尻仔筆記:歷史與現在:(一)「中國」的由來

 
■ 2013年,在中國CBA職籃闖蕩,因球技傑出、熱愛中國而著名的球星馬布里,在自己微博上傳一張照片,表示訝異自己貌似梁啟超,說兩人是前世兄弟,引起趣味話題。馬布里在加盟CBA前,曾是NBA球星,但精神狀態阿達,脾氣太大,慘遭NBA唾棄。來到中國後,重拾球員生涯第二春,老馬改掉了脾氣,練球努力,率領球隊奪冠(台灣的李學林和他是奪冠的後衛搭檔)。老馬常表達感念中國之情,認為中國賦予他新的生命,讓他個性成熟丕變,終於找到自己。而他的「兄弟」梁啟超,正是當年幫中國找到新生命、找到名字的人。老馬在中國很愛講的金句口號是「Love is Love」(愛就是愛!老馬的傳記電影中講,這句是媽媽告訴他的,當他猶豫是否「降格」前往中國打球時,媽媽鼓舞他拋開過去,勇敢迎接新的自己,愛就是愛)。我深以為,梁啟超也是懂愛的人。不過對照老馬拿的書封照片,似乎不怎麼像梁啟超啊,別張倒還真有點相似度。或許,梁啟超的誠懇清雋特質,與五官部分特徵或某種神韻吸引了老馬。也或許他倆真的有緣,老馬與老梁都曾被迫離開自己的祖國,冥冥中二人皆有悲壯浪漫兼頓悟的連結?

01.華夏與中國 

在某一塊古老的山川大地上,古人喜歡叫自己「華夏」。和它相關或雷同的用語很多,好比「中原」、「中國」、「中華」。另外還有「神州」、「九州」、「諸夏」、「諸華」、「海內」、「中土」、「中州」、「河洛」等一干用法也早就有了,指的都是這個地帶。換言之「這裡」有好多種叫法。就像你有名字、筆名、藝名、網路暱稱、綽號,反正就是指你,你自己知道最重要,別人不知道比較不重要。但講歸講,以上這些用語都沒有華夏重要與常見。

華就是夏,夏就是華,從地區來講意思差不多,或說都一樣。也可以細分,夏指儀禮高雅,華指衣服漂亮。華又和花的圖案有關,亦可說華就是花。夏,又有大的意思、意境、氣場。所以加以組合想像的話,中華民族又稱華夏民族,意思就是:「我們是大花朵,我們是一大片花朵。」這也不是我掰的,它原本就有這意思。

從漢朝開始,「漢」和「華夏」變得一樣重要了,二者都頻繁使用,意思相同或差不多。「漢人」這個用語就是因為「漢朝」而誕生的,此後大量使用且延續兩千多年。在古代,華夏人、華夏族和漢人、漢族的意思基本上相同。漢人的前身是華夏人,反之華夏人是漢人的源起。

 

02.華夏和夏朝有關嗎?

那麼「華夏」和「夏」或「夏朝」有沒有關聯呢?有的。不但有,而且和炎黃、夏、商、周這些名詞都有關聯性。

簡單來說,炎帝族、黃帝族,這兩個族合併,故稱「炎黃」。事實上還有個九黎族也三合一併入了,炎帝打不過九黎,請黃帝幫忙擊敗九黎後,三者融合了。炎、黃和九黎的首領分別是神農氏、有熊氏和蚩尤。夏的血脈號稱是炎黃交配而來的,但難保沒跟九黎也摻和著,就像台灣漢人在20世紀與平埔族血統混一起了,早分不清了都。

夏商周也可視為三族。商相當於夏朝底下的一個諸侯或部落(專業用語叫「方國」),後來商朝取代夏朝。周相當於夏朝底下的一個諸侯或部落,而後周朝又取代商朝。而從宗室的血統脈絡上來說,周的宗室和夏的宗室有沾到,和商的宗室倒無關,這裡僅指宗室,若談三族之族民那就摻作夥了。

此外,中原地區的人一度被叫夏(族),來到東周春秋時期則一度被叫華(族)。有一個說法是黃帝族就是自稱華,所以也可以說華族和夏族形成華夏族。反正說來說去「華夏」就是「這裡」的「那一掛人」或「某幾掛人」形成的共識用語。只因大家血統混在一起了,故此都叫華夏子孫、炎黃子孫。

 

03.華、夏組合成華夏

請留意,華、夏本來是單獨分開的兩個字,只是意境、語境相同或類似(這是學者從《左傳》中詮釋孔子的看法),後來才合稱「華夏」。那麼何時合稱的呢?一直到周朝都可能是分開的,來到西漢才合一起用,同時開始將之熱情喊開。也就是說,在語境上,漢朝人(漢人)是首先自覺或自稱是華夏子孫的人。這是漢人的進青、文青、覺青搞出來的,但不是無中生有。

可見一個新概念的形成需要積累幾百年甚或上千年的時光。華夏(民族)之於焉成型誕生有可能花了兩千多年的時光,之後又延續維持使用了兩千多年至今。

(這「兩個兩千」怎麼算的?聽我說,炎黃時期姑且不算,夏朝470年,商朝554年,我用算術加減,夏商兩朝一共1024年。周朝整個790年整。秦朝才14年。夏商周秦四朝一共1828年。之後漢朝建立。漢朝成立於公元前202年,距今(2021)共2223年。所以去年很重要,正好滿2222四連號欸!很玄。

面對一個這樣綿延不絕、越滾越大、越溶越密的民族成型史,若想破解華夏(中國)的概念,或許可以達到擾亂的功效,但難以真的摧毀它。換句話說,欺負華夏民族(中國人)可以,但要徹底瓦解中國人的中華概念與中華情感是不容易的。

但在近現代,中國遇上了史無前例的大麻煩是事實。為了抵抗西方和日本列強的侵略,抗衡列強對「古中國」概念的滋擾分化,華夏與漢都不得不放下,於是「中華民族」被推出。這後面再談。

 

04.中國、中華、朝代

「中國」一詞最早是在西周。「中華」是更後來才冒出的,正式出現在東晉。為何古人把這些名詞交叉混用,卻把中華延遲到東晉才有,我不知道。我感覺夏比華還更正式點?更有精神性?或許。

請諸君留意,「中國」被正式使用只是這一百年出頭的事,就算以前有用,或說就算並沒少用,中國和中華都不是真正意義上(政治意義上)的正式用語,倒還不如華夏(文明)、漢族(文化)更有習慣性與標誌性的意義。那什麼是這片河山的真正意義或政治意義呢?其實漢和華夏也不是欸,這片土地真正意義上的正式用語是——朝代。

這是我們中國史地的特色,朝代朝代朝代。

建立一個政權,自居正統,展現統治力所及,這就是朝。代和朝的意思有時一樣,好比朝代、時代,意思一樣。有時,代則指不同世代的皇上年號、年代,所謂「紀年」,好比開元二年,這是指唐玄宗登基後的第二年。一個開闢王朝的祖先之後又有世世代代延續下去,這是透過生殖器交配的皇血受精卵而成。血統很重要,有血統就可以發威。像劉備只沾了一點血統,但至少也是劉皇叔了。

劉備,我們不叫他皇舅,因為舅是不同姓啊,叔比較屌,沾了「正統」,所以有份量。所以吳孟達如果叫達舅,份量與親切度(夠不夠親)就有差了。

附帶閒聊,可中華文化奧妙的是,陰性的能量實力也很強大,只是陰性宛若平靜如水,藏在底下,一旦秀出能量之際,就好比大舅的地位與份量也夠高,就算不夠親也夠力。閩南語古諺:「天頂天公,地下母舅公。」大陸的普通話(國語,官話)講:「天上的雷公,地上的舅公。」所以恭請舅舅出馬,或舅舅特地來找你,那就有戲了,就是大事了。

中華文化從上層下到庶民,都有它一套自然而然形成的平衡方式或現象,就像陰陽互補,陰陽調和。基本上中國漢人是父權體系,但不是沒有女權,只是女權躲在背後,古代許多老公回家就得跪算盤,怎回事?他老婆罰的。在外頭老娘我給你面子,回到家你就知死。

又,「私房錢」怎麼來的?賺的錢得交給老婆理財,她數學差卻兇巴巴自稱有數字頭腦,超會算的!沒辦法都得交給她,但偷偷留點放在身上,這叫私房錢。

 

05.用朝代來稱中國

是的,在這裡,HereThere,這片或那片後來命名為「中國」的地方,它還是有正式的叫法,就是用朝代來稱呼。只是基本上對老外來說我們的朝代名也等於國名了,因為他們搞不清楚或根本不曉得,或只是口語上套個方便。

對我們自身而言,夏商周秦漢魏晉唐宋遼金元明清,這都是朝代,不代表國。在政治上,每個朝代的皇上與臣民,都不會用中國講這片河山,都講這裡的朝代名。只是老外搞不清楚,一般來說他們認為朝就是國。

我們中國人是把朝放在最高來談,我們講的「國」不是西方現代講的「國」,好比春秋、戰國時期可以有五國或七國,又如後來又有五胡十六國。對我們這裡的人來講,國算個屁啊!這些國都不如周天子的至尊地位。它至尊到不用國來自稱。國的位階比較低。朝代表正統,國代表非正統。朝有主權,國頂多(或至少)有治權。只是東周時期,天子宗室(皇室)管不動這些國了,這些國變得很屌毛。這些國裡,有些強國想逐鹿中原,秦統一天下後,秦朝就取代周朝了。但秦的歷史早就源遠流長,是從秦國開始一路下來到秦朝,反而秦朝極短命,給項羽、劉邦搞掉了。劉邦取代了秦朝,建立的是漢朝。

所以大家要知道,在我們這片大地上,最屌的「時空」就叫朝,它是時間也是空間,而且是時間優先於空間的標示方式。愛因斯坦聽了肯定認為挺屌的。而最屌的「人」則是朝代中的皇帝,他神聖到不是凡人啦,所以叫天子。他跟陳星一樣,都穿龍袍。

既然朝代表最大,最浩瀚,也因此「海潮」把「朝」加了三點水,這表示我們對天地萬象十分感佩。所以潮吹就是大水。(扯遠了)

 

06.支那怎麼來的?

支那的洋文,China(西語、德文、英文)、Chine(法文)、Cina(義大利文)、Sinae(拉丁語)以及拉丁語派生出的Sino和Sina(學術上被認為和拉丁文可能有關但沒定論),是怎麼來的?

China這些洋文指的是「秦」。意即秦朝或秦國、秦地。因為秦在古時候就很有名氣了,透過絲路傳到老外那邊去了(西漢才開始運輸絲綢,但絲路是在先秦形成的)。也就是說,老外自古至今一律用「秦」來叫我們,這是習慣。而我們只以朝代自稱。老外和我國國民大多都不知道喊China就是叫秦。

老外在地名、國名後面喜歡加個「阿」的音,好比義大利(注意,義大利文叫Italia,發音是義大利亞;英文才叫Italy),連亞洲都叫亞細亞(Asia)。所以秦朝其實我也可以翻譯叫秦亞。以後有人跟你講啥支那,你可以跟他講:「支你媽b,我們叫秦亞。」他聽不懂怎辦,你管他聽得懂聽不懂XDDD

「支那」是日本人輕蔑或歧視中國的用語,就像台灣人或大陸人用「高麗」或「高麗棒子」是對韓國的語帶輕蔑或歧視。有一說「支那」是印度傳到中國的翻譯,印度人先叫我們支那的,之後才傳到日本。清朝時期也有中國人使用支那,但在「中國」這個政治名詞被中國人正式制定於國際後,支那這個叫法當然就是存心奚落。清朝時期的中國人就算有使用它也並非惡意,這不必混淆。

 

07.「中國」這個字眼怎麼來的?

民國建立之後,這裡,這片山河、江山的「正式國名」才開始用「中國」。中國的全名叫中華民國。中國是簡稱,同時也是正式叫法。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共產黨統治中國。

光是「國」就有好多種寫法。它有幾種筆劃多的寫法,此外也有筆劃少的古字,「囯」、「国」二者都是。不能說它們是簡體字或簡化字就遜,它們只是古老。其實台灣、臺灣這兩種寫法也都是正體字,在台灣都可做正式使用,請莫誤以為「台」是簡體。「台」只是50年代新中國制定簡化字時採用了這個字。

「中」只有一種寫法。國的字形是四周圍繞,所以它有範圍,但中間用「或」來造字,字音相近,在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中怎麼歸類我說不來。在此我恣意發揮想像,這個字顯示出「國家」是難以定義的玩意兒,所以借用「或」來表示或者有各種可能的想像。我斗膽說這是古人的智慧!告訴我們國難以定義,重要的是你用什麼心去對待。心比角度更重要。

如果用「国」這比用「囯」漂亮。你想,玉是物件,多有味道,而王代表人物(國王),不如玉永恆。玉是一種象徵、信物,很浪漫,可說死也可不說破,也可以是身分證、法器那樣的代表。玉很柔,是陰性的,女性的,甚至有些古人把「品玉」當成風月用語,粗俗來說就是舔屄謝謝請慢用,記得要慢。

比快很犀利,但比慢才更是真工夫。「中国」這個詞,有意思。所以中國要比氣長,比定力,它就徐徐閃現出靈動力的光澤。

 

08.中華在古代的意思

中華就是中國、中原、中華、華夏這些字眼融合起來的說法。

中華,最早是在漢朝的天文學書籍中出現。東晉,開始有人用它來指中原、中國。前面提過了,中原、中國、中華都是指地方、方位為主。華夏和漢則指族或文化。

中國,最早從西周就有這種用法。也一直有人用它,不算冷門字眼。但基本上這裡的人最常用的是華夏和漢。

插播歷史達人蔬菜哥的意見:在中國古代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天下」。天子是天下共主。天下的範圍不清楚,不固定,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這片天下講究敬天法祖,修身齊家。「中國」只在關中、河南一部分的中原地區,所以天下當然比「中國」大很多。天子要治天下,但同時也造成各地的諸侯(包括蠻夷,或說有些諸侯就是蠻夷)想爭天下。

華夏民族所在的中原、中國四周是各族蠻夷,都在這一片天下裡。但北方的游牧民族給古中國政權朝代的壓迫很大,他們在不在天下裡?有的在,有的不在,或說關係曖昧,有時被封臣(專業用語叫「羈縻」),有的都靠北極圈了,在或不在天下裡外的意義不大。好比女真(滿族前身)就曾接受明朝羈縻,但他們後來受了中國吸引,策馬入關來爭天下。所謂「夷蠻戎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這個東夷就在山東,而兩廣綽號南蠻子,二者很早就在天下裡,這沒問題,但北方(包括東北與西北)從漢朝開始就經常是中國的麻煩(甚至從先秦開始,只是先秦夠強大),簡單講會製造問題,或者講雙方一起製造或發生問題也可。還有最南邊的越南,也曾一起,也曾親近,也曾疏離,乃至再見。

談中國歷史必須有一個重要的認知,古代中國是華夏族與蠻夷共同經營的,是華夏族和各族一起參與的成就。在老祖宗的老觀念裡,除了華夏族以外,廣義上都可叫蠻夷,但不是說蠻夷的水平一定差,有的差點,有的很高,好比商族、九黎族的文明文化都很高。又如商對甲骨文、禮器的貢獻,周大量吸收繼承後才能有「泱泱華夏」的說法。華夏的始祖是從西邊來到中原的,華夏族吸收與運用了中原文明,這才打出了華夏的金字招牌。楚(現今湖南湖北,但戰國時期的楚更大,大到海邊去)、越(從東南沿海到南方沿海再到越南)雖然是蠻夷的老底但文化很高,但他們仍認同天下,認同天子。即使古代一個吳越人(現今江浙滬地區的人們)口頭上講「他從中國來」、「我從中國回來」,吳越當然還是在天下裡。說更白點,吳越和楚當然屬於我們現在講的中國,亦是中國歷史長河不可或缺的「天下」重要成員之一。無論華夏或中國,都是華夏及周邊各族一起建立的歷史空間。

這就像台灣老一輩人住北投,今天要去台北車站附近,跟家人講:「我今天要去台北。」但北投算不算台北?1967年劃入的。但劃入後大家可能仍講(閩南語):「我要來去台北。」住景美也一樣,同一年劃入台北市的。我直到千禧年初期都遇過北投、景美的老一輩對我這樣說。他們講的是方位,是生活圈,不是從政治、行政區的定義範圍來講。甚至現今路標也一樣,北投、景美的路標都有「往台北」的大字。明明景美、北投都在台北市多少年了還這樣用,這豈不等於從台北去台北?問題是這很嚴重嗎?這是小事,但想挑撥「我其實不是台北人」卻可以找縫去盧洨(現今別說港台了,大陸人也有這樣挑撥的,講自己住的地方不該屬於中國,好比我遇過一個上海人這樣說,這後面會細談,他認為中國應該大卸八塊)。其實是台北發展起來就自然範圍擴大了,只是這樣。台北就算沒擴大,景美、北投本就圍繞著台北而關係密切(當然毫無密切關聯的百姓也不少,好比農民)。士林、古亭更密切啊。我們若改掉以台北為中心的角度,不講台北發展起來,而講台北周邊發展起來了也成立,總之關係緊密交織成一體。同理,華夏及其周邊也是類似狀態,天下(中國)是通過長久時間自然而然逐漸擴大成形(型)的。

華夏是主體,是招牌,大家嚮往,挺像當代人愛用名牌貨,所以請留意,元朝以前的各朝代都拿周朝各諸侯國的國名來當朝代命名。這代表自身承襲老祖宗(周)的天命,從而天子銜天命來治天下(包括南北朝有不少小天下,即使範圍不大但總希望自己氣場要夠)。其實這些開創者們搞不好全是蠻夷血統,或本來就是蠻夷血統,而且這早就不重要了。大家都在天下裡,都在這裡,華夏和各族大家都來加入這個局,都想過好日子,或者局面混亂時都想賭一把,都認同華夏這個神祖牌就類似有「資格」。這個神祖牌就算和大夥兒沒血統(夏商周的王室血統)淵源,大家也喜歡它,也覺它有用,而樂於或被迫使用它。

中國的朝代裡,族(民族)的議題有時仍被重視,所謂「華夷之辨」,要去區別異同,這個問題是一直存在的。有時則較不重要,好比在北朝、隋唐,族比較不重要,這題目給沖淡,稀釋。

打個比方來說,華夏民族、華夏文明成為天下人口中的LV。就像當代很多人沒買過LV但知道LV很貴或怎樣好,心生嚮往。我們在回觀歷史時有一個發現(至少可以當成三觀來宣傳),就是好比LV很好,不表示別的牌子不好。楚文化本身就是愛瑪仕,只是它還是在意LV怎麼看他,因為他心裡知道LV代表份量。不過我不夠懂時尚精品,用的例子不一定準確,但你懂我意思就行。或者這樣看,華夏代表蘋果的哀鳳,但絕不表示蠻夷的三星、華為、小米差,各有所長。某些手機品牌早就被併購了,就像古代的各諸侯合併,有的主動、有的被動、有的莫名其妙發現雙方或多方怎麼好在一起了,都有。換言之華夏族與各族、各諸侯國的混合交融後分不開了,在這片天下中各族都很重要,絕非華夏一族多屌。華夏也如同一種講究「正宗」的法統、儀節宣傳或傳播,好比我說我賣的是開封府黃河鯉魚的正宗「一魚三吃」,因為必須怎麼備料、怎麼個吃法,我說了就算,我敢賣,等被吐槽再說,吵到最後說:「正宗的定義很難談的啦,世間本無正宗,好吃最重要。」這樣就世界大同了,愛與和平這樣。當然,談事情不能瞎掰亂騙,談歷史亦然,正宗的角逐不重要不等於這個題目不值花工夫。

簡言之不必迴避華夏的重要性,亦不必把蠻夷給污名化,蠻夷的文明不容被低估,中國各族的成員都很重要,就算有的蠻夷起初文化不高也不必用差異眼光來看,用當代用語來說,搞不好人家更接地氣、更可愛、更有想像力、更懂天地萬物之哲理。何況周朝和秦漢的廣大人民血統早都不是純華夏了,後來的還怎說?說到底大家都可能有漢人血統也可能早就沒漢人血統,但我認定或選擇我從漢人風俗,我愛讀孔孟老莊(後來又加入佛教皆成必修科目),此後我就當我是漢族,很多人是這樣認起的。

以上是蔬菜哥的講解,然後我用我的理解與詮釋來表述。

 

09.中國在古代的意思

請注意,也奇,西周就有中國的用法,東周怎麼又先後出現五霸七雄都稱國?好比楚國、秦國、燕國。

是這樣,西周講的中國,在這裡的中字,套句部隊用語,就是「中央伍為準」的意思。若用棒球場來比喻,中國的中是指「中外野」但也像「中內野」,都像!妙就妙在這裡,這是中國的朦朧哲學意境。固然沒有中內野的說法,但總之是二游之間,不會比投手丘到一三壘間還下去。

「中國」這個字眼的國不是那種低一個位階的五霸七雄,而是有國家中心地區的意思。好比「中台灣」指「台灣中部」。中國和中原的意思差不多,在周朝指首都,今之洛陽這一帶的範圍。而首都最早在今之西安附近。簡單說古代的「中國」在政治位階上是朝廷的意思,在地理上則是首都及其郊區一帶的範圍,正好它的地理位置算是置中,四周包圍諸侯(王侯、王爺)和蠻夷。久了後蠻夷和華夏人(漢人)混在一起分不出了,彼此混血,只是蠻夷在風俗習慣上跟隨漢人,而漢人也吸收蠻夷的一些生活習慣和日常用語。但有些還是分辨得出,有所謂辨識度,好比蒙古族人、維吾爾族人。

「蠻夷」這種概念、用語、語境、語意,在當代來看當然必須糾正。所以你可以發現共產黨建立所謂新中國後,將「歸綏」改叫「呼和浩特」,將「迪化」改叫「烏魯木齊」,用的是當地民族的叫法,加以中文音譯。意思是不能用漢族、漢人為中心去講人家是歸順、綏靖、啟迪、感化。這些古中國各民族的歷史流變與融合種種,下集再來談,暫略。

簡單說中國在古代不是國名,只是區域名,很朦朧,而且範圍差不多就是中原的意思。華夏、諸夏、漢、九州這些字眼全都朦朧,溶入就好,像夢一樣美,一樣虛幻,這才叫真理,這是中國哲學。真理之所以真,因為朦朧,之所以有理,因為講不出個理,但你「知道」最要緊。就像你寫東西說不出為何要寫,但你非寫不可。就像你談戀愛不明白為何愛上誰,但你就是要愛。

 

10.很委屈也是很不服輸地開始用「中國」

把「國」正式創出來的是民國。也就是中華民國,即中國。在我的詮釋中,因為我們在字面上已經把英國、德國、法國、美國都叫國了,他們很強勢啊,他們比我們有話語權啊,所以我們想進入現代,只好「入境隨俗」,用他們的標準當標準。此時既然希望和列強彼此平等對待,我們只好降級下來自稱中國。這是從字面上來說的一種降貴紆尊,表面上是降級,確實也是屈就。但降級是半說笑的,這個降級其實也是升級,因為想和世界列強平起平坐。

「國」在我們自古的用法是指空間(範圍)。「朝」在我們自古的用法是指時間(延續)。把時間加上空間的觀念就成「天下」,就成「漢疆唐土」。

一般而言,中國自古以來對範圍不大重視,至少比起延續是不重視的。存活下來更重要啊,小朝廷也是朝廷,可以撐日子也好。很多中國朝代的範圍都有「朦朧的邊界區域」,可以伸縮的,緩衝區超大,過渡地帶超寬,只因中國北方的民族時常實力強大,大家好相處就好。那些北方民族也喜歡這種朦朧狀態,他們自己本來就是遊牧民族,移居跑動,被羊帶著跑。所以中國人(或說漢人)的堅毅精神比起其他民族,其實只能說像好死不如賴活。胡適不喜歡「差不多先生」,但中國人的人生觀確實是差不多就過得去,這很廢,但亦是大智慧。

偏偏西方帝國主義很重視範圍,而且範圍還要擴張。尤其英國人在全世界到哪都插旗。

我們有我們的朝,我們把西方國家都叫國,這也不是看不上他們,只是代號不同罷了,系統程式不同。可我們的朝管不動他們也得不到尊重。我們就算沒想管,沒想干涉他們,只願意一起做生意也不行,他們列強非要干涉我們,進來我們裡面搞割據。

中國自古對範圍比較不重視,這一方面也是我們對「世界」的概念(世界觀)還不夠大。但,也未必小。「地理大發現」啥的,是西方人創造出的宣傳神話,講得好像從他們開始才懂航海在全世界跑。跑的目的是侵略,大發現說穿了是大侵略,尤其盎格魯撒克遜人,大英帝國這掛的人是明擺著自己是海盜,美國也傳承他們。其實中國人、阿拉伯人、印度人、歐洲人老早就都在世界跑。但相對上,我們沒跑去他們那邊是事實,幾乎都是阿拉伯人、歐洲人往中國跑。老實說我們也沒能力跑那麼遠,可真要跑也不是不行,但有必要嗎?我們有「差不多」的思維。比起西方,我們是陸地型、大陸型國度(只是國度,不叫「國家」),但他們是海權國家,他們在海權有優勢,三兩下子忽然掌控了全世界,不講理啊,強迫各國各地的人埋單聽話。

 

11.近代中國的處境讓「中國」應運而生

我們是在我們的模糊朦朧區域範圍裡玩,我們愛叫自己朝,叫天下,也習慣這樣叫。這種叫法有這麼神氣嗎?有的,很神氣,可是基本上也不是囂張那種,只因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國歷朝的威脅之大,中國的妹子還得送去嫁給他們當和平大使,所以其實大體而言只是過得去,王朝能維持就好。差不多,還行,這就叫福氣,就可以每年過年了,漢族(或漢化的民族)重視過年,可以過年就算成功,一年其他的日子過不好沒差。

這裡插播一下中國文化的趣味。您老留意,年初一要放鞭炮,這鼓動陽氣。過年的最後一晚是元宵節,則要逛花燈,這燈籠是朦朧美的玩意兒,是的,朦朧又來了,這是陰柔氣質。還有,中秋是陰柔的,端午是熾烈的,二者位階一致,都很重要。陰陽在中國文化都重要,但中國人似乎更重視陰性,所以中醫幾乎把一切的病源都指向腎。陽剛不如陰猛。陽要動起來,陰可以不動就能量飽滿(李小龍講中國功夫的最高境界和方法就像水在任何容器裡變成它的形狀)。年三十也挺溫柔浪漫的,甚至比年初一更要緊。沒有年三十哪來的年初一嘛,過年快樂不快樂的關鍵在年三十。

話回這廂,總的來說中國在貿易和文化活力上是強盛的,漢朝、唐朝都很有名,尤其唐朝挺燦爛的,所謂盛唐,沒代代盛也還是盛唐來著,朦朧概括就算是。宋元時期的世界第一大港叫泉州。明朝也很威,小說超色,戲曲超美。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還跑很遠(他們覺得台灣不必過去沒關係,因為沒必要使用台灣,直到後來鄭芝龍跑去經略得有聲有色,同時日本荷蘭也來台灣了,明朝知道台灣得重視一下了。之前鄭和覺得根本沒必要來台灣,也不是看不上,而是想了解更遠的地方,就像你家後院有個天然的後花園,你知道那邊不錯,放著野生野長就好,不必打擾,然後你只想去遠足或去夜店看看,於是鄭和一路到了南洋和東非)。直到清朝的鴉片戰爭前,中國的貿易還是世界第一的,英國吃不消,發現出超很多,所以用奧步,也就是把鴉片搞來中國,最後鬧成鴉片戰爭。

 

12.白種人真的比較優秀?

所以說清朝初期到中期的這一段,因為我們還是夠強,所以我們用「朝代」來講自己,不必管全世界的「國家模式」(或說「民族國家」模式),他們管不著我們。

他們的模式是把國放在朝(統治者)的前面,和我們相反。或說他們的國與統治者是連體的,好比英國女皇代表大英帝國。我們是把朝放在國的前面,有開創者和統治者的延續才有朝。朝和皇帝是連體的。

他們愛講啥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自由,其實搞的是種族至上、民族優先的「民族(種族)國家」。對他們而言,民族糾紛就是國家糾紛,國家糾紛就是民族糾紛。我們的漢人是中國最大族沒錯,但有時我們沒他們愛講民族,儘管從反清復明到孫中山革命都曾把滿人當目標,但基本上對老百姓而言皇上是什麼族的不是太重要,重點是你把我當人看,以及我有沒有飯吃(不光清朝才如此,東晉同時的北方五胡十六國、南朝相對的北朝、南宋的北方遼金、元朝也都不是所謂漢族政權統治的)。而對皇上來說百姓們是不是聽話比他們是不是漢族更重要,而且各族都跟漢族混合了,不是漢族也自然融合成廣義的漢族了。同時中國皇上必須把造福百姓、長治久安看得挺重要,不然任何族都可能反他(族不重要啦),故此都要善待或尊重,像雍正就挺勤政愛民。

而且中國皇帝基本上對庶民沒有分誰是次等的(不像西方和日本在亞非拉三大洲的殖民地是把當地人看成低等民族,無論在心態或權益上都大幅度排除當地人,而且是通過不平等的政策與暴力槍桿子去高壓統治),不然一分就完了,至少任何族都可以成為貴族,只要你有本事。考試也是,科考評分哪是看你是啥族啥村的人,你書讀得好就錄取。很多窮酸秀才,賣窮賣酸,照樣可以中舉。西方的貴族比中國還重視血統與世襲,幾百年來一路到今天,貴族的身份是一小撮人才有資格,有這個資格幹嘛?壟斷權力和財富。有句話說,英國五百年前的有錢貴族,和現在的有錢貴族是「同一批人」。這是玩笑話卻是真話。

或許,上一段我把中國人、中國文化模式講得太好了。或許,我們好不到哪去,試想我們的婦女竟然從宋朝就裹小腳快一千年,這是哪門子的優良文化啊。我要指出的是,西方與白人不值過度美化。

此外,老外好像很重視個人主義,錯,白人很重視種族民族,對自己種族民族有優越感。「種(民)族」是集體概念,他們用民族當武器,用民族辨識敵我,耍民族的威風(民族歧視)來掩護個人主義的掠奪圖爽。真正講個人主義的人怎麼可能有優越感和歧視?那是空話,有眼光差異性和選擇性的。

當老外這麼喜歡以民族掛帥,又質問起、譏笑起我們是什麼民族時,我們該怎麼答覆呢?該怎麼答覆才有力呢?這可以說是「中華民族」被祭出的一個背景。我們告訴他們民族不重要,中國人喜歡談四海一家,沒用!老外說你不是民族就不配是國家,你是雜種國啊靠。他們心態很惡劣,文的武的都鬥。

我們原本很歡迎老外的,外國傳教士教我們不少東西,想要我們的人信教,我們也說可以。誰曉得西方的大航海年代開啟地理大發現,白人開始先摧殘非洲人,把非洲黑奴運往歐洲,不否認阿拉伯人也有這樣的行為,但西方人搞得更猛,尤其把黑奴運往美洲當作貿易,當合法生意。歐洲(尤其英法)和美國從非洲美洲掠奪大宗人力物資後,英國和歐洲變得十分強大,造成資本主義興起,才有能力把工業革命搞出。

歷史達人浮萍哥的意見:應該說,亞非拉三大洲(後來二十世紀講的「第三世界」),當時全遭歐洲白人蹂躪,對英國而言印度尤其是重中之重,從這裡大撈特撈,欺負印度人。當然,澳洲、北美,他們也沒放過。

注意,這是一個爭論,白種人是不是真的比黃種人和其他種族聰明?有人說真的有,不然沒法發明這麼多東西,制定這麼多管理與學習系統。有人說未必然,他們先搜刮非洲和凌虐非洲人,才替他們的財富與國力打下基礎,之後才興起工業革命,然後才又設計民主制度與自由貿易的「遊戲規則」以掩護他們對內的統治與對外的搜刮。這兩種意見都有道理,但後者在當代仍遭有意忽略,或因為被西方洗腦兩百年而忽略。 

工業革命後帶來科技突飛猛進,包括船堅礮利,此時東方突然相形落後了。而美國此時還在北美擴展勢力且還是作為英法的殖民地。如此強大的大英帝國,卻沒能從落後的中國賺到錢。這些熱錢都只進了英國貴族資本家的口袋,他們胃口越來越大,搞得自己開銷變大、負擔變大,這是他們侵略中國的背景。中國叫鴉片戰爭,他們叫商務戰爭。英國貴族在表決要不要打中國時,票數十分接近,不是每個人都這麼惡劣或不怕事的,但通過出兵後,此後蹂躪中國這就成了一貫政策。

我們被西方侵略後一瀉千里,隨後又是日本,都弱到被幹爆了,所以各「國」的列強都比我們強,朝代這套不靈了,全球天下的範圍也超過我們傳統的天下視野,所以我們必須使用他們的現代標準了。我們不把「中國」用來當國名,我們就更失去機會了,不然我們沒有發言權。老外可以詭辯指責:「誰叫你們從來就沒有國啊,我是中國通,你們講究的是朝代,只是靠各朝歷代的統治者管轄一個本來就不明確的範圍,那請問改換一個統治者不行嗎?換誰,換老外啊,我們八國聯軍誰都可以統治你們嘿嘿。」

這一盧就盧不完了。我們說:「老外不行,我們不一樣。」老外說:「"我們不一樣"是什麼難聽又靠北的歌啊,元朝清朝不也是老外?」我們說:「呃……雖然沒錯,但是蒙古人退回去了,剩下的住在很美的草原上。滿族漢化了,都會講北方官話,愛和我們一起過年,滿漢是一家了,但我們不想跟你們一家,因為你們太霸道。」老外說:「滿漢真的是一家嗎?孫逸仙博士真同意嗎?」我們說:「可見博士一點也不博嘛。本來似乎也不全是一家,但你這一逼問,咱們滿漢就非得成一家了!滿漢之間你家就是我家,"全家就是你家",這說的是我家,可不是你家。」老外說:「我暈了,揍你!」我們說:「年輕人不講武德。」老外說:「耗子尾汁吧你。」於是我們又挨了打。

歷史達人浮萍哥的意見:其實明朝取代元朝後,蒙古人大部分還是留下,留在明朝的天下裡,並沒「退回去了」。內蒙古人數是外蒙古人數的兩倍,且外蒙古的那支還不算最正統的那支蒙族。

 

 

13.被迫建「國」成「中國」

所以我們必須有個國。「中國」一詞必須被創造出,必須被命名。要叫夏國也可以,華夏國也可,秦亞國、支那國都可,我們選的是中國、中華巴拉巴拉之國。不能愛怎麼叫就怎麼叫了,不能暱稱、綽號一大堆。以前我們很浪漫,很詩意,可以有好多稱呼,幹踏娘的中國人民自古全部都是詩人!講話稍微繞一下,用不同稱呼覺得超好玩,意境很微妙。還可以像網友一樣擁有很多暱稱,每個暱稱都是「我」但調性又略有差異,很爽。

但逐漸來到清末時,大家發現不行這樣了,老外逼我們認為我們必須「建國」,必須端出一個響亮的名字,告訴他們我們是誰,不能愛來鬧就來鬧,我們得重視領土範圍,不得不學他們。這很可憐,我們是被迫的,本來我們的哲學自認天人合一咩,大家只盼過個「差不多」的日子即可,叫啥重要嗎?疆域的界線越朦朧越可愛啊,但老外認為你沒有國名,你是「無主之陸」。

懂了嗎?台獨或台派喜歡講台灣本是「無主之島」,我在此提出一個重要的概念:「我們中國本是無主之陸。」老外欺負我們沒有國名,老外說你們在這裡待多久都不算數,等於老外自認可以想來我們這裡幫中國建國,但他們沒安好心眼,是來分贓的,你拿這個省,我拿這個城市的租界,非常賤。

 

14.插播:台獨在抄襲中國

事實上台獨史觀的理論是抄襲中國史觀的,只是兩岸政客和御用學者都不知道。華夏、漢族,其實都是經過融合後的多元民族(注意,純華夏人和純漢人早已幾乎沒半個!漢人身上早已擁有各地蠻夷、北方部落的血統,綿延數代分辨不出的,只要他以漢族的生活風俗方式來過日子,好比我前面講的過年過節,這就歸類在漢族,所以他人數最多),台灣近年講的多元族群融合其實也是這一套,希望你儂我儂不分彼此,只是在大前提上以「台獨」、「台灣意識」的政治掛帥來囊括。

而中國到了清末民初的梁啟超等文人,決定推出升級版的說法,端出「中華民族」與「中華民國」,這恰恰就是台灣後來模仿推動「台灣民族」與「台灣共和國」的同一套方法。不同的是,中華民族是擴大且涵蓋性的用法,因為談華夏民族和漢族都有排他性之虞,不如用個新名詞新觀念的「中華民族」,順由中華民族共同成立「中華民國」。而台灣民族其實是暗藏排他性的用法,表面上講島內的凝聚與不分彼此,其實是在搞仇恨,對島內與大陸都以仇恨優先,大陸變成「非我族類」,把大陸當異族異國且當低等民族與落後國家來輕蔑。島內不親綠的人就當賣台通敵來鬥。

「中華民族」的意思是我們不要再分民族了,我們都屬中華民族就好,中國也不能被老外切割成好幾國,老外入侵我們的家園,不斷整我們,我們不能上當,不能被分化,要團結對抗老外。「台灣民族」的意思是我們要分民族!我們才不屬中華民族,台灣應該要找老外來幫忙我們和中國做切割,老共入侵我們的家園,不斷整我們,我們不能上當,不能被吸引,要團結對抗老共,而且老共也是老外啊,因為中國人是外國人啊。

所以台獨意識其實是抄襲中國的。台獨理論無法跳開中國理論的圈圈,想跳脫但還是纏繞更緊。但台獨理論、裂解中國論充滿迷惑性,所以很多人會上當,你一下子聽不懂,想了兩下子還是難以釐清,乾脆就追隨「正義」比較痛快刺激!台灣代表正義,中國代表邪惡,反正抓住這個就好了,這就是台灣人逃避且自我欺騙洗腦的狀況。

如果想打破裂解中國理論(包括台獨史觀理論)的一種似是而非的迷惑性,最重要的是,一字記之曰心。只因很多人不想聽也聽不懂這些思辨,或許我們只能對老百姓和青年們這樣說,不是角度的問題,而是心態的問題,心比角度更關鍵。如果心態對了,就能體會出梁啟超的苦心與端正,他是在為中國找方法。而裂解派(解構派)表面上是在找方法,其實是在耍把戲,出奧步。「中華民族」和「中華民國」當然也是政治性意涵的提倡,但用心用意都是好的。「台灣民族」和「台灣國」當然也是政治性意涵的提倡,但你真的看不出用心用意有毛病嗎?而且還抄襲他們看不起的中國人所發明發展的理論。

他們講台灣是「無主之島」的居心,和我講中國是「無主之陸」的用意會一樣嗎?我是意圖趣味詼諧地去談中國史觀的特徵與缺陷,而他們是在戳弄挑弄有的沒的……不是嗎?

我這個單元的插播,是寫完這篇回頭追加的。如果跳tone請包涵。所謂跳tone不是指我覺我在亂寫,而是指主題可能太跳,從中國史的當年一下子跳到台灣的近年。

 

15.先有「中華民族」

清末,先是梁啟超提出「中華民族」。用中華民族把這裡的人民團結起來,不管你漢滿蒙回藏了,被分化很危險,大家都在「這裡」的區域一起生活這麼久,要凝聚起來啊。不然東南遭殃(台灣丟了),東邊被拿去用(青島、山東給德國勢力控制),東北也被吃光光(俄國拿走一部分西伯利亞,日本和俄國在遼東半島很鬧),西南形同消失(西藏給英國勢力控制),西北邊界朦朧含混(大毛子俄國人在劃界靠近了),喝!不光邊疆和沿海不保,根本還中原板蕩,北京天津被攻破,廣州上海被侵蝕,全中國沒了都。

在梁啟超之前的幾千年裡,雖然有「中華」字眼但也不曾有「中華民族」這四字。這是他的歷史貢獻,很偉大的廣東人,偉大的人物。

用我的詮釋講法,梁啟超等人認為「中華民族」比「華夏民族」更燦爛如花,更包容滋長。「華夏族」和「漢族」的意思其實差不多啊,且華夏的範圍只限於中原,而固然漢族的概念與形成早就不同於漢朝,但很難對全國一般百姓講解這些脈絡,所以只能撇開「漢族」的唯我獨尊習氣比較要緊。於是梁啟超等人決定開出一片「中華民族」的花園。

除了「國」是服膺現代國家的概念,「民族」這個用語也是西化的。中國古人通常講族,有沒有講過「民族」?其實這是日本的漢語,我們當時就喜歡看AV(大誤),講錯啦,我們當時就跟日本關係很深,他們西化比我們做得好,於是我們師法他們,把「民族」拿過來用。我們古代是否講過「民族」我懶得查,但無論如何近現代的日本用這個詞彙,對我們來說,可以用!必須用!

 

16.「中華民族」與「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就是從中華民族一體兩面搞出來的國名,從倡導中華民族從而誕生出中華民國。也所以民國建立時的國旗是五色旗,用紅黃藍白黑象徵五族共和。後來才被蔣介石亂改給改掉。

我們必須叫中國,這個詞彙是現代國家意義的名詞創造,但不表示「這裡」沒有過中國人,即使他們不叫「中國人」。他們是活了三五千年才擁有「中國」和「中國人」的名字。換言之只是重新命名,辦了一張進入世界的身分證。

我們必須改用「中國」來對外與對內(尤其對外,但對內也可以號召,才能一致對外)。照理講,西方人愛穿西裝,中國人穿的是中裝、漢服、唐裝,不是嗎?但時代演變成我們也只好穿西裝,國名也必須西化。「中國」這字眼確實以前就有,包括曹操都曾自稱中國,它不是無中生有,只是近現代面對西方列強威脅蹂躪的空前嚴峻情勢下,「中國」有了新的意義,現代意義。

「中華」二字是梁啟超費心思辨選擇的結果。呃,至少中國四五千年的歷史中不曾出現中朝與華朝。(這段是亂聊了。以前的朝代命名方式前面有提過,總之以前歸以前,那是古代了。)

為何國名縮寫不叫「華國」?因為古人基本上沒講過華國。西周有個小城邦或小王國叫華國,但數千年來很少人講中國或中原又叫華國,還不如台北的華國大飯店有名。但華國大飯店其實也不算有名(停)。

中華民國的國號和民國紀年一制定下來,意味著國家以後無論怎麼變都是以國家優先了,朝代退到後面。也所以毛澤東建政前後,曾苦思要不要改國號。照理來說不能改也不必改,但他決定改了,認為改了才更有意義。總之縮寫「中國」是不必改的,這還是當對外的國號;是簡稱也是正式稱呼,都可。

梁啟超提出中華民族時,能不能引起重大的效果,套句俗話,我想他是「有信心,沒把握」,全憑他在學術上的通透靈感,以及救亡圖存的使命感,他決定要這樣寫當時是1902年,他在流亡海外期間,首次寫下「中華民族」登在他辦的一份半月刊雜誌上,然而這篇文章太過學術,效應可能不夠。1905年,梁啟超的立憲派和孫中山的革命派爆發一系列論戰,引起海內外華人瘋狂矚目。梁一夫當關,和以孫中山為首、汪精衛等大約二十名作者進行車輪戰,一次他在同一篇文章中寫了七次中華民族。這場筆戰,他有沒有戰贏不重要,但過足了癮,並且將「中華民族」烙印在讀者心中。他為何敢寫?主因他是專業讀書人出身,學術底子厚,在他來看革命黨人大多沒學問。

梁啟超提倡的中華民族,國學大師章太炎等人亦深感贊同,他們都是有份量的人。1912年,辛亥革命的隔年,梁啟超雖人還在海外,但「中華民國」一錘定音。

 

17.「清朝」與「大清國」

容我囉唆重複一個概念,對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而言,「中國」在古代不是國名,只是地名、區域名,而且它最初的範圍差不多就是中原的意思。

中國當然不是朝代名稱,從未有中朝。但,清朝同時又自稱大清國,這怎麼說呢?

你管它清朝怎麼說?那也只是一種說法罷了,基本上還是封建王朝的朝代模式。說歸說那都不是現代國家的概念。我們講的「甲午戰爭」,日本人叫「日清戰爭」,台灣人在日本殖民時期被日本人譏笑是「清國奴」。清朝自稱大清國沒錯,但也自稱過中華大清國、中國。

清朝延續自更古老的金朝、金國,他們是滿族,祖先是女真人,在南宋時期就入主中國北方統治過。清朝的祖宗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他的後代將國號改叫「大清」,也稱滿清。他們不是漢人,漢人沒有「全國國名」的概念,但滿清是北方民族,他們相對上比較有國的概念嗎?大清這個國不屬於中國朝代、朝廷下的王國或諸侯(蔬菜哥和浮萍哥指正:曾被明朝封臣),但也不是西方意義的「國家」。總之至少它是一個有實力的集團,一個有爭天下實力的族國(不適合用現代字眼「國族」來講)。女真人的金國來到中國後,金朝成為中國的一個朝代,這是宋朝時期,迫使宋室南遷,此後史稱南宋,北方則由金朝統治。清國在明朝末年來了中國也變成清朝。或者也可以說金、清把金朝和清朝帶入中國。

清朝入主中國後,他自己努力漢化,相當程度上清朝就變成又是國又更是中國的朝代了(也可以說他的祖先金國人就開始漢化了)。或許這是中華大地與中華文化的包容魅力吧,橫豎來了這裡就被這裡的許多方面吸引,好比滿人比漢人更熱愛研讀漢人的古書,至少熱情度絕不輸漢人。康熙還搞出了極其重要的漢字鉅著《康熙字典》。又,滿清來了後仍沿用中國科舉制度。又,滿清的王朝也當自己是中國的一個王朝,認同自己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這直到民國建立才打破這種「差不多」、「四不像」、「幻虛美夢」的朝代概念。中華民國是一種西化的體制,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玩法,這是師法西方架構的。

無論如何說,中國歷朝歷代是把朝當成國,就算有時講國其實還是在講朝。談亡國等於亡朝亡天下、滅皇上性命、斷皇族血脈。

關於「漢化」,這之後再談。因為這個字眼不準確,其實漢人也在學習吸收北方各族的文化,才有我們現在講的「漢人」、「漢族」的形成。這先跳過。

 

18.第一個提出「中國人」說法的是誰?

這我暫時懶得研究了,但在概念上,「中國人」和「中國」這些用語在古代都有,只是概念上是中原人、中原的意思。就算面積範圍擴大,也不是一個公認的定語。

基本上「中國人」和「中國」都是隨著梁啟超提出中華民族以及民國建立後叫開的。

 

19.此後就不能提華夏文明了嗎?

有了「中華民族」,就不宜再談華夏民族、華夏文明、炎黃子孫一干用語了嗎?

當然不是不行,這得看脈絡語境。如果講成獨尊華夏與漢族,或神經兮兮以炎黃、大漢大唐為傲沙洨的,那當然就是不健康的口號。不是說口號和符號一定就是負面的,但搞得很驢蛋又剛霸的氣息,這是驕傲還是自卑呢?

又如「中國偉大的民族復興」(紅色主旋律)、「我愛中華」和「中華民國萬歲」(藍營主旋律)、「愛台灣」和「台灣優先」(綠營主旋律)等種種口號,都在在顯示出驕傲與自卑的問題。簡言之驕傲的同時是一種自卑與焦慮。

中華民族的主體源起於華夏民族(漢族的前身),這本就是事實。話要看怎麼說,如果談華夏文明與漢文化的重點是放在「融(溶)合」,那挺健康,自無危害身心,聽了腦瓜仁疼耳朵痛的問題。如果只是瞎吹一種傲慢沒腦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且充滿排他性,那當然挺瞎爛廢。

一如聽到黃河、長城,心中有所感,這是正常的啊。全球華人對黃河、長城特別有感,這也沒必要去掩飾。聽到〈黃河頌〉、〈我的祖國〉內心有點激盪或抒情,正常的嘛。因為黃河流經中原,它是華夏文明的老朋友啊。因為長城過去就是塞外,反之過了長城就是關內(東北人以前常談關內關外),它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不光是一條分隔線,且更是具具體體的是一條防線。這條線裡線外充滿各種故事與傳奇,豪壯滄桑或攤手可笑。長城現在只像是文化與歷史的隱形線,它已然變成我們中華民族不分你族我族共有的一條溫暖線。我學美術出身,我們常講炭筆或畫筆的「筆觸」,有些人的筆觸很美,尤其炭筆素描很有味道,長城就像一種「筆觸」,清楚或朦朧,都是。

對黃河、長城的感動,當然不表示不能對長江、岷江、濁水溪、淡水河、塔里木河、玉山、九寨溝、玉龍雪山、天池感動。但如果偏狹的法西斯民族主義只能讓你愛濁水溪,那我也沒辦法,只能勸你不要這樣鑽牛角犯傻。或者你不妨這樣看:黃河、珠江、尼羅河、你家門口的小山與清溪或小水溝、馬達加斯加、智利沙漠,你一樣都可以感觸或感動。

事實上〈我的祖國〉的歌詞也沒講到底是哪條河水「一條大河波浪寬」。

 

20.唐人、唐人街是什麼意思?

「唐人」就是「唐山人」的縮寫。以前移民海外的人多半是福建人、廣東人、浙江溫州人。他們(包括台灣先民)講的唐山就是指中國大陸,或指大陸的老家區域。他們在國外(主要是西方世界)講的唐人街意思就是中國城。

閩南人、客家人過去都愛講「唐山」。廣府話(廣州話、粵語)是不是講唐山?我不確定,不過記得李小龍以前有一部《唐山大兄》,這是香港的粵語電影。福州人講不講唐山,我亦不知,我猜也講。溫州人講不講唐山,我不知道。

有人認為「唐山」應該寫成「長山」。唐和長的閩南語的白話音的發音一樣。客家話的唐、長發音並不一樣。不過基本上先民傳下來的寫法都是「唐山」。也所以台灣光復後,外省人被俗稱「阿山」。日本時代遷居大陸的台灣人,在二戰後返台者俗稱「半山」。

現在的東南亞,中國移民以閩南人最多。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網站,有人寫早期過年在華埠要演五種地方戲,分別是閩南、潮州、海南、客家的戲曲,與廣東大戲。看!多熱鬧。這五種語言基本上都是漢語,若要區分彼此,要談隔閡,各聽各的戲,各唱各的調,可以的。要一起熱鬧,不分彼此,當成多元燦爛,也可以。不必「多元」這種新潮字眼來說,他們也早已多元,自然而然懂這些味兒。

中國文化的特色是自然。它可貴的也正是自然。西方那套意識形態先行,硬要分析定義的方式難以描述中國文化的「狀態」,只能搞成民族或族群分化。把大家分化之後又叫大家要和平相處,很賊煩,變成政客語言。

 

21.老外還是叫我們China

話回這廂,民國時期普及推廣「中國」的用法後,老外仍然叫我們China之類的名字,和古代老外一樣仍這麼叫。不過一般來說日本人後來至今已不用支那了,尊重中國的「正名」。

在發音上,我們自稱「中國」,可老外叫我們支那、ChinaCinaSina,這些和「中」或「中國」的發音差很大,但,我們總不能自稱秦亞、秦亞人吧?畢竟秦朝是想當年太久遠的事情了。不然叫秦娜好了,感覺很騷。

總不能叫差娜或拆那吧。把老外的叫法用音譯回銷我國,這像話嗎?而且為何一定要用英文音譯的「拆那」?英文就很屌嗎?繼續扯下去的話,我挺女權,我用釵娜。

自己的叫法本就不一定要和老外一樣,我們有我們的自信與自在的嘛。「日本」這個國家的中文發音和洋文發音是日本語的發音嗎?都並非,只能說算有點像。日語音譯「你鬨」是最常見的「日本」正式用法,但日語音譯「你蹦」也仍是正式用法,也仍算常見,而且更符合中文和洋文發音了。

韓國的全稱是大韓民國,但國際媒體也不用韓國和大韓名國這兩個名字,世界杯足球賽一樣打上Korea。畢竟這個世界在近現當代都是西方人在主導的,他們要怎麼叫,韓國人吭聲也沒用。韓國人在千禧年後把漢城改叫首爾,不想跟中國有關係,國際都同意,但他們能叫老外不用Korea嗎?誰管你。這事兒似乎重要但也可以不重要。

你說,看!洋人用Korea又不是歧視,為何你說我用高麗就是歧視啊。這你自己摸著良心嘛,不必問別人。

「荷蘭」和Nederland發音也差很遠,儘管也有HollandDutch的叫法。英、德也有許多種相關叫法,略下。

 

22.台灣當國名合適嗎?

香港和台灣,這都是地名,從來也不是國名。如果台灣真要獨立建國,最好取個正式的名字,就算國際上不用它,自己對內也要用。你說新加坡獨立後不也只叫新加坡嗎?是啦,可我覺最好台灣的格局要大一點。不是說新加坡格局小,人家只是地方小。台灣雖然也沒多大,但台灣本身自該拉高格局。

日本是地名也是國名,沒錯,台灣要叫台灣(國)當然也可,我只能說真有眼界的話,我建議國名別用台灣或台灣國或台灣共和國。挪威的全名叫挪威王國,荷蘭(尼德蘭)的全名叫荷蘭王國。台灣在歷史上不是啥王國,到底該怎麼叫才更合適?更有精神風貌?

一國一地的大小,只是地理上的,重點是氣象萬千,氣度恢宏,人民心量要大,要有愛,要有精氣神,也要有抒情體貼。三觀要正,不要讓自己刁蠻,氣質要清新清正。

在我來看台灣是個還不錯的可愛國度,這比是不是建國更重要。建國與否,這個國家的氣象氣度氣宇都該清正。我們已經有國家了啊,就是中國啊,只是兩岸在分裂分治狀態。要怎麼和對岸相處,與其說這是門功課或學問,不如說要把心拿出來,用出來,要交心。兩岸統一了,台灣不會失色,就像美國的舊金山、紐約、德州、科羅拉多州都還是有其特色。紐約、舊金山、科羅拉多、德州就算獨立建國,它們就能好起來或壞下去嗎?

當然,你可以提出你認為必須獨立的理由,基於驕傲,基於優越感,基於自身的完整,基於反共反中反華。只是在我來看這是腦子燒壞,走極端主義,史觀錯亂扭曲,以及自稱愛孩子恐怕是在害孩子。

 

23.裂解中國迷思

有些人有意顛覆舊思想,自認是跑出來揭發「中國」形成的真面目,講「中國」和「中華民族」是虛構的,是短暫的。意思是年份不夠久,名份就不夠力。他們要講的意思和我這篇上述各節有雷同之處(其實根本完全雷同,只是看你用什麼眼光或心眼去看),但我不會說中國和中華民族是虛構的。在現代政治意義上的名詞是短暫的時間年份,不表示這片土地上就沒有這群人,也不表示他們不曾存在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至少存在了三四千年或更久。

鴉片戰爭前後,廣東人首當其衝面對英國的霸道,他們的奮勇犧牲,難道身為後代的我們要質疑他們其實不知道自己是「蜑家人」而沒必要為中國、或為清國、或為廣東、或為中華民族犧牲奮鬥嗎?

(港獨近年模仿台獨喜歡談平埔族,談廣東沿海的原住民是蜑家人,語境上表達香港人和漢族不一樣,漢族是入侵與殖民香港,一如明清的漢族入侵與殖民台灣。)

難道我們要嘲笑林則徐身為外省人(福州人)怎麼有資格跑去廣州本土領導在地人查禁鴉片嗎?

如果心態是裂解中國,就會存心去講中國用它虛構的名義與方式去統治全中國。這樣扯下去,不但硬把台灣和中國的關係拉遠,亦可把全大陸各省各地都可以拆散,光一個廣東就可以獨立成幾國算了。廣東人講廣府話、潮汕話、客家話等多種方言,我們也可以講他們是不同的人或國度,不是嘛。而中國號稱56個民族,就算沒獨立成56國,也可以拆成七八個國。中國的語言則有200多種,要分繼續分下去。

在辯論上,新加坡是華人一樣可以是一個國家,新加坡沒和中國統一,為何台灣一定要?英美也是文化趨近,也都講英文,為何可以分成兩國?德國和奧地利都是講德文啊,也是兩國。

這種辯論可以當逆向思考,很不錯,不笨嘛,但仍可以再逆向回來:「不一定要統一,但也不一定要獨立,不是嗎?還是可以統一啊乖乖。」例子也不缺,比利時的北部講荷蘭語,南部講法語,那也各自獨立好了,或建議荷蘭把比利時北部收去,或問問法國要不要和比利時也來個統一,或法國的布列塔尼半島要不要獨立出來(這裡以前有獨立聲音)。又,瑞士也可以分成三國,讓講法德義語的三區或三種文化各自獨立。又,你怎知道奧地利沒有希望奧德乾脆統一的人?

如果心態有問題了,甚至華人也可以不認啊,好比台派近年喜歡談台灣人根本在血統和文化上都不是華人。其實更早之前也有少數人談過這個,但請注意,90年代和00年代台派和綠營大多都愛講的是,我們只是華人,就像新加坡也是華人但不屬中國。換言之一下華一下又不華了。如果更往前看,黨外和民進黨初期還不少人很正經的一邊罵國民黨一邊自稱中國人(不是反諷啥,而是真心自稱中國人,詳見陳真在「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的引證文章系列)。

還有些人明明當漢人很久了但突然又說自己是平埔族,明明不可考又不停獻寶,自己抓一點若有似無的痕跡就胡謅了算數。不是說人不該溯源,而是你溯的動機是啥?動機不純,自而容易亂溯一通。就算可以捕風捉影,問題是他祖先搞不好是平埔化的漢人啊,誰說不可能。

我跟大家報告,三四年前我還遇過一個和我通信的大陸文青,他是上海人,但他不自稱我是上海人,他告訴我他自稱吳越人。他這一端出吳越我就秒懂了,只因上海、江浙地區最早是春秋時期的吳國和越國。我覺得他不如再去搞清楚自己是吳國還是越國人算了,因為春秋時期吳越打過仗的啊,越王勾踐、吳王夫差都很有名啊。好好選邊站吧寶貝。他為何要這麼傻?錯,他自認很聰明,懂如何裂解中國,破解中國統治的迷思,他認為吳越(江浙滬地區)被中國漢人殖民,他追本溯源想當吳越人,故此只謙卑或驕傲的自稱「我是吳越人」。奇怪他為何不追到東非猿人露西那邊去呢?在考古人類學上我們全世界都是露西的子孫。回非洲去好了,為何要看不起非洲,看不起猿人?白左和毛左都不能歧視弱勢國家地區啊。

姑且不說他對錯,但這是不是做作?

 

24.是帝國主義在分裂、裂解中國

以上這些似是而非的問題怎麼看呢?

我個人認為,要怎麼盧洨都可,但我希望大家要抓住一個歷史的核心重點:中國這近兩百年的血淚與災難,是帝國主義侵略與挑撥造成的。踏馬的我們的祖先夠可憐了,中國夠衰洨了,沒被老外的槍砲打死就得當二鬼子或當奴隸,土地被瓜分拿走,這裡被殖民一塊,那邊被霸佔一塊,我們是在一波波非常痛苦的處境下把「中國」、「中華民族」、「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些招牌抬出來的,目的是不要再受欺負,以及我們自己也要凝聚起來和進步起來。這是用抬棺材的心情去抬出的招牌啊。

台灣、香港、西藏、新疆,到現在都被美國為首的五眼聯盟(美英加澳紐五國交換特工情報網,人稱五眼聯盟)嚴重干涉,美英不安好心眼,非要把中國拆散,延續他們殖民全世界的思路,不同的只是海盜頭子從英國換成美國。這其中西藏新疆的問題更複雜,涉及清朝的領土擴張以及不同民族與宗教(和中國人口最多的漢族不同,這些問題下集來談),當然港台也有它複雜的因素。今天大家該警惕的是,就算台灣真想獨立,也不要去勾搭美國,自甘被美國利用,只因美國就是蓄意在破壞全中國的和平,在新疆西藏香港台灣戳弄挑撥。美國在心裡其實是把兩岸當成中國國內問題,只是故意要來玩分化,說穿了是全世界能分化的地方都去插手裂解,其目的是操控全球金融、經濟利益,用奧步吸乾全世界來供給他美國的政府和資本家(何況也不是將利益分配給美國普羅和底層百姓們)。

 

25.台獨的困境與無限迴圈

台灣真要獨立,當然要跟中國好好談。我們原本是一家人,被拆散後該不該還是一家,不需要中國同意要誰同意啊!中國就算不要我們了也必須經過我們同意啊!新加坡就是被馬來西亞聯邦蓄意驅離才只好忍痛建國的啊,因為馬來人怕李光耀(華人)萬一透過競選當上馬國總統怎辦。

你不想跟對岸好好談各種可能性的方案,你認為談了沒用,所以你只想鼓動島內團結去對抗中共,進而去發明發揮一堆裂解兩岸、裂解全中國的史觀論述來培養「台灣民族」的忠貞度,問題是你的邏輯不是內洽的,不是周全的。對岸會看不出我們的綠色史觀不周全不合理嗎?因為事實擺在眼前,兩岸是被日本人分開的嘛,之後國共內戰還沒打完之際,美國幫台灣守住海峽了嘛(所以台共才只好投降啊,等不到中共了啊)。兩岸是兄弟鬩牆,延續至今,美國近二十多年來又再次加碼插手了,尤其近十年可說完全霸凌台灣更去舔美反中。

還有一票人很可笑,日本都不敢說你是日本人了(或說,日本人不是不敢而是根本不屑講台灣人是日本人),你卻自稱你是日本人或啥你身上流淌濃郁的日本文化,神經病,我看台灣近十年的崇日媚日比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期間還誇大一百倍。

福原愛最好認為江宏傑是日本人啦。不正常的日本人,才會認為台灣人是日本人。正常的日本人也不是不屑講,只是他去想這個幹嘛啊,明明不是去想了之後就變是?

台獨如果想走正道,讓自身更有說服力,就該遠離扯上美國與日本,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有基本骨氣國格的獨立。並且向中國保證,我獨立成一國,但我絕對親中不親美,退一步來說我就算不想親中也絕不親美。並且還得請中國保證不再讓台灣受美國、日本等任何國家的侵略、控制或利用。

台灣不好好跟中國相處,跑去拉攏美國還很樂,我不客氣的說,這是幹壞事啊,夜路走多會遇鬼的啊。來硬的,不可能獨立成功。來軟的,倒還可以保持最大可能的完整與自治。軟又不是屈服,中共對我們大體而言就很軟,你希望中共來硬的嗎?我們來硬的,頂多只能成功一時,過多少時間後又被人家硬回來。然後又過多少年我們又和美國一起來硬的討回來而再次宣告獨立。然後又過多少年又被中國收回去而宣告潰敗。無限迴圈。誰贏誰輸永遠沒定局,但整個島已然飽受內外各種蹂躪。就算沒打仗也在內耗……真的,連政客們接二連三的桃色新聞也夠噁心,蹂躪島內的視聽。那麼愛台灣、一心為台灣抵抗中國的某些人怎麼可能還那樣攫取私利且放肆放爛的逸樂和貪婪呢?喔人總需要調劑身心,未免也調太大了吧,三天兩頭(我都不好意思講天天了)在貪婪淫奢的人哪有時間愛台灣啊?別冤枉他們,因為他們本來就沒在愛台灣嘛。

我是不想講任何人不愛台灣,但某些人成天在講別人不愛台灣的目的根本就有問題,我不相信他們的支持者真看不出來。台灣人是被政客出賣的啊,中共想買還買不到呢,美國也是作夢也沒想到台灣要自己來賣,沒逼你買更多東西你倒自己提議要買萊豬?自虐上癮了我灣。

 

26.到底是誰想稱霸世界?

覺青成天洗腦自己和島內同胞,講美國要懲罰中國是因為中國太壞,中國想稱霸世界,我們站在民主自由正義的一方所以我們要對抗中共,要脫離中國,喔不不不,我們從未屬於,我們連華人也不是,我們必須有我們自己真正的國。我不知道這些人腦子裝啥,中國想稱霸中國?你有毛病嗎?你都這麼看不起他,還相信他有能力稱霸欸。中國哪有要稱霸,中國只是想從百年滄桑中站起來,頂多平起平坐,大家發財。

這幾年局勢搞成這樣,反而中大陸境內有一小撮人真的火大了而貌似鼓動中國一定要稱霸世界。神經病啊。中國政府十分注意他國內各種思想的人,不可能讓他們形成風潮,包括對於親美恨國的雙標派公知和幼稚文青,也不會坐視他們形成風潮(但這些人也很會騷動就是了,網路帶風向挺行的)。

中國可以當老二老三都可,但美國不能這樣吃人夠夠又挖牆腳,這是中國的痛。他自己國內我看還有一億人要扶貧,他稱霸個鵰。這個時代誰想稱霸,事情鬧大了誰經得起?不必核武,幾枚飛彈就可以毀滅一座城市。中國全民均富了還更不敢稱霸哩,不然辛苦的都沒了。一直想稱霸的不就是作賊喊捉賊的美國政府嘛。大家有沒有世界史常識呢?不光中國,全世界多少地方遭受白人的入侵、剝削和荼毒?差不多五百個年頭。遠的就講一件,多少非洲人被上了鐵鍊一船一船運到美國當黑奴,運往美洲的黑奴有七千萬人死在海洋上,也有人說有一億,也有人說一千萬(但海陸全死加一起可能就七千萬或一億)。近的就講前蘇聯和南斯拉夫都被美國裂解了,你有看到美國人因此拯救了他們什麼或因此解救美國自己國內人民什麼嗎?

 

27.去走走,別亂說

台灣有點智慧的人要好好平靜沉思,兩岸的困局要怎麼解,兩岸的出路是什麼?不要只會發瘋,疫情過了後好好去大陸走走,不要帶偏見,把優越感搞成無知,這只證明優越感重的人本來就無知。 

我可以跟你說,大陸就算真的再爛再糟或再窮再落後,我們也還是一家人,是歷史上暫時國家分裂的狀態。何況大陸根本就不是藍綠醜化的那樣。我講這些不是為我一個人想,因為就算兩岸統一了,我也分不到好處,因為我在文藝圈人緣本來就差,這跟藍綠紅白都無關,本來就讓人看不順眼。我這種人中共政府和大陸文藝圈看不上我,我也看不上他們。我不反共,但中共政府當然只會找有資源條件的台灣人合作,不會是我。對大陸創作者和文青們我常笑他們笨,常罵他們矯情,這就像我笑罵台灣文藝圈和文青矯情又無品無才的心境是一樣的,——什麼心境?就事論事,有一說一,不會故意講三真七假或雙標或腦殘的言論。這可以說是我的用心良苦或自爽自high,怎說都可,但總之我不受歡迎是事實。這很現實,沒辦法,問題是我鳥這些幹嘛,我鳥他們我就不能自由自由寫我這篇的大實話了啊。

 

28.預告

下一篇我將寫的是中國歷史上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關係,這亦牽涉到中國史觀、清朝史觀、台灣史的史觀,亦和當前時局問題密不可分。敬請期待。希望我能深入淺出把我這幾年來(或說三十年來)學習吸收到的各門各路資訊(包括質疑中國的說法也加以參考以融會貫通和釐清事實),以讓您(是的我很尊重在讀我東西的人)一下子就抓到重點,用鮮趣簡潔的方式讓你有個烙印式的認知與覺察。這是簡潔,絕非簡化,我是用聊天的口吻但字字句句講究,歷史的事情不容犯渾露出縫隙,但也不能害怕和迴避縫隙,該談的要談清楚,該面對的要面對。

如本篇有歷史知識概念不夠精準或差池處,等我身邊的幾位歷史專家好友過目後,由他們來揪錯,之後我再來作補充修訂。

(待續謝謝)

 

2021.3.19發表

2021.3.24新增蔬菜、浮萍意見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從王家衛《繁花》座談會一個觀眾的提問談起

兩兩六關渡師的科普軍史——老師長的故事、這支部隊的闖蕩史

從周星馳《喜劇之王》談文青發業障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