邊的將軍用這麼標準的敬禮動作在領導幹部層級算少見。一般來說連基層戰士都不見得非要這麼標準。閱兵時才講究標準,此時方隊的帶隊軍官或車輛的戰士所做的舉手禮和國軍一樣得五指併攏放齊眉處,且手掌不能翻起。


觀念很重要

我這篇漫談,著重在觀念而不是著重在細節考證,有些地方不一定說得對。但絕對比在吵兩岸誰的正步好的人對。因為我的心態對。很多台灣人看不起大陸,而有些大陸人則是很精台,或搞不懂歷史真相而胡亂捧國民黨和民國時期。有的人固然是所謂小粉紅但其實內心特精台,他們傻呼呼的看到國軍閱兵就想起了台灣的國軍先輩在抗戰時多麼英勇。大錯特錯!國軍在抗戰時一邊抗也一邊混,有時努力且英勇,有時又算了吧(反正還可以退,先在昆明、重慶吃吃喝喝再說),國民黨做啥事都是半吊子、和稀泥的文化,他們抗日很可憐但有時是自找敗仗,扶不起的阿斗,反觀八年抗戰期間真正把日軍當成死敵的是共軍,即八路軍和新四軍。

必須承認的是,國共對抗日都付出很大的心力,都誠屬偉大可敬,只是一如前述,國民黨這個統治集團的文化向來是好不容易做出了好事或有功勞的事,也會被他自身的狗屁倒灶事讓人民翻白眼吐大氣,真不知怎麼說它。至於趁抗日順便來壯大自己,這在國共雙方都有,沒有誰比誰少。原本國共合作抗日,若說難免互不信任而無法每次充分合作也罷,1941年初國民黨發動「皖南事變」包圍伏擊新四軍,將近一萬個新四軍戰士犧牲。說白了就是國民黨下毒手。中共的部隊在抗戰時編入國軍序列,國軍等於不殺日軍而殺自己人。這樁醜聞當年震動中外,造成國共合作破滅,此後抗日是各抗各的。

國民黨抗日是抗了個啥鬼?我舉個例子你聽就知道。台灣外省中年以上的人,如果父執輩或爺爺當過兵的,有幾個人能講出自己父執輩或爺爺在大陸時部隊番號的人?我跟你說,還真沒幾個可以。你別說,連外省第二代也講不出。因為他們的父執輩把自己混過的部隊當作羞恥,廢爛事兒一籮筐,懶得跟子孫提。那些子孫的父執輩如果官位大,那些子孫只知道他們退伍後到過啥黨營事業納涼領高薪。

我若幫他們說話,這種後代對過去渾渾噩噩一片茫然的原因,一部分是來自白色恐怖。但凡過去的事情無論有功勞或污點,第一代認為多說多錯。萬一傳出去遭猜忌或落人把柄可不妙,所以外省第一代不對第二三代講自家或民族的歷史,動輒「小孩子不要知道的太多」,就算講了也是黨國洗腦的版本。久而久之第一代養成一種消極的真假達觀圓融,對往事過於雲淡風輕。可說歸說,下一兩代對第一代的歷史一問三不知,這是說不過去的。至多籠統的講一句「我爺爺是情報局的」、「聽我媽講我外公在一個什麼機場管過很多人吧,吉普車常開來家裡接我媽我舅去玩」,這算因為可以炫耀所以還能籠統表述的,而且也不是講大陸打仗的事兒。這年頭來不少外省青年連自己祖輩的籍貫都不確定(而且這些青年不一定都是小外省綠),其實在十幾年前就已然如此柳。

在共產黨陣營就不一樣了,無論一個小平民或混得好的人,無論是男是女,只要自己的父執輩打過仗,對他以前的部隊番號都能記得。就算很細的番號可能講不來,但大致第幾軍、第幾縱隊第幾師可以講得出。重點是父執輩的戰爭段子他們是如數家珍,講得好像自己當年也在戰場,連作女兒或孫女的都可以講出細節而哽咽,或滄海一聲笑。國民黨的後代則完全不知道父執輩發生過啥事叫正常。

在台灣大概只有少數遠征軍或西北軍的後代才講得出自己父執輩的大致番號和一些段子。國民黨政府和國軍的爛是一言難盡的,千萬不要以為國民黨是李登輝執政後才爛的,那至多叫更全面腐化罷了。台灣後來走的叫「貪腐法西斯」


七葷八素的國軍抗戰史

1981年長城部隊踢正步接受校閱時,記者楊楚光旁白說這支部隊打過「長城抗戰」。哇哩咧,諸位以為國軍「長城部隊」真的在長城沿線和日軍打過血戰?是有啦,黃杰、關麟徵、鄭洞國的部隊有去滾過這一齣,但真正的要角是雜牌部隊西北軍,也就是張自忠、馮治安、趙登禹、劉汝明這些因此役成名的戰將,前三者尤其出名。他們都不是蔣的嫡系,原先都是北洋政府馮玉祥的子弟兵。「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唱的就是這幫漢子,西北軍的大刀隊在全國紅火。1933年「長城戰役」的幾年過後,1937年蘆溝橋事變開啟「八年抗戰」,趙登禹、張自忠先後戰死。馮治安、劉汝明後來跟隨國府來台但基本上沒事幹。

★西北軍與馮玉祥的歷史在此插播一條:

馮玉祥在清末屬袁世凱麾下的新軍。武漢的一支新軍發動辛亥革命成功後,馮玉祥等人在北方發起灤州起義但失敗了,還好沒死。中華民國成立後他被袁世凱納入北洋政府系統,軍力很強,民國初年幫袁世凱去四川討伐過護國軍。後來因鎮守北京西北面的察哈爾一帶,人稱西北軍。此一時期他邀請過李大釗擔任他的政治部主任。他和蘇聯友好,蘇聯提供他軍火,可說國共和西北軍都靠蘇聯援助發展。北方軍閥混戰多年,後來他將自己的部隊命名「國民軍」,但民間和後世多半還是叫他們西北軍。之後鄧小平從蘇聯返國曾順路去西北軍做過短暫的政治工作。

北方長年混戰一路混混混,馮玉祥終於「混」到北伐時期宣佈加入國民黨,在于右任的見證下同南方的北伐軍團結呼應。馮玉祥崇拜孫中山,西北軍對北伐出力犧牲甚大。之前孫文就是北上和馮共商國事而生病才住進北平協和醫院過世。

北伐成功後馮玉祥看不慣蔣介石,和蔣爆發內戰,馮打輸後只好讓子弟兵被中央收編。從而中央把鎮守北平和華北的西北軍給了一個番號叫29軍。1933年29軍和日軍在長城沿線打上了,自始29軍聲名大噪。蔣介石向來被說「消極抗日」,這下蔣的壓力很大,他需要西北軍但又怕西北軍功高震主。1936年年尾和張學良發起「西安事變」的楊虎城,他在陝西的地方部隊名叫西北軍但和馮玉祥的西北軍是兩回事。

★這一插播,話頭起了又得插播第二條,南北文化和國共兩黨:

老尻有個觀察,國共兩黨都是南方人,而且很多是老廣、老客家、湖南人,江西人。那麼北方文化何時進入國民黨?老尻認為恰恰就是馮玉祥(西北軍)、閻錫山(山西軍)、張學良(東北軍)他們這些北方派系帶進來的。馮玉祥是河北保定人,據廣東文人簡又文說,馮玉祥一口字正腔圓的京片子,作風幽默搞笑,肢體語言生動。西北軍最壯大的時期號稱40萬官兵,比中央軍多得多,他們大多是河北、山東子弟。也因為人夠多,馮玉祥才敢和蔣介石叫板,但他和蔣介石打了兩次都飲恨。第一次才剛開打,就因愛將韓復榘被蔣介石收買而敗陣,銀彈比子彈管用。野史講馮玉祥有次因故抽了他一嘴巴使他對主子失去向心力。第二次是1930年和閻錫山、李宗仁(包括「小諸葛」白崇禧)一起通電反蔣,這次自信心強大卻稀哩呼嚕搞成三家部隊全給蔣介石端鍋。馮玉祥從報紙頭版頭條宣佈「討蔣」變成宣佈「下野」。

附帶一提,抗戰初期韓復榘在山東不戰而走,蔣介石將他槍斃以立軍威是一起轟動全國的事件。但基本上蔣並非認為他是嫡系或失去利用價值才這麼做,以韓當時山東省主席的地位,就算是嫡系也不能說殺就殺,只能說韓復榘自己不長眼,國軍的用語叫「狀況外」。此時蔣介石真的有心抗日,也需要證明自己抗日。

此外,南北文化在國民黨內形成矛盾,這種說法也是有的。據孫連仲將軍的回憶,馮玉祥有次主持黨內的南北大員一早開會兼用餐,端上的是燒餅油條豆漿,南方大員看了面面相覷,一來吃不慣,二來嫌他寒酸。孫連仲頗為老長官馮玉祥不平,扶額尬笑。

老尻常炫耀自己收藏六本一套的《孫連仲先生年譜長編》,共3650頁。算是西北軍的重要史料。孫連仲(1893-1990),河北雄縣人。馮玉祥麾下十三太保之一。據說馮玉祥宣告下野,把部隊交給西北軍五虎將之一的鹿鍾麟(我提到他只是因為他名字很好聽,長相也討我喜歡,他和溥儀有一張三人笑咪咪合影但在此略下)。但孫連仲一度脾氣很硬,不願意被蔣收編,馮玉祥好生勸他,甭撐了,咱們還真沒戲了。西北軍被收編後,蔣介石將之打散一部分,華北讓西北軍頂住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但孫連仲的部隊給拉去江西剿共,結果孫部的一個重要部隊陣前起義(倒戈),加入紅軍序列。這批戰士就是後來紅軍有名的紅五軍團,由前西北軍將領董振堂率領。可以這麼說,西北軍把大刀和刀法(北方話叫「大刀片兒」,刀法叫「破鋒八刀」由河北滄州武術宗師馬鳳圖幫大刀隊所創造)傳給了國民黨,之後輾轉渡海來台則傳到一位客家武師手中。想當然耳江西起義後這門絕活也傳給了紅軍,大刀在紅軍叫作馬刀。孫連仲後來對蔣介石十分忠誠。孫連仲從基層砲兵幹起,另擅長馬術。後來愛打網球,也擅長象棋,很會走馬。他兒子是將麥當勞引進台灣的企業家孫大偉,後來也將星巴克引進中國大陸。我翻拍的照片,最上一張在口袋邊兒有一條刮痕,可不是孫將軍的衣服不整。底下那張的圖說「蒞平」指蒞臨北平。和蔣合影的一年後,1947年孫連仲指揮的國軍部隊不敵共軍楊成武等人發起的攻勢,石家莊遭攻陷,此後孫失去軍權,軍事生涯形同落幕。

那麼北方文化何時進入共產黨?主要是1934年紅軍萬里長征,不但從東南走過西南(包括爬雪山、過草地都是經過藏區,故而1951年解放西藏前就對藏族文化充分認識),還來到了陝北落腳,且沿途就算再落魄也一直喊出「北上抗日」的精神口號,充滿宏觀與志氣。共產黨本就接地氣,此後和北方老鄉也對接上了。之後抗戰時期許多愛國青年從中國南北各地奔赴延安,算是個風潮,這使延安和陝北形成一個各省文化匯集的「小中國」,包括很多歐美人士也到了延安躬逢其盛,甚至洋派的交際舞也帶到了延安而流行起來(另一個小中國的形成是在1949年後的台灣)。

中共在延安待了十年,延安發出的紅寶石光芒,使得抗戰時期在山西、山東、河北都發展出高密度的組織和蓬勃的游擊戰,許多村莊的地底下都挖掘了巧奪天工的地道來作抗日工作。中共的思想文化可說涵蓋了南北,共產黨的省籍和地域區隔可說是零,不像國民黨在每個省都有文化差異的問題(不光在台灣)蔣介石的大本營其實只在國內外資本家把持的上海,但從上海跑去延安的青年也一大堆。國民黨一直到了台灣都仍愛宣傳上海是「十里洋場」,並不以帝國主義壓榨和殖民上海為恥。基本上從清末以來上海就是買辦肆虐,二鬼子崇洋媚外的一個「基地」,老尻認為今日之上海亦然。不少去上海發展的台商台幹,自居文明進步,事實上腦子有台灣和上海的雙重優越感姿態,即使他們有些人自稱愛中國和愛共產黨,但講話陰陽怪氣,充滿套路,心裡不實誠。

國共之間的文化差異,這有各種學術和民間的談法和形述,我的談法是這樣:「共產黨愛談萬里長征有多光榮,國民黨愛談十里洋場有多繁華。」

楊楚光的旁白又說,這支長城部隊打過「台兒莊大捷」,是有啦,但這齣大戲中最頑強死守、頂到差點全軍覆滅的還是西北軍,領頭功的是孫連仲、池峰城等西北軍官兵。孫後來隨國府來台主持網球協會。蔣介石的中央軍雖然在台兒莊參戰了但主要是在戰場側背運動,吃敗仗的話還可以跑。終於,國共內戰時這支所謂的長城部隊沒法跑了,不幸遭全殲。還全殲兩次,卻兩次不撤番號另起爐灶,跑來台灣掛羊頭賣狗肉。

我不是要洩國軍的氣,畢竟回看1981年長城部隊通過閱兵台的畫面仍然是感人的。他們精實且抖擻,一看就戰力非凡。俗話說「美好的仗我們打過」,意思是人生一場,成敗都是坎坷也都是血淚與榮光。


前朝已翻頁

如今從1991年至今國軍已無軍魂。我覺這無法苛責國軍,一來是政治大氣候下他們活在台灣卻宛若孤軍,藍綠都不善待他們,二來如今中華民國畢竟在歷史上只是個前朝,這個店面撐得太久,成了一縷幽魂。太去沉湎於前朝已無意義——或許這種潛伏的心情可以用來解釋為何(有些、或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喜歡看解放軍閱兵而振奮,渴望去天安門廣場看升旗。

本文最後謹以2019閱兵兩張照片,祝福兩岸和平統一,祝願中國在未來的磨難中樂觀前進,進。

訓練中的女兵方隊。

方隊通過天安門。軍樂聲正悠揚。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從王家衛《繁花》座談會一個觀眾的提問談起

兩兩六關渡師的科普軍史——老師長的故事、這支部隊的闖蕩史

從周星馳《喜劇之王》談文青發業障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