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頤和園》(2006)

本文2020/7/13發表於豆瓣。在此轉貼台灣部落客。原標題叫:喜欢电影的朋友,有缘看看吧。

 只因本片涉及89民運,在大陸是禁片,故此我在豆瓣隱去片名。有些網友將本片稱作「夏宮」,當代號。只因本片英文片名是「Summer Palace」。

以下保持簡體原文,因懶得轉檔。

 

喜欢电影的朋友,有缘看看吧。

 

大陆友人叫我把日前一篇广播转成简体,说你有必要这样做,让喜欢电影的人参考。在此我先贴上这篇(小作修改部分),完了,后面追加一大段,再作个补充,细谈。

原文

晚上看了本站不允讨论的那部片。推拿导演在2006年的片。前半段可以看,或说值得看看。后半段很糟,太装了。前半段模仿法国片,让人想到祖与占、巴黎野玫瑰。后半段是模仿温德斯。

前一小时可以,是因为有生活的气味和怀旧感,即便很装、刻意,仍可看下去。后一小时烂到不行,因为没东西讲要硬讲,不知怎办只好不断营造忧郁。

女主87年进大学,我86年进大学。虽我在彼岸湾湾,我当时就很关注大陆情状,所以我有个观察,本片的人物调性、髫型、服装、环境种种,不像85-90年的中国,比较像95年前后的中国。老实说,很不像,不信你问你爸妈或更老的人。他们如果觉得像,我一提醒他们一些点,他们马上会说对对对!是有点不像。

至于茫茫抑郁和爆街性格的女子,本片描绘则显夸大,当年大陆女孩没有她那种的。湾湾也很少,几乎没有。湾湾是从90年代才开始有这种女子,主要是文青界模仿巴黎野玫瑰的女主。极少部分女孩在80年代就看过巴黎野玫瑰,但总要消化一下,让时间去蜕变(或模仿、内化), 80年代湾湾女生如果有这型的,那或许在剧场界是有的。如果硬要说但郝蕾太特别,她就是那样,而且她在片中的嗜好也很文青啊!但对我而言也还是做作了,没有说服力。这是时代与人搭不来的问题,即便偶有这种「怪咖」也不会讲文青式的语言。你非要端出「她」, 必须在片中弄得很有说服力、很合理很自然。故此,本片似乎只是想营造给老外看某种「风貌」的女子在中国也有。

在性的方面,当年也不是那样,郝蕾这种女孩几乎没有,两岸当年开放前卫的文青界也一样。当然硬要说当年大陆有些圈子是那样,那只好随导演拍了。我想讲的是,那是一个非常保守压抑的年代。不是说大陆青年不会婚前性行为,而是说真的相当少,有过婚前做的女生们也不会像片中那样的方式。同时期的湾湾,喜欢做的大学男女生或和同校同学同居的,若说有一些,或说有不少,都成立,但基本上也不会像本片郝蕾和李缇(两人是好友)同时跟一男发生性关系。不是说不可能有,但不会像本片那种风格。当年的陈冠希也没这么神啦。

女主郝蕾在片中写的、读的「日记」也不是80年代、90年代初期的文笔。但无论如何,有些句子不错,但大多很瞎,硬凑,只是没病装病的文笔。还有,女人不可能用片中那种方式叫人去读她的日记。女生会在某种「顺便」的状况下让你过目, 女人很懂美感。或是装害羞(也是真的害羞和不愿意), 跟男生说你不要看某些页或某几段,或叫你看了也不要讲想法,怕听,但也想听,如果她真在意你的话。有时则希望你读了但别告诉我,没必要。如果硬说,可是郝蕾不一样啊,她情绪疯癫了啊!我看你才疯癫了呗(喂) 。

导演把2006的自己或千禧年后中国人的观念风格移至80年代,这是相当不伦不类的。

本片男主很老了还演学生,还演万人迷,说服力太差。一般只有日本AV才会找一把年纪的人演学生 。

片中跳舞的方式,第一场跳舞戏就很粗糙。当年我们湾湾大学生很傻,除非高中就敢去地下舞厅跳舞的少数学生,大家都不会跳舞,必须进大学后才开始在宿舍或家里偷学偷练,或是在舞池中有学长姐教我们,傻得要命。总之当年跳的舞步那些是必须学的,不然你在舞池中很糗,手脚根本放不开的新鲜人在舞池一大堆。因为我们不是洋人或拉丁民族,听到音乐就有自信自在的去乱扭。学跳舞是当年长大的仪式。台湾的我们都如此了,况乎大陆同代学生,当时我们比大陆学生新潮,不像现在两岸差不多;或是现今可能湾湾有些点有独特性,有些点则是大陆更奔放到台湾望麈莫及,这亦是独特性,好比抖音,好比各种互联网的花样。女主郝蕾和同学刚进大学就懂在舞池跳舞,这个安排太粗糙了。

第二场跳舞戏,是学80年代侯导的「尼罗河女儿」的排队搭扃跳舞方式,DJ放的音乐也类似,这部分我相当怀疑,我想大陆当年没有那样的跳舞方式。

本片的几次打架、某人自杀,几乎都可以猜到。不是说能猜到所以电影就失败,它的差是很刻意,很故意。怕观众不亢奋,怕观众不伤悲。

在德国做爱的一场戏,配的钢琴曲超肉麻。简直滑稽琼瑶了。

在武汉做爱的一场戏,那个傻憨男生面对郝雷在公厕的主动,如果惊惶失措,执意不要,才比较真实。也可以拍郝蕾抓他的手摸自己乳房,他惊羞或没自尊心而哭了。于是郝蕾爱上他(儘管不是真正的爱)。很多怂人根本不敢碰女生。

郝蕾在本片很入戏,想必拍摄过程很进入角色,各种细微情绪翻搅,她的表现让吾人尊敬,但弄得太假了点,很刻意,这问题主要是出在导演。好莱坞在80年代有过一部「收播新闻」, 演女记者的演员,时常没来由大哭,却让吾人会心或笑开。这导演片子看多了啥都想學。

本片开局不久,郝蕾家乡的男友在球场打架,描写上就很粗糙,缺少挑衅的过程。只能说明白导演想表达什么。男孩面对分离,心情容易激动找发洩。 这段打架我没猜到,因为来得太突然,粗糙了,本來是不錯的安排反而變成刻意。

开局这场之后片子打上导演名字,正式进入本片,此时给了郝雷特写,我觉很纳闷,镜头停留很久但她没眨眼睛半下。为何要这样刻意呢?接着看了北京的校园宿舍生活后,才晓得,那个呆滞眼神是描写女主的特殊性格。总之没必要眼睛不眨!太假啦。又,既然她天生有问题,那麽她后来歷经了时代的什么,和她的个性之间也就没啥必要关联了可不是?

同理,她来自东北边疆的朝鲜族家庭,和她的个性有具体关联吗?至少在片中是没有的。她来自哪里在片中根本不重要,顶侈营造某种想像。如果说,金星老师的生勐个性和她拥有朝鲜族血统有关,这我还比较能饶富兴味的想像。又如崔健有朝鲜族血统,这和他的音乐表现与发展也是不重要的。除非来个访谈,针对这点来问崔健,看他怎么说,可能有点意思。

这是一个智慧不够、看事情不透彻的导演。

本片中间有一小段过场,可说是三十年来重大歷史事件的「MV」,这段挺多余,做这种歷史科普干嘛?给老外上课?给中国小青年补课?不是说不能做,而是做得没味道,并没有时光流转、我们走过这些年代的fu。它给人一种拿东西来垫,来充数的感觉,因为不知道后半段该怎么拍。

男主流落德国,和一个波兰女子讲话,内容像大学生在拍片。男的问,华沙如何?女的说,还行(片中这段说英文: its ok.)。 反过来该女方问,北京如何?他说itsok.。导演想做出某种尽在不言中、不知从何说起、难以定义的灰茫冷感。太逼格了。真的像小孩拍片想装老成。厉害的导演拍这段,会做得有点幽默。

或许,一个缺乏幽默感、脑子很死的导演,才会把每一段做爱都拍出男子喘气,然后射精作结。为何每一次都要射?我不懂,直男直到蠢了这是。讲真,做爱、抽插也不一定会喘的啦。他想做某种心灵困境的爆发效果,只是这样,人会每次做爱都一副疯狂样才怪。就算是,也会淫邪鬼扯、鬼样子,这才叫真实。不要爱拍做爱,又一直用身心灵、灵魂震盪的方式来拍,这是逼格。

片中有段男女裸身躺一起闲聊,这样拍比较对,虽然聊啥我忘了。对了第28-29分钟,女主角在做爱中因为听到走廊的声音而笑场,这个处理也很好,有真实感且有情趣,停在这里即可,但接着导演又要拍摄她以身心灵全情做爱做下去了,这挺多此一举。整个片的做爱都是苦闷、压抑、爆衡的可怜基调。别假了,不要老卖可怜。不如拍事后怎么洗澡还有趣点(可能环境克难不洗了或还是得想办法清洁一下,至少拿个老式卫生纸或课本擦拭也是有意思)。

本片的内核有一种滑头装文青的感觉。比王家卫的文青风格还叫人扶额......怎么说呢,王家卫至少有一种「我本来就骚」(天然骚) 的感觉,但本片是在模仿很多西方手法来刷文青风。导演很想炫,又要装内敛,装深沉。

如果要给本片太高的评价,我觉中国文艺会倒退,只会更欠缺自信,太在意老外的眼光。本片老外约莫看了很开心,原来中国也有这种风格的女生,也有性生活,也有巴拉巴拉。很怪就对了。媚俗,猎奇,取巧。看完前半段我给两颗或三颗星,也可以给3.5星。进入后半段,那真是都全扣光了,我给全片一颗星,心安理得。

大家要想想,为什么要拍电影?想拍什么?不是说大家的想法不能和老外一样,而是不要牛头不对马嘴,弄得不伦不类。时代要搞对,80年代大陆男女在公园幽暗处约会摸摸就很了不起了,或是去一种黑暗的小餐厅雅座(可能90年代才有?我在大陆看过)。 在宿舍乱来或做性冒险当然也有,但氛围不是西洋心理式的随兴或突然产生一股爆发力激情,基本上大家就算酒后乱来,内心还是很神圣,至少双方都要装神圣,这其中很多笑料,糗事,惊奇(譬如有的女生好大胆),也包括那个时代的浪漫,牵手都是很重要的一关呢。试问导演懂吗?他必然懂,但他忘了,他只想到我要拍什么、怎么拍来给国际影展看。

还有,以前的女生一起脱光比较身体,或谈自慰或说教自慰,也不是没有,这是人之常情,或可爱,但如果像片中抱住对方抚摸对方来示范的状况,要这样拍要给出说服力,不然像闹剧突兀,不然大可不必。导演是想带老外或当代两岸文青逛博物馆吗?我本想说逛动物园。

对了若留言者,烦请不要害我被砍文。喷我可以,但不要害我。

后记

值得补充的是,前面我用「巴黎也玫瑰」的女主来说明,表示80年代两岸都还没出现这种「神经病」(这句不是不礼貌,这里只是用俗语来表达比较好懂)之风格女性。这其中涉及社会型态背景的变化。是这样,湾湾社会经过607080年代的商业消费文明、经济膨胀、现代化的(新)都市景观和(新)秩序所带来的一种冰冷残虐的压迫感,于是90年代才「催生」出许多人罹患忧郁症、燥郁症。80年代初期罗大佑唱的「未来的主人翁」,歌词和旋律可以相当程度看出台湾社会生病了。都会、城市,变成一种疏离感的性质。天际线的消失,被新盖的大楼遮蔽,说不会影响人心是假的。

表面上很灿烂,很多新的流行窜出,86年我进大学时,我们是美术系,班上三个男生给自己打了耳洞、戴耳环,这在当年算是相当前卫骚包的举动,学长姐都没人这样做。这三个同学是我好朋友。我姐当时大四,她也起哄叫我去打耳洞。我不想去,不是不敢,也不是怕家长管,而是我觉我好丑,我不适合这款。以上我讲的三位同学,在班上、全系并不是话题人物,有位同学可能作怪半天仍没法引人侧目,因而心生挫折,自卑。其实他很有才,只是大家不懂欣赏他。

自古以来,「神经病」或「精神病」一直存在。但社会的剧烈变化(我说湾湾有那30年的变化,但日日活在当下环境的人可能没具体意识到,或许某一天忽然发现怎么世界变成这样),带来了新风格的病患。好比从挤公车不排队到90年代大家开始排队,排成2020的今天任何地点都在划线、都要排队的多此一举状况,请问过去与今日是不是都挺病态?人变成被某种机械化控制、规训了。其实有时不排也可,但大家竟然自动去排了,或怕不排被人打量或规劝。表面上自由,其实非常不自由。然后家长对待小孩的方式,其实也没具体的改变。很多家长管教小孩之严一如往昔,只能说也有些能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比老年代多但整体社会上,小孩仍有压迫感,面对学校也是)。以上我是说湾湾状况。

假如你没看过「巴黎野玫瑰」,而我也不要放大「巴黎野玫瑰」的功效去看,诚如上述,从时代背景、社会型态来看亦可得到观照。换言之,时代与人心相系,以前就有精神病患,没错;以前有的人则没精神疾病,但他有俗称的「心病」(于是俗话讲心病要有心药医),可是到了90年代,忧郁症开始成为「时髦」(很潮)的用语。为何如此?即是我上述讲的时空发展脉络所致。很多人开始有忧郁症了!大陆叫抑郁症,且须就医服药。或说有些人其实没有忧郁症但也需要这种冠名,而得到某种逃逸。进入00后更明显,此时网络主宰世界,人与人之间既热络又疏离。此时,忧郁症的文青患者在讲话或写东西时,会带有所谓文青腔调了。也就是形成「文青+抑郁(甚至精神病、神经病)」的状况。其实90年代就有(有的作家、艺术家是这样),但普及力还不够,还没形成更明显的流行现象。

大陆的现代化发展比较晚,改开多年后才有当今风貌。温先生去广州车站探视春运期间返乡的民工,用扩音器(喇叭筒)问候大家,此时不过是2008的事。回家好难,车站满满是人。而且有挑扁担上车的画面,今日之大陆很难看见了。当年长江洪汛,士兵们救灾,一个兵泡在水中太久,导致下肢腐烂而截肢,温先生去看他时泪水夺眶而出。姑且不说他是不是影帝,中国是这样走过来的。而本文谈到的2006的这部电影,它所谈到的老年代,你觉得会诞生郝蕾这种「文青+抑郁(甚至精神病、神经病)」吗?所以我说这是相当牵强的设定。

郝蕾的演法完全是法国电影中的法国味女孩。两岸在80年代都没有这种气味的女生,现在倒还不少。除了「巴黎野玫瑰(1986)」,大家也可以参考「男孩遇见女孩(1984)」、「虚拟歌手(1997)」、「夜夜夜狂(1992)」等法国片。「当」片女主不走泼辣路线,但她整个呆滞恍惚,走不出情伤,灵魂被掏空。简单说,这些片子呈现的女孩,在创作上是很自然拈出的,如实反映出某种土壤开出某种花草。角色的「怪」有她合理性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心理原因,所以也并不怪。卢贝松「地下铁(1985)」的阿珍妮,也怪怪的。并不是疯、呆才叫怪。「碧海蓝天(1988)」女主是设定美国人,她看起来很平凡,其实也怪,她做出重大决定从美国跑去欧陆寻找男主。怪女孩在更早的法国电影就很多了,自我到不行,不是80年后才有。只是巴黎野玫瑰的女主更猛,更失控,更如何。 有时在整个气息上的怪或脱序、边缘,更是片子的重点,「新桥恋人」女主好像也挺正常,但整个片子的气息是失落和野性。60年代巴索里尼「定理」中的女主也很怪,这不是法国片,请问谁走路会像女主那样茫然乱跳?但无妨,在片子中自成一格。重点是西方走现代走得早,现代式的「怪」也很早发生。

郝蕾在片中前段,走「巴黎野玫瑰」女主风格,后段改走「男孩遇见女孩」女主风格,整个人恍惚了,外加男女主都混入温德斯电影中的一种调子。这片子太不自然了,尤其后段是硬撑的。

一如前述:「导演把2006的自己或千禧年后中国人的观念风格移至80年代,这是相当不伦不类的。

甚至06年来这样拍都有点矫情、硬做了。在06年前后,大陆的文青们,有的会像郝蕾这样没错,但也不如20102020今日这样具体。这几年的大陆社會的發展已经赶上了,两岸文青们可说一模一样了,「文青+抑郁」的「成果」都一样「斐然」了。很多身心敏感可怜的孩子,大人的老一套对他们是无效的。80年代大陆的土,不是一个土字能形容的。我说土不是嘲弄之意,只是想把话更表达清楚,当时大陆的新潮圈圈也还是土到不行,要出现片中郝蕾那样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去看大陆8090年代崛起的摇滚音乐人的访谈,或听他们的音乐,看些报导,当然你会了解大陆早就什么疯狂的事情、神经病可爱的文青早就有了。外加一些开始研究或从事装置艺术的人,更是怪到五花八门(其实90年代或00年代才有的),性方面也率性沛然(这部分当然80年代就可能是,甚至有人说过农村很开放,但大框架还是保守压抑的,性很难不和压抑当孪生子),故此出现郝蕾这种风格的人是合理的。要这样反驳是成立的。但你如果把我整篇去想一想,如果你能看懂我说的,我觉你会同意我讲的,郝蕾的塑造与设定,是做作的,不真实的,给人故意引起话题和模仿欧陆电影的感觉。这些人当年只是懵懂的青年,他们就算向往新潮新知,郝蕾要变成神经病的样子也得通过几年的时间,何况时代与社会还没有提供她这样背景养分去长成她在片中的样子。大家写的、讲的话,也不可能是当代这种文青味。注意,女性化的笔触与口吻不一定等于文青味,郝蕾在走现代文青味(她有些句子不文青,有些则太文青,但导演做的气息过于文青)。当年海子、顾城都是很前卫的人了,写的东西也是前卫或相对很新的东西,他们已经够顶端了不是吗?一个那么年轻、来自东北边境(图们)的小女孩一到北京就那么「怪」了,合理吗?至少要闯荡历练几年才能达到当年怪人那样的状态。

我可以替她解释,她的剽悍是因为怕生、内心孤寂才故作冷漠与气势来保护自己,但片中也没带到这一层,这是我故意替本片讲好话了。

如果你无法细察以前的年代,你可能很接受本片。如果你懂、能细察(这种细察并不是看了本片后才开始调查研究历史,而是你本来就具备这方面的观察能力),你就会发现本片很故意要那样去弄。

朋友对我说,你在评论「芳华」很烂的文章中,也顺带讲到台湾电影的瞎搞,以买饮料一段当例子,其实很少人懂你说什么。以下我调出这段:

两个女孩走路逛街,一个说想喝饮料,然后去饮料铺子买,另一个在一旁等。买完了回来跟同伴说:「好了,走吧!」这也有点怪吧?根本不用讲话,直接一起走人就可。

不是说完全不可能讲这两句,但我想问,同伴看不出买妥了吗?看不出可以启程了吗?除非是下车去买,回副驾驶座的瞬间说:「走。」比较合理些。意思是可以开车了。或我买妥后,回来跨上机车后座,出声表示我已坐妥,让骑士放心启动。

就算某些台词或动作的机率并非是0,电影仍最好省略它。出现这种干扰就容易不真实,即便绝无违反现实经验,整个片子会走味,作品的内在会给破坏掉。这挺玄。

针对朋友的意见,我的回复是,这我没办法,我已经谈得很具体了,我能做的就是反复谈,这样早晚能懂的人就忽然能懂。我在豆瓣三年多了谈论一些两岸电影的毛病(当然国外电影的毛病也指出,这跟哪国哪岸都无关,只是谈我一眼看出哪里是拍得有问题或可笑),直到前几天,我在谈「少年的你」时,我发的短评,我觉终于比较多人懂我说的了。我起头就谈到:「和湾湾电影一样爱让男女骑机车,但还好没似湾湾老让男女边骑边大叫(湾湾男女还爱对天空、海洋大叫,假得要死)。

我不厌其烦,碧血丹心(啥啦),我该讲的要讲,为了两岸的电影能好。大家不必急,给自己时间成长后,好比你回头去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我相信你如果有慧根,你会喷笑自己当时竟然傻傻的说这片好。

本文谈到郝蕾演的这部,导演并没有我讲的上述台湾电影毛病,在才华上他一点也不青涩,艺术才华上很成熟。他有毛病的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如我本篇谈到的。事实上他的毛病,小青年也可能看得到,只是不讲。比如說,你看周遭大人、老文青的样子自可体会他们是「老」辈,怎么本片出现的老人是「新」时代气味? 他们就算年轻时是文青也和当代文青有差异在的。又,你们认为尻尻的调调不像中年人,貌似跟青年容易打成一片,讲是这样讲,但难道我真的认为我是青年吗?你们真会当我是同龄人吗? 我搞点文艺所以我看起来青春?那俞四爷没搞文艺也看起来很青春啊,我家隔壁的大学生不相信他年近四十。我们的青春是伪青春,和两岸青年都不大一样,想然而耳。顶多说我和他都没想过青春这回事儿,所以歪打正着貌似青春了。

大家懂我意思吗?本片导演不是在拍8090年代的郝蕾,而是在拍你们(90 后或00后的世代)。这是你们上当的主因。

朋友说你发这篇很危险啊,你知道导演是大陆文青心中的神吗?我说我没法管这么多,我觉我为大家好,我就讲我要讲的,大家不想听,自会取关或拉黑我,或是把我当反面教材来监控也成。大家千万不要误认拍娱乐电影的导演与片商才是媚俗的。媚俗的花样太多了,拍艺术片更媚的,兴许更多?拍娱乐片但不媚的,实实在在去拍的,也有。大家眼睛要雪亮,真懂艺术和中国发展状况的老外看到媚的、假的东西也心里有数的。老北京话说:「心里明镜儿似的。」大家心中要有这面镜子。台湾俗话说(闽南语):「你要慢慢看,看久你会看到一条线。

你创作和欣赏,图的是什么?你要心诚意敬,更要懂用平常心去看,只因每个创作者都说自己心诚意敬。其实你只要用平常心去看就可看出其中的真真假假。

 2020/7/13發表於豆瓣

 

附:本人和網友交流

红烧鸡翅啦啦啦:

我爸83年进大学,在上海,以他的视角看,这类男女青年在80年代的大城市还是存在的(为数不多但也不很少)。北京当时可能比上海更潮,因为当年开放程度不高,全中国最早接触西方思想和文艺活动,最会玩的一群人不是北京的大院子弟红**就是有香港亲戚的广东人。80年代的人经过特殊十年的压抑,欲望井喷式释放,社会很多乱象,大城市也有相当前卫开放的一部分人(某年特殊政治事件之后zf才收紧了舆论)。没看过电影,不评价时代好坏,仅阐述老爹眼中的四十年前

尻尻:

要说怪,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但是,味儿整个乱弄,她那个完全是法国味的女孩了,想模仿那种调调,没资讯管道,也还没那个时间去历练模仿学习感染,也还没那种现代商业文明去切割灵魂。人都有痛苦,压抑,疑惑,每个年代都有,但味儿对不对,一看就知道的。 

 2020/7/13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從王家衛《繁花》座談會一個觀眾的提問談起

兩兩六關渡師的科普軍史——老師長的故事、這支部隊的闖蕩史

從周星馳《喜劇之王》談文青發業障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