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長征——客家人的大氣之旅《外一章》陸續新增中……

卷首提要

開國第一位女性將軍——李貞,與老公甘泗淇、貓貓合影。「外一章」將聊聊李貞傳奇。

老紅軍、客家阿公「畫家將軍」王直,畫自己的家鄉山水,閩西上杭縣才溪鄉。對自己家鄉的構圖特別大氣可愛,樹直接放中央。感覺也是畫自己。本章將談他的故事,他曾打過朝鮮戰爭中極其悲壯的「長津湖戰役」。先來看他三張生動的水墨作品。

梅縣(今屬梅州)風光。王直作品。立方體現代建築和畫面不違和。土地革命時期指1927-1937國共第一波交手的十年。期間中共將中國大陸的客家庄近乎全部囊獲。客家鄉親力挺紅軍。

畫家王直所畫的上杭縣一座山。松樹、房屋、小山頭連綿,畫得真妙。上杭是八閩(閩西八縣)客家庄之一,有建築之鄉、木偶之鄉、體育之鄉、詩書之鄉一大堆冠名。


1949年10/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閱兵大典,「功臣號」坦克正通過天安門。這輛坦克和客家將軍楊永松有什麼關聯?

導言

本章是我完成上中下三集系列後的增修,不得不打加時賽。關於長征或紅軍值得談的人事物太多了。我看我這輩子餘生都得研究,沒辦法,懂的越多後發現自己懂的越少。本章我採陸續新增的方式呈現,可能永遠新增不完,若量大到一個程度(幾萬字左右),我再加開一篇,依此類推。

不是每個老紅軍都參與長征過,留在原蘇區打游擊之種種,後來史稱「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在此先介紹一位來自閩西客家庄「才溪九軍十八師」畫家少將——王直。他就是中央蘇區留下來打游擊的人。再來介紹曾走長征的首位開國女將軍——少將李貞。

介紹王直時,順帶提幾句另一閩西客家老紅軍,熊兆仁少將。然後在李貞之後,我將介紹廣東大埔的客家老紅軍,楊永松少將


畫家少將王直

 

王直的水墨作品太強了,在我眼裡絕對在藝術界是個大師才對,但可能畫壇歧視「軍中畫家」的身份?我讀過美術系居然不知道此一畫家。在我眼裡他的水墨有點大師李可染的影子,但很有自己風格,老實說不比李可染差。

王直(1916-2014),福建上杭縣才溪鄉人。他15歲加入紅軍。在政治宣傳單位裡畫畫,當年毛澤東看了他畫的宣傳漫畫,說他畫得不錯。老先生愛畫畫,畫到高壽九八。我常認為客家人的藝術才情很高,從王直身上就可看出,只是我沒認識王直時就認為客家人有藝術天賦。

長征時王直被安排留下打游擊,故此抗戰時隸屬新四軍。政治工作很廣泛,他不光畫畫,而且還下來帶兵,其中在江蘇省無錫西面,參加了新四軍軍史上重要的「血戰塘馬」,和日軍、日偽軍聯手的八倍之敵火併。

解放戰爭時期,王直最高當到華東野戰軍的師政委。不得了,先後參加蘇中、漣水、魯南、萊蕪、孟良崮、臨朐、魯西、豫東、濟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戰鬥。(百度)

更屌的是,朝鮮戰爭期間他參加最悽慘悲壯的「長津湖戰役」,他是其中一個師的政委。當時從東南沿海緊急拉上來一支龐大的兵團北上,他們後最迫切的就是禦寒裝備問題。在瀋陽停留一天時王直努力幫自己這個師(2089師)找來了棉衣。但在長津湖時期遇到多年來最冰凍的季節,戰士們凍傷凍死的狀況仍很可怕。據我調查「冰雕連」不是他這個師裡的,但都同屬同一個軍或同一兵團。

左上:王老晚年作畫留影。有點仙風道骨之姿。左中:於朝鮮。左下:於朝鮮(右二),褲管超厚超肥,天氣過於嚴寒。右上:1950年參戰部隊搭火車北上途中,於山東短暫停留時留影(右二)。王直笑容洋溢,這是天生樂觀派,置死生於度外?還是不知此行凶險?右中:朝鮮留影和1951年筆跡。朝鮮戰爭從1950夏打到1953夏。抗美援朝是在秋冬之交啟動。王直是第一批入朝參戰部隊,當時在他34歲生日過後三個月。右下:於朝鮮正寫或畫宣傳資料。

長津湖戰役期間,王直為了戰士們的禦寒方法絞盡腦汁,其中用繳獲的美軍3000條羊毛軍毯剪成小方塊,分配給全師戰士包住手腳、耳朵,起了很大功效。這個方法在當時是獨排眾議,事後他證明自己做的方法有效,故此一戰(剪)成名。長津湖戰役後他這個師的凍傷減員人數最少,(僅)400人。也因此升調26軍政治部主任。他和所有幹部、戰士們實在為天候心力勞瘁。他責任何其巨大,戰士凍死凍傷都是首長難以接受的事。在朝鮮戰爭中的前五次戰役,他參加了第二、四、五次戰役。中、後期有名的上甘嶺戰役他也沒缺席。

朝鮮戰爭結束的兩年後,1955年軍銜首度「大放榜」,王直被授予開國少將。據說王直將軍在受銜現場泣不成聲,周恩來上去拉他的手一直搖,表達知心意。當時周總理和他略作交談,王直對周總理講了句:「一將功成萬骨枯啊。」

從朝鮮返國後,王直擔任過軍級、軍區的重要職務,如政治部主任、副主任、政委、副政委等。他在福州軍區任職,可能因此退休後選擇住在這裡,98歲過世於福州。他雖高壽過世,老兒子仍泣不成聲(有圖為證但容我不上傳了),看來他們很愛父親,傳承泣不成聲。

王直的照片和精彩畫作我整理如下。作品與他在蘇區、新四軍時期的山水回憶有關,實在精彩動人。先看作品,完了後看他其他照片和其他事蹟。

 

翰墨丹青寄情懷

——2012出版的畫冊(摘自福建「世界王氏網」)














 
















署名「九十七歲;紅軍老戰士」。台灣有個文青寫的所謂書法有點像他,賣得不錯,但沒他寫得妙。不過王直的墨寶似乎沒有他在畫作上頭寫的書法好看,或說那個更好,這個只是還行。


王直與《英雄兒女》1964年抗美援朝電影)的關聯:


朝鮮戰爭時,王直在27軍擔任政治主任,這個形象(原型)被用在電影英雄兒女中的王文清主任,片中人稱王主任,和文工團之間有戲份。本片還用了不少原型人物,包括陣地失守前,朝友軍砲兵用無線電大喊「向我開砲」的王成一角,原型來自三個戰士。其中一位我前兩年在這個博客另一篇介紹過,住在錦州,名叫蔣慶泉。這人當年誤傳已死,其實是給炸暈了,後來美軍將之送去戰俘營。返國後他很低調,大約十多年前被記者找到,方走老運。

左上:志願軍正渡過鴨綠江。左中:王直的部隊返國前集合,一起向犧牲戰友敬禮追悼的場面。左下:王直的部隊正返渡鴨綠江,榮耀歸來。右側三張:文工團在朝鮮。右上:文工團合影。右中:文工團人員(左)正在表演給戰士看。右下:一個年輕戰士寫了一篇類似作文的東西,交給文工團女戰士,大夥兒鼓掌叫好。這小伙跟女生握手挺靦腆的。


王主任帶的文工團狀況如下。文摘:


衆所周知,電影《英雄兒女》是根據巴金的小說《團圓》改編的。有人說:王直和26軍文工團就是小說《團圓》及電影《英雄兒女》的原型。對此,王直這樣說:

「(電影中)王主任這一形象的原型,應該是志願軍高級政工幹部的整體形象。我是不是『王主任』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應當通過《英雄兒女》這樣的優秀作品,記住那段歷史,記住革命先烈爲了祖國和人民所付出的一切。

那時26軍的文工團有100多人,有表演隊(曲藝、舞蹈、器樂等)、寫作股、軍樂隊、美術創作組等。在朝鮮近兩年的時間裡,文工團創作了許多文娛節目,如:小歌劇《血的友誼》,歌劇《阿媽妮》;京韻大鼓《反坦克英雄班》;舞蹈《士兵舞》、《陣地舞》;自編的獨唱歌曲《慰問袋》、快板、樂器演奏、相聲、戲劇演唱、秧歌、腰鼓、小劇等。他們深入前沿陣地慰問演出,深受廣大指戰員歡迎。

王直要求文工團創作文藝作品把握兩個原則:一是要有很強的戰鬥性和羣衆性;二是部隊作戰頻繁,陣地分散,敵機騷擾,表演形式必須是適合分散、隱蔽的小型化形式。因此,那時的文藝表演是走進樹林,走進地堡,走進坑道,走上炕頭去「搭舞台」。文工團往往是在晚上演出,戰士們在黑暗中傾聽。「唉喲喲,不怕天冷石頭硬,築好陣地殺敵人,爭取立個國際功啊,唉喲喲」……在山巒起伏的阻擊線上,文工團員與夜晚挖坑道的戰士們一起歡笑,一起歌唱。

文工團不僅要演好戲,還要擔負很多工作。除演出外,他們還要了解前線指戰員們的思想情況,回來後向軍、師政治部匯報;在部隊演出時,配合部隊指揮員,做戰士們的思想工作;到前線演出時,要將各類補給品帶給前線部隊;從前線返回時,將傷病員護送到後方醫院治療;遇到部隊作戰時,他們要擔負搶救、掩護傷病員的任務;還要做羣衆工作,與朝鮮老百姓建立軍民魚水關係;有時要組織國內民工支前作戰;有時要當臨時翻譯、臨時戰地記者等等。從後方到前沿要經過敵方炮火封鎖線,時常遇到敵機轟炸和掃射;到了前沿陣地,遇上敵人進攻,他們和戰士一樣,也要參加戰鬥和做戰鬥保障工作。

(摘自2021開國將軍王直朝鮮征戰紀實一文)

 

上:據說是在贛閩蘇區時期,少年王直畫的紅軍宣傳漫畫。左下:朝鮮人民表演節目給志願軍戰士欣賞。右下:王直在朝鮮的軍籍卡。有中朝兩國文字。照片選得不錯哈。

王直將軍老年時仍為地方奔走。左上:帶領蕭克上將觀看古田會議的紀念現場。左中:在革命老區探訪民情,落實扶貧工作,幫人民發聲。左下:去家鄉的才溪小學幫忙。右上:訪問紡織廠,調研發展況。右中:兩位閩西老將軍,王直和熊兆仁(左)在一場閩西發展會議上。右下:親切走訪福建的學校。

插播】:左上是熊兆仁將軍以前的全家福。他是老電影《渡江偵察記》的偵察隊長原型人物。渡江指解放戰爭渡過長江。熊兆仁為「百萬雄師過大江」當先遣隊。熊兆仁(1912-2019),閩西永定人。他活了108歲。他是「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老紅軍。左下:王直和另一退休老幹部(可能是熊兆仁)自己年老了還去醫院探望病患,送上過節禮物。右上:閩西經貿發展事務方面,熊、王兩位將軍出席一場長汀的簽約活動,兩人站眾人中間合影。右中:龍巖市第一條對外聯絡的鐵路,在熊、王等老首長老幹部聯名上書的努力下促成。右下:閩西的棉花灘發電廠,也是熊、王等老一代促成的。

左上:王直將軍早期全家福或家族合影。左中:王直夫婦倆站在王直題字的上杭縣官庄大橋旁留影。左下:1995年79歲和胡錦濤合影。右上:夫妻老來合影,這張拍得好。右中:1955年榮膺少將。可能是泣不成聲後拍的。顆顆。右下:與習近平在福建任職時合影。挺生活化的一張。王老像是在講,你看看這封信裡說的,咱們福建省委是不是該重視。


 

第一位開國女將軍——李貞



李貞在抗戰時期,於八路軍的帥照。當時她隸屬賀龍的120師。長征時跟著紅二方面軍走的。


李貞(1908- 1990),湖南瀏陽人。此地現由長沙代管。李貞的老家永和鎮靠近湘贛交界。李貞父母生了六個女兒,第六個出世後不久父親就過世了。之後,李貞六歲那年被母親送去古姓人家當童養媳。她從小綽號「旦娃子」,到長大都沒有正式名字,直到18歲左右加入當地紅軍的婦女組織,才擁有了一個名字,——李貞。但也因為加入革命組織,國民黨貼出通緝她的告示,婆家嚇到了,馬上給她娘家一紙休書。李貞覺得這就對了,太好啦。李貞的老公性子耿直,不算壞人,但有家暴的毛病,李貞很受不了他,且覺婆家苛虐她,這種婚姻不值得繼續。

作為女紅軍,李貞最大的特點是,她是從拿槍打仗發跡的。在湘贛根據地打游擊時期,她身上不少搞笑的機智段子,譬如在危急時把鞭炮丟入小鐵罐裡,製造出連環聲響,使敵人誤認是機關槍而嚇跑。或是找人吹嗩吶,假扮新娘,搞出一個熱鬧的結婚隊伍,突然蓋頭一揭,發動突襲。又,據說李貞曾在敵人追擊中跳崖,人落下來勾住樹枝,故此保住性命。這是拍電影了簡直。

1955年授予的首批開國將軍中,唯一的女將軍,李貞少將。上:1955年李貞開心受銜。毛澤東瞅著她笑。女人能頂半邊天。下:另一次公開活動與毛主席合影。可能和上一張是同一時期。順提,1959建政10年的將軍大合唱,李貞有參加,下一篇介紹的楊永松也有參加。當時發起「將軍合唱團」,100多名陸海空三軍將領在國慶獻唱。


李貞在紅軍隊伍裡成長起來後,曾被送往中央蘇區就讀紅軍學校。之後回到湘贛蘇區,在此前後她二度婚姻的紅色伴侶張啟龍卻出事了。只因王明路線統治中共,張啟龍因反王明遭到整肅,被扣上AB團的帽子(AB團是國民黨在江西省的反共特務組織,我在前三集避免太多名詞干擾讀者故此沒提),上級將張啟龍開除黨籍,並勒令李貞和張啟龍離婚。李貞很不甘願,最終忍痛簽字,政治迫害了這對夫婦。肅反因為抓AB 團殺了很多人,張啟龍雖然命大沒死,也讓他跟著部隊走,但他那幾年來未能得到類似平反的機會,這段婚姻回不去了。

左上:可能是李貞、甘泗淇夫婦和他倆收養的烈士遺孤合影,或和親戚的小孩合影。他倆自己沒有小孩,長征過草地時李貞生病早產,孩子夭折。左下:李貞婆婆晚年出席活動,此時女性將領、大校更多了。右上:李貞視頻截圖。這張不是我截的。本系列各篇中我若提到視頻截圖幾乎都是我自行截圖的。右側夫妻合影:李貞難得很穿上女性化服裝,換了一個人。右側團體照:夫妻倆和中共元老謝覺非(右一)等人合影。右下:我找到李貞第二任丈夫張啟龍的照片。張啟龍(1900-1987;湖南瀏陽人),1933年遭開除黨籍。1936年在王震等人幫忙下恢復黨籍。不過李貞已經嫁給甘泗淇。張啟龍長得也挺可愛。李貞的這兩個男人都很疼她。

之後,中央蘇區陷入面臨第五次圍剿的險峻時刻,李貞參與了紅六軍團的先遣隊任務。也就是中央在啟動長征前,叫他們湘贛蘇區的紅軍放棄自己的根據地,先幫中央去探路兼調敵。這批人由任弼時、蕭克、王震領導的,任務是去找賀龍(位於湘鄂川黔四省邊界)先來個小會師。在這個過程中,紅六在戰鬥行軍中一度各自走散了,然而有賴於李貞靈活的腦袋瓜子,把失散的隊伍帶去和王震重新團聚。

小會師成功的隔年,李貞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三次婚姻。此時離她和張啟龍離婚已三年。任弼時的老婆陳琮英,起初遊說李貞跟甘泗淇湊成一對兒,李貞表示不願,說自己心裡忘不了張啟龍。陳琮英表示甘泗淇喜歡你挺久了。李貞訝異說真的嗎?我怎配得上他,他留學過蘇聯,文化又高巴拉巴拉。總之李甘二人來電成功,婚後一路甜蜜恩愛。 

左上:再放一起這張,人貓可愛。左下:李貞在八路軍賀龍部隊裡的工作神情與姿態。帥翻。右上:李貞穿上將軍禮服的一張。右下:也是1955年毛澤東授予李貞少將軍銜的一張。

李、甘二人婚後撫養過二十幾個烈士遺孤,自己倒是沒小孩。之前李貞跟張啟龍婚後因戰事奔波,曾流產兩次。之後跟甘泗淇也懷過一次,此時是紅二長征時期,在過草地時李貞得了傷寒,導致早產,這孩子在艱難的草地行軍中夭折,李貞自己也差點病死。總之這不重要了,她的愛很大,分給很多孩子。

抗戰時夫婦倆在八路軍賀龍的師裡,此時期的李貞展現出領導長才,很受中用。到了解放戰爭的西北野戰軍時期,李貞擔任軍部直屬的政治部主任。這對夫婦還一起上過朝鮮戰場。

上:夫妻和其他同志合影。最左貌似蕭華。中左:李貞婆婆上年紀後穿上將軍禮服。中右:李貞大姐。這兩張照片,台灣人可能會笑說像女匪幹照(我年時可能也這樣看)。因為我們不懂人家的歷史、理念,無法體會人家的奮戰過程,就妄用我們自以為的小清新審美習慣或驕矜來看對岸。這和台灣的反共教育有關。下圖:夫妻合影。甘泗淇是開國上將。李貞是開國少將。

老公甘泗淇(1903-1964;湖南寧鄉人)過世算有點早。他是開國上將。61歲病故。李貞199082歲故去。因為沒有子女,幾個工作人員幫忙處理遺物,發現她生活簡單,沒啥遺物可言,大夥兒為之鼻酸。

李貞遺書內容。女人似乎都愛保存金鍊子或金條。「少年宮」源於俄語дοΜ пиοнерοв。北京少年宮是北京第一個,也是全國第一個兒童活動場所,1952年成立時叫少年之家。1956年改叫少年宮,同年元旦向全市少年兒童開放。




從紅小鬼到少將——廣東大埔客家將軍楊永松


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年前夕,楊永松受訪,做出敬禮手勢。左上是1955年授予少將時期。

楊永松(1919- ),廣東大埔百侯鎮人。5歲時,父親過世。9歲時給人放牛,其餘時間他自學,拿寫字本照抄。這個小牧童的紅色緣份來自二哥。這話怎說?

二哥、大哥之前去新加坡謀生,二哥楊鶴松加入當地共產黨,回鄉後遂熱心搞農會、工會,十分投入革命,後來在百侯鎮發起暴動,一夥人把公部門、警局給砸了,還殺了人。之後官府反撲,二哥跑了。楊永松和三哥也有參與此次事件,但估計永松沒啥作為,因為他才9歲。只能說人在現場感染氣氛這樣。

二哥消失的隔年,即1929年,紅軍橫掃閩西,風風火火,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毛澤東當時寫下的詞句),忽然二哥捎來口信,託人叫楊永松去長樂(五華)找他。兄弟倆見了面,鶴松本想吸收永松搞革命,順便供他念書,但經費和學校沒著落還是怎的,搞了半天叫他還是先回去放牛。隔年(1930年)二哥叫永松去大塘頭找他,此時二哥在地方上已是中共的幹部,還和新婚夫人張雪梅一起搞革命。此次二哥幫他安排了上學。不久,廣東軍頭「南天王」陳濟棠大力掃蕩這個區域,展開清鄉。11歲的永松在混亂中再次失學,二哥和嫂子則逃亡消失。過後接到二哥從閩西永定來信叫他過去。永定是紅軍的天下,且這兒是客家一家親,永松走上了紅小鬼之路。

未幾,二哥和二嫂被派往香港做地下工作。不幸的是,組織遭到破獲,嫂子張雪梅在香港被港警逮捕,引渡回廣東後遭處決,壯烈成仁。同時,二哥神祕消失於人海,後來才曉得他再次去新加坡,再也不搞革命,幾十年來只平淡當一個西裝裁縫。然而永松的革命之路卻沒有回頭路。隔年,12歲的楊永松正式加入紅軍。起初做雜勤跑腿,也學做文員(文書)的事。其實12歲在紅軍也可算紅大鬼了哇哈哈哈。

15歲那年,和中央紅軍一起走長征出發前,楊永松和一支部隊前往閩北戰鬥,用意是讓國民黨分散目標。部隊結束任務拉回來時,一陣鳥獸散,楊永松正好生病虛弱,落了隊,花了五天獨自走回來,方抵達原先所屬的林彪軍團,所謂歸建(國軍用語)。此時差不多要正式長征了,上級看他虛弱,無法帶上他,他再三硬氣堅持要一起走,他說我一個人都走回來了,我要一起走!此時軍團政治部主任譚政(湖南人)跟旁人講,這小鬼沒有家了,回大埔肯定被國民黨抓,帶上吧。於是嘿嘿,楊永松上路了。


左上:建國70年,媒體去楊老家採訪。這是楊老住在北京的家。國民黨的同一代將軍,相對在生活上諱莫高深,除了飯局照,很少有生活照對外公開。左下:榮膺開國少將。右上:年輕時期照片,包括和夫人合影。右中:1949年首次開國大典的閱兵,「功臣號」坦克亮相。楊永松當時是特種兵的戰車師政委。右下:楊老的青壯年時期,和夫人、家人合影。

能走長征又沒死,這是多大的福氣。永松和大夥兒一起過湘江、四渡赤水、金沙江、大涼山、泡桐崗,以及過雪山、唱山歌!過草地……沒力氣唱……一路下來楊永松獲得無與倫比的鍛鍊機會。再來是在陝北、延安充電進修,再來是八路軍挺進山西抗戰,之後隨林彪部隊闖蕩東北,年紀也一天天增長。戰火打到1949年建國前夕,30歲的楊永松已經是戰車師的政委。一個紅小鬼有如此大的成就,這成器成大了。

解放軍哪來的戰車?基本上當時中共到手的很多武器裝備物資,包括坦克飛機大砲卡車等,都是從國民黨部隊繳獲來的。但1949年十一開國閱兵大典,在坦克方陣中擔任領頭羊(前導)的這輛坦克是從日本關東軍手中偷的。

話說當年蘇聯可沒給中共坦克飛機重砲,蘇聯不希望國共打起來,偏向挺蔣介石——故此斯大林和蔣介石簽下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換言之蘇聯儘管在精神理念上支持中共但斯大林不願幫中共,認為中共要打贏國民黨很不切實際。——據說蘇聯建議中共走法國路線,左派和右派在議會裡鬥爭。問題是抗戰結束後的國共「重慶會談」沒能把聯合政府談攏,蔣介石不願意。這也不能全怪蔣。蔣對改革沒興趣,至少當年沒興趣,他認為共產黨的問題要先解決。國共雙方仇恨對立之高,可毛蔣都不想打,但事情又擺不平。蔣的武力大過於毛,抗戰也讓他聲望極高,他認為自己可以戰勝毛。對毛而言,我不想打但我不怕,你真要打,那我逆想思考,改成求之不得。回看歷史,雙方都不想打但又積極佈署(都認為眼看是非打不可),林彪進軍東北搶地盤就是鮮明的戰略行動。

這場內戰一打下來,從中期開始,蔣介石的綽號變成「運輸大隊長」,只因國軍被共軍殲滅後不斷把武器配備等資源奉交共軍手上。一如朝鮮戰爭時期美軍也成了志願軍所揶揄的「運輸大隊」,戰士們笑稱「杜魯門(當時美國總統)是我們的運輸大隊長」,從潰退或投降的美軍手裡可以得到毛毯、罐頭,對志願軍來說是高級享受。抗美援朝非常艱苦,志願軍犧牲很大,幽默感是生活良藥。

1949年十一開國大典閱兵的17架飛機,大多就是國軍「捐獻」提供的。譬如性能優異的美國P-51野馬式戰鬥機(先父喊作「P五么」),這是美國支援國民黨的,轉一手變成中共的了。閱兵當天,飛機和坦克通過天安門都成了重頭戲。解放軍要藉此宣告全世界我們不再是小米加步槍。(其實朝鮮戰爭時期,尤其前期仍堪稱小米加步槍,但這場閱兵大典終究意義重大。)

話回坦克,1945年夏天日本投降後,瀋陽一片亂糟糟,各國各黨各派的人都有。國軍此時接收了日本關東軍的兵工廠。入秋後,中共發起一樁很鬧的計劃,他們膽大心細,派出一支突擊隊潛進兵工廠,開走了兩輛日本九七式坦克和一台裝甲車。其中開坦克的一個駕駛員是中共訓練的人,另一個是俘虜來的日軍。此外突擊隊還俘虜了一批日本技術人員(或說達成交換條件)跟著這三台車輛一起走。結果過了一陣子,這批人趁隙落跑,走之前還破壞了一輛坦克和裝甲車。搞了半天只剩一輛,但照樣當寶,中共就這樣宣告建立起第一支特種兵坦克部隊。一輛就是一個部隊。很卑微滑稽但也很有氣魄。這輛坦克雖沒遭破壞,但本身老毛病不少,綽號「老頭坦克」,在中共機工人員努力維修調配下,終能回春堪用。

可別小看這台老頭,在1948年秋天遼瀋戰役攻打錦州時,它出盡鋒頭,衝鋒陷陣,發揚火力,立下大功。很扯,其中一度還摔落壕溝裡,在這緊張的時刻搞了半天吐大氣慢悠悠浮出地面,老頭又爬上來了,真是內牛滿面。

緊接著在平津戰役中,1949年元月上旬,攻打天津之際,老頭開赴天津攻城掠地,再次立頭等功。這場仗是由林彪倚重的參謀——閩西客家上將劉亞樓親自下來指揮。中央軍委只給林彪三天期限,林彪只給他48小時期限,他凌厲出手在29小時完成任務,其間老頭坦克自是功不可沒。

遼瀋戰役、平津戰役銜接期間,前排的聶榮臻(左)、羅榮桓(中)、林彪(右)三帥合體。此三人在1955年授予開國元帥。當時聶、林兩支野戰軍分別戰勝國軍而會合。後排是聶林底下的驍將。二排左起:黃克誠、蕭華(贛南興國客家人)、高崗。後排左起:譚政、劉亞樓(閩西武平客家人)。黃、譚在1955授予大將。蕭、劉授予上將。

到了194910/1前解放軍又從國軍手中繳獲其他坦克,如此一來可以實戰的坦克數量增多,還可以一起閱兵亮相了。誠所謂人不能忘本,那輛中共開國史上的第一輛、且立下戰功的老頭坦克被命名「功臣號」。別忘了它是偷來的,簡直喜劇電影。之所以要用偷的,反映出中共的篳路藍縷,創業維艱,手裡像樣的資源是一無所有。

49年開國閱兵的坦克方陣進場。左上:「功臣號」舉紅旗打頭陣。這是日本97式中型坦克。左下:陸續通過的日本95式輕型坦克。右下:打頭陣的「功臣號」駕駛員,董來扶(1929- ),山東諸城人。董來扶在攻打錦州、天津時就是駕駛員,駕的正是功臣號。


開國大典的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左二)。這是彩色復刻版。拍攝於抗戰時期八路軍115師。右二是楊成武。後來的開國上將,閩西長汀客家人。楊成武在長征很出風頭,於抗戰、解放戰爭、朝鮮戰爭也表現不凡,一生兵運很好,是個常勝將軍。左一脖子真長,叫舒同,據說是書法家。我查了作品不怎麼樣啊哈哈哈哈哈,挺菜,自認創新。右一叫聶鶴亭,後來是開國中將。

功臣號隸屬曾克林師長(1913-2007;開國少將;贛南興國人;客家人)、楊永松政委領導的戰車師。連同功臣號在內,通過閱兵觀禮台的這些各款坦克、裝甲車(當時有一種貌似德國在二戰的裝甲運兵車)可不能給新中國漏氣。這群特種兵為了這場閱兵練習了三個月,楊永松等人面臨的壓力,可以用當時空軍(還沒正式建成)的壓力來比照。

當時解放軍只有17架飛機,可用做空中分列式的各款數目很難湊齊,這該如何編隊飛過閱兵台?參謀們很憂心,尷尬,不得部面對現實,對周恩來講飛機不夠,估計空中分列式必須取消。周恩來聞言慨然道:「那就飛兩遍!」他表示前面9架野馬式戰鬥機先過去,繞回頭再飛,讓畫面壯麗好看。周恩來這段心酸、白爛、又雄壯的談話永垂青史。在2019年建國70年時這句「飛兩遍」被網友翻出來,配合1949年軍機飛過閱兵台的短視頻,包括周恩來等人盯著飛機看的喜悅振奮神情(外帶百感交集),在70年後感動了許多網友。

2019年中國十一國慶很火的視頻截圖。文案是:「開國大典時飛機不夠,你說,飛兩遍。如今再也不用飛兩遍了。這盛世,是否如你所願?畫面中周總理正對天空的飛機招手,雖然飛行員可能看不到他。周總(不是周董)在截圖中此時抿嘴,因為在克制淚點,諸君是否看出?順提,當年紀錄片中毛澤東和許多來賓仰望天空,對飛行機隊鼓掌而笑,毛向空中揮手。毛在坦克通過閱兵台時情感比較流露出。他神色快慰但沉重。中國千瘡百孔,有很遠的路要走。這個國家努力把破銅爛鐵上油擦亮,盡心推出最好的陣容來呈現,這讓他感動,但……我上述這番話並非杜撰,有看過紀錄片的人都可讀出他的心情心事,擔子很重吶。

話說1988年,楊永松老了,二哥楊鶴松也老了,去國幾十年的二哥告別新加坡,他返回深圳養老,找了簡單的房子租下。有人問你怎不選擇香港?他說那是我的傷心地。

兄弟二人終於團圓。一個是醉心革命的地方明星,受到打擊後身心幻滅遠走他鄉。一個是放牛、流著青鼻涕的跟屁蟲,懵懵懂懂跟著大人混,卻找到生命的旗幟,從紅小鬼成為開國將軍。

客家將軍楊老。左下是2019年國慶,楊老100歲,手裡拿的是柚子皮。右下是伉儷合影。老來伴。其他幾張大致有90多歲了。

2019年新中國70年大典,100歲的楊永松對記者說:「我是一個孤兒,是黨給了我一切。這輩子,我都要聽黨話,跟黨走。」

截至目今(2022518日),楊永松是開國將軍裡少數還健在的人。但若從1955年首次公佈的將軍名單來算,他是唯一健在的。(紅軍醫學博士塗通今108歲了但他是60年代最後一批晉升開國少將。)

我看了楊永松在2019年國慶受訪的視頻,他講話仍挺清楚,精神算飽滿,客家腔挺親切。訪談中用「放牛娃」談自己,談到自己一邊放牛一邊學習。他勉勵年輕世代如今有不錯的條件和機會要好好學習,奉獻給國家。並對記者的鏡頭做出敬禮手勢。

楊老正在讀大埔黨史。噗嗤,大埔黨史——聽起來就蠻屌的。國民黨或民進黨若出苗栗黨史、美濃黨史、東勢黨史(台中東勢講大埔腔客語),能看嗎?

--2022/5/19新增


橫山光輝《長征》漫畫書

日本漫畫家橫山光輝(1934-2004),以三國志、水滸傳、史記、日本戰國各將系列(德川家康、織田信長、伊達正宗、武田信玄、武田勝賴、豐臣秀吉)、平家物語、鐵人28號等作品聞名。然而,他還畫過兩本一套的《長征》,最初連載於1973年3月到12月的小學館Big Comic Original漫畫雜誌。這部作品並非不聞名,只是兩岸知道的人不多。

以下上傳書封、封底、部分內頁。這是2022年網路上重新連載的,目前只上傳一半。網址我附在最後。

大師丰采,橫山光輝。日本兵庫縣人。


上卷書封

上卷封底。這張畫得真好,構圖浩瀚。但其實紅軍戰士渡河是會脫光衣服褲子的,然後衣褲包紮一起繫在槍口上挑著。志願軍戰士在朝鮮戰爭也曾脫褲子渡河,上衣倒沒脫,算半裸。

露天拍賣的實體書,上下兩卷。

本書合作者,岡本隆山。學問大啊。

太會畫了吧。這是萬年祕境。

1972年版本。哥們截圖提供。

哥門截圖提供

中方出版商將胸部遮住。男主的母親沒衣服穿,平時上身赤裸,窮成這樣。可能嗎?——如果你看過紅軍畫家黃鎮在長征當年畫的速寫,你就會相信確有其事。黃鎮曾親眼目睹,詳見《長征——客家人的大氣之旅》下集的附錄(一)。

畫工真好,這是畫貴州省黑夜的雨中,戰士換上黔軍的服裝,準備突襲黔軍王家烈的部隊。對白中「煙袋」指黔軍愛吸大煙,裝備必有煙(菸)料、煙桿子。

1935年遵義會議。歷史性轉折的重要會議。陳紹禹就是煩人精王明,當時人在蘇聯遙控祖國的中共路線。秦邦憲就是博古。

黔北第一關「婁山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兩句紅軍很愛用。「四渡赤水」的喋血婁山關,當年殺得驚心動魄。

準備巧渡金沙江。本書有的地方把故事講錯,但仍值得一看。畫家橫山光輝和文字史料提供者岡本先生的知識豐富,引白居易的詩。瀘水是金沙江的古名。在大渡河的瀘定橋,康熙御筆「瀘定橋」三字寫在橋頭,只因他誤認大渡河就是瀘水。可能大臣講錯了,他在宮裡就揮毫下去。

這頁引三國故事。三國是橫山先生拿手好戲,從1971連載到1986,後來出了60本。電視動畫也很有名,從1991秋天播映至1992秋天近一整年。當年台灣的台視和香港的亞視曾播映。

渡金沙江後,之所以炎熱是因初夏。但清晨、深夜和白天溫差照理說挺大的。史料似乎沒這座山?渡金沙江後的大山是彝族世居的大涼山,彝語叫「斯普古火」,漢語是「森林茂密的高寒地區」之意。但甘孜州確實有一火焰山,只是距離紅軍渡過金沙江北上的那片區域很遠,火焰山在靠近昌都方向。哈哈哈好啦,沒關係,創作不一定要百分百「對」。創作有創作世界的「對」。

卡哇以捏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從王家衛《繁花》座談會一個觀眾的提問談起

兩兩六關渡師的科普軍史——老師長的故事、這支部隊的闖蕩史

從周星馳《喜劇之王》談文青發業障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