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北方人」——从南北、京沪谈起

《繁花》编剧秦雯被曝光的录音中,顺口来了这句「他们都北方人」,我感到特别刺耳。她起初是奚落两位演员自认肚子有墨水,总结是他们都北方人。换言之她认为自己是南方人、上海人所以不一样。

这种「南北较劲」、「南北差异」的话题在大众、读书人(他们真的算读书人吗?至少学历比我高)口中都常听到,许多是张口就来、胡言乱语,刺耳归刺耳,这听多了,这是常态。

常态就一定妥适吗?

古早时期(果粉爱扯民国,我来讲一些果粉不知道的),京戏有两大重镇,一是北京,另一就是上海。上海的叫海派京戏。北京有些戏迷笑他们叫「外江派」。诸位如果以为上海人讲上海话、吴语,爱看的是越剧、沪剧、昆剧,错!京剧也是上海人的话题,他们讲上海话但耳朵听的是京剧。或者说,以上剧种在上海都各有人口量。但无论如何海派京剧是个话题。从古至今海派京剧的演员,讲起北京话字正腔圆,但可能也会讲上海话或宁波话、苏州话等吴语。

京戏的南北较劲或南北话题,譬如老生「南麒北马」,指的是上海一带的麒麟童(周信芳)和北京的马连良是齐名的。在我来听,都是大师,很难比出谁比谁好。一般来说,从古至今海派京剧比较强调他们更有创意、更敢玩些舞台效果,这跟当今上海人自认有创意、脑子活蛮类似。可戏迷不会讲海派京剧不正宗,那些演员同样是经过京剧严格的训练程式养成的。上海红起来的角儿,来到北京表演,就算阴阳怪气讲他们是外江派的人也得抢着进北京的剧院看。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北京没火,或还在锻炼时期或遭冷落的艺人,后来辗转在上海火了,他名满天下后回北京演出,那叫一个轰动。我说的是金少山。他在北京成长,在济南闯出名号,在上海大大的发光,后来自己「挑班」成立剧团「松竹社」,1937年年初他重返北京,那叫一个风光,从他金三爷的府上到剧院是万人空巷,场场爆满。所以说了,北京和上海的地位都好重要,这点我希望读我这篇的人知道。就像一对父母有俩孩子,这俩娃同等重要,少了谁都不叫中国。

梅兰芳和金少山(右)在上海演出的《霸王别姬》爆火。请留意,他俩都是北京人。梅兰芳祖籍江苏泰州但从小生长在北京。


金少山的案例,这让我联想到郭富城是在台湾拍广告红的,然后红回香港。又如任贤齐,他原本在台湾游戏节目当配角主持人,但凭一首「心太软」红遍大陆,从而去了大陆才又红回台湾,之后香港也找他拍片。他至今仍有种菜样,红得莫名其妙。我和老鱼头常笑他竟然还演过令胡冲和楚留香,这能看吗?多年前他红火时期本岛给他作个一个专辑节目,穿插他在大陆让同胞陷入疯狂的镜头。任贤齐谈到自己上面包车后,有个粉丝攀着车尾不放,车子继续开。他的神情给我轻蔑嘲笑之感,我看了蛮不爽的。好吧这是小事,他没恶意吧我想。如果说他神情轻慢,这不也是台人不自觉流露对大陆有点嘲弄的通病?至少从近年的视频来看,任贤齐是个蛮好的人,或者一直以来也都是好人吧。……金少山的实力当然不是任贤齐能比的,和郭富城的实力地位倒可以隔代相提并论一下。


事实上,北京人(北方人)比起上海人,很少笑上海人。上海人爱较劲,爱笑北方人较常出现。不过我前面也讲了外江派的例子。都有,互相吐槽,这没啥,不要上升成某种对立或歧视就好。但有些阴阳怪气的擦边,效果跟歧视、看不起人差不多,所以这要注意。这涉及口德、心态、智能,爱谈南北不同的人在我眼里大多很低级,自认有智慧但其实脑子零分。

有个网红「两米」,他的视频主要是拦下路人,说我去你家吃饭好不好,然后在饭桌上访谈这个小人物的成长奋斗历程或其三观,内容有趣且温馨。他去年或前年有次讲,在上海的成功率颇低(或较低)。这下炸了。上海人不悦了,这等于讲我们不热情亲切。于是后来两米(对了他是北方人长期住北京)又回上海拍了一些上海一般家庭热情接待他。
 
那么到底比起全中国各地的人,上海人是否相对较不亲切热情呢?我的感觉是没错,哈哈哈哈哈,但我同时也要讲,这是刻板印象。就像上海、江浙沪的殖人好像比较多,但江浙沪三观正的人其实也很多。而且江苏和浙江的人曾对我说,我们浙江人(或江苏人)很爱国的,不像上海。哈哈哈哈哈。我跟大家报告,殖人哪哪都有,他们在全国有一个比例数量,但很难用哪里的殖人较多来谈,这没意义!大城市的人口本就多,各种想法冒出,作怪,只是这样。
 
当然上海人基于历史地理经济条件,有些人讲话非常讨人厌。譬如馆长第一次去上海时,有个当地人带领他逛上海,讲了一句:「我们上海不是中国的上海,而是国际的上海。」我在知乎看到截图,底下的网友们骂翻了。正常人都觉得这话好恶烂,但讲的人自认风骚。如果替发言者圆一下,他的意思是「不光是中国的上海」,呃,好像还是一样讨人嫌?哈哈哈哈。这种不正常的废物很多。我现在当笑话讲,当时我看到截图是错愕和不满的。
 
 
共产党打下的基础
 
我的看法是,如果没有CPC,今日之中国上海殖人或各大小城市的殖人,更坏!新中国以左的精神立国,所推动的主要项目之一就是解殖。近十几年来尤其在做。建国前期也在做,而且有各种落实。我举一个例,1959年建国十周年,上海推出一首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首曲子非常牛。创作者是两个青年大学生,陈钢,何占豪。在接下这首曲子的任务前,陈钢这块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他所属的一个上海音乐团(全名我忘了)要时常下乡。跑上海郊区或浙江。他是浙江诸暨人,方言是吴语,等于也会讲上海话,总之这里的人在上海厮混生活蛮正常。根据近年他的多场讲演,他说该怎么表演小提琴等西方乐器、乐曲给群众听,他们都要讨论争辩很久。群众想听什么?要知道。想带给群众啥新东西?也想尝试。
 
有一场,底下观众听一半全跑光了,他们照常演出,一个听众也要尊重。表演结束,确实只剩一个大妈在听。陈钢他们问她对表演有啥想法?大妈说,我只是在等你们演完,因为现场的板凳都是我从家里搬来的,我要搬回家。
 
我要说的是,新中国让陈钢那一代的青年如此落实接触各地老乡,平等不是口号,服务人民不是口号。没有新中国如此打下基础,如此改造读书人、大学生的骄矜,今天的中国早就崩了,裂了。只有新中国才能让全国人民打成一片,彼此团结,国民党绝对不可能,他们的势力到哪都跟当地派系有矛盾,在台湾还造成省籍问题。在CPC主政下无论你是哪里人你都要向人民学习。上海、北京、成都、西安、广州的底层一样都接地气,一样讲话「话糙理不糙」,都能三言两语阐明素朴的真理。关键在阶级。某段时期的上山下乡,青年能去锻炼、种地、放羊、挖煤,这是福气!不然没机会接触劳动人民,没这个经验就无法长智慧,也容易自私自利。当然有些读书人及其后代不这样想。现今仍有支教的政策,毕竟还行。
 
陈钢起初拒绝领导赋予他的《梁祝》作曲任务。这个领导不能用强迫的,干部也要十分尊重学生或人民群众。苦口婆心半天,陈钢始终托词拒绝,他觉自己只懂越剧,小提琴也拉得很烂。一次他们团里一起到温州做群众演出工作,当晚领导说,你今晚跟我一起睡(并非搞基),于是他俩睡在同一间。早上起床,领导不见了,陈钢发现桌上摆着温州土产,这是领导给他准备的早餐。陈钢此时感动了,终于愿意接下任务。
 
我的想象(因我无法求证或接触陈钢),陈钢这代上海人就算闲聊时口头上讲到啥南北大不同,大多也不至于有种鄙视的德行吧。只因陈钢等人受的「人民性」、「群众性」、「人民养分」熏陶是很够的,简单说比较端正质朴厚道。
 
我要讲的是,人,都一样,不要分南北,不要分哪哪。新中国让大家都一样,让青年学生下来接触群众,这就是新中国的伟大。今天大陆仍然保持这种底蕴,即使时代社会变迁了,这种底蕴受了某些侵蚀。举例来说,大陆人相当自然,台湾人不自然。因为「人民性」在大陆代代传承。台湾人的礼貌客气是特意的、刻意的,即使也养成了习惯,但就是有种不自然,时常很多余,请谢谢不好意思不客气不会(不会打扰之意)要一直反复讲。大陆人对待他人的善意,比较像是他自己也忘记这叫善意,这不值一提。台湾人如果帮助一个陌生人可能原地要等你说谢谢,完了他才满意离开,不然回家后发文讲今天遇到一个人没礼貌,跟爸妈孩子也要讲这事很久。还有就是,台湾人的礼貌是一种自我防卫,因民间各种冲突很多,抢停车位,纠正你违停,楼上楼下漏水纠纷,各种事都酿成冲突,把警察叫来,或偷偷举报。所以久而久之用先释出礼貌来表示自己站稳了立场。如果我礼貌,你却凶我,那错的是你。这是台人的逻辑。不可否任这种状况在大陆也有,但基本上台人更瞎、更烦人、更耍小心机在这种事上。

 
语言的问题
 
王家卫受仰望的其一原因是,许多笨头笨脑的上海人(容我先主观地讲笨头笨脑)把他视作:

他不是在新中国地区成长的人,他是在香港长大的,或者说他等于海外人士或华侨,所以他身上有老上海人讲的上海话和正宗上海文化,不像我们是被CPC统治下成长的上海人,所以他比我们高级、懂文化,海外侨胞才保留了正宗上海文化。
 
同理,也有一些北京的果粉驴蛋非要说台湾曾保留正宗老北京语言文化风俗、正宗中华文化。
 
事实上这多半是一种对境外的想象罢了,动机来自他们或多或少否定新中国。有的人三观正,很爱国,但也傻傻信了。
 
我的驳斥有两点。
 
一,以前的上海及其周边就挺大,你真的懂八十年前、一百年前大上海各地人讲话的口音和用语吗?
 
上海激昂蓬勃的历史是这近两百年来的事,上海周遭或邻省的人涌入上海,才以宁波话为基础加上各路吴语和普通话(官话)而形成了上海话。上海话是吴语区里相对年轻或最年轻的语言,真正上海本地「土著」讲的跟各路人形成的上海话是不大一样的,甚至不讲「侬」。这是我听来的,不一定对哦,声明一下。
 
何况王家卫跟父母算是蛮晚去香港的,不是49年前后就去的,我记得60年代去的。王的哥哥姐姐没有一起出来,一直住上海,父母和王也常保持回上海探亲。很多人(譬如主持人可凡,不止他)喜欢说王家卫讲的是老上海话,这句加持了王家卫的身份地位。那我要问了,王家卫的哥哥和姐姐难道讲的不是老上海话吗?他兄姐时常交谈的上海友人邻居讲的不是老上海话?
 
「老上海话」这个想象,我难以全盘否定,但我觉它似是而非,相当有问题!心态决定了脑袋。这方面的问题必须请教高人,而通常这种高人绝对不可能在网络平台的视频出现。
 
姚明有次跟几个人上节目讨论起上海话,他说「语言是会变的」。这句不少人同意,也常讲。意思是随时代不同,汇入各种新的用语、新的说法,以及大家各路人一起生活久了可能有新的腔调?这句我也难以全盘否定。我只能说,这要请教高人,把它当有意思的题目,而不是心态上想阴阳新中国历史。否则容易产生偏差而鬼扯淡。姚明当然很爱国,但他跟着大家瞎学瞎聊。
 
二,失根的人
 
举例来说,我爸1921年生,49年来台都28岁了,他讲的湖北话应该很地道吧?他和在台堂哥一家子讲的都是湖北话吧?且他遇到谁都讲湖北话即可。他是讲国语(普通话)还是湖北话,他不在意,他也不可能努力学习标准国语,没必要,也没能力。他从军前是农民出身。湖北话属中原系统的官话一支,大致上各省人可听懂他大致讲啥。还有,他43岁左右就因耳疾一耳全聋、一耳极度重听,他时常根本听不到外界的声音,照理说他保留原汁原味的乡音吧?
 
1993年我带他返乡(之前一次是我姐带他先回),发现湖北人的「吃」发音「奇」。这跟我爸不一样啊,我爸讲「吃(痴)」。这证明了变的是我爸,而不是老乡。连「吃」这个字也会在湖北从几十年前的「痴」变成后来的「奇」吗?我不信。那为何我爸有些音变了呢?因为他失去了以前的湖北佬大环境。文学一点的讲法是失根了。所以前面姚明等人讲的「语言是会变的」就有问题了?因为可能明明大陆没变,是海外老乡变了,是海外老乡或华侨才变得不正宗、不地道。他们如果说,香港很多上海人,彼此讲上海话的机会蛮多,应该可维持原先的音貌音形,这我没法反驳。但我说,第一代不容易变,第二代就可能变得不地道、不正宗了,是吧。
 
说到底「正宗」这个用语根本很封建,容易扯成高下地位的势利眼或贬低。我前几天看到一个人在视频讨论老长沙话到底讲「深圳」的发音是「深镇」还是「深郡」?在此我补充一下,这个字如果用普通话来说,其实还有个发音「鳟」的四声,只是大家现在少用了。这个长沙up主如果讲得有意思,那可以,如果讲得没意义,那很废,只是显摆自己很懂却鬼扯。这类up主说服观众的方式之一常是讲自己去请教了老人。这能全然取信吗?老人家张口就来、颠三倒四的一大堆,我妈和我舅就是,每天谈一件事有不同版本,尤爱夸大。当然,这也是他俩的有趣,我怕他俩读到我这篇。囧。
 
王家卫的上海话,基本上在我看是他自己王家卫式的上海话,咬字就算对,那个音调和腔口根本不对,味儿不地道。可我还是要说,区分正宗、地道本身就很无聊,这又不是麻婆豆腐早已成型了、这道作品已完成了,才有正宗的说法。我故意要说他的上海话不地道,并非恶意挖苦,而是因为他被抬太高了。
 
我自己讲的台湾闽南话,我觉就是张万康尻尻式的闽南话。不一定全然等同台湾闽南人大多讲的那个「腔」;有时符合,有时是我自己尻式的。语言除了咬字发音还涉及腔。这涉及环境(我从小四周讲闽南话的人占比不够全面),也涉及生理性,涉及口齿、喉咙等发音部位。各地或各国语言、方言的「味儿」主要涉及「腔」。这产生的音乐性不同。

 
总结

根很重要。中华文化的根只能在大陆,港台只是一片树叶,这株文化的大树是在大陆,根在大陆。这些根在地表之下(我们看不到、意识不到)蔓延开广,不比地表树木小。港台当然以中华文化为主旋律在生活,只是没必要高捧港台正宗,这是我的意思。港台如果有人很懂文化,那是因为他常跟大陆(新中国)学习。台人必须学习吸收大陆的养分才能长见识。大陆的中华文化老根、大根是无论历经啥变迁都损失不掉的,退一步来说就算曾损失了也还是了不得。就如台湾强的中医师大多是去大陆取经学习过的,只是他们低调或不刻意讲。再来,马英九喜欢秀他会讲湖南话(湘潭或长沙话),问题是他讲的根本没有「根味」,没那个腔和味儿。像他这种人大概误认湖南话在大陆变了。
 
有的台湾美食家也很怪,好比几十年前在台湾读过一本谈南京美食的书,他表示书中这些菜可能如今在大陆没了。南京人告诉他还有啊,他一副选择不信的模样?装没听见,或是沉浸在自己的发表中。那个菜名只是变了一个字罢了,这无涉正宗无否,南京又不是小城市,早期南京各区的人可能对同一个菜本就有不同叫法。有些人的心态并不是要贬低大陆,但非常以台湾为傲,那不也一样可笑。我建议台湾年轻一代的学者,你们还年轻,还有救,如果以后遇到大陆人对你讲:「你们台湾保留很多真正的中华文化。」你不妨回答:「两岸都有!我们是小树叶,大陆才是根和土壤。」如果欠缺这个认识和观念,你无法学到东西。
 
再来,不要爱分来分去的。很多人性的善恶或各种现象跟哪儿人无关。你真要分,你要去听很有意思又很有活学问的人来谈。谈上海、北京,或谈南北,试问把西北、西南、最南、东北放在哪?不要口头养成习惯用地域去谈一些人间万象。很明显的可以谈,譬如有个意大利人说他不懂中国人喝热水或温水,我们只有生病才喝热水。他习惯中国各种事物唯独不习惯喝热水。笑死,他们喝的咖啡不就是热的?吃辣也很明显,中国各地哪哪哪吃辣,这很容易谈。
 
我看过一个住上海的湖北人发视频,认真严肃地讲自己为何不喜欢湖北人,反思湖北人有多糟糕。这人有够废。讲湖北人坏,当私下闲聊说笑是幽默,他正经个屁啊。
 
要我谈这类文化的东西,我很有兴趣,也很有自信,因为我不会乱谈,我很认真,从小就产生兴趣。很多东西很杂,譬如我爸堂哥的孩子,大约十年前,80多岁了,有天突然造访我家,跟我聊天,他说他们家讲的湖北话是偏重庆的,他不说我还不知道。照说我们家族是武汉周边的一个汉川县,但他抗战时期跟他爸妈去了重庆。他讲的到底该不该信呢?要如何参考呢?此外,照理说两地相近,语言相近,但不见得,温州南部有一群人讲话是闽南语系的,但和温州接壤的邻省福建人讲的是福州话系统的,也就是说闽南和温州南部被福州、宁德(闽东)「隔开」了。这可能和迁徙有关。
 
我写这篇不是要讲秦雯这人很烂。「北方人」这句确实低能且傲慢,要说这句很烂也没错,但不见得等同她很烂,姑且可用失言、修为很差来看。如果这样就烂,那烂的人可多了,半开玩笑来说都需要上山下乡改造,有的还改造不来。而且录音中王家卫虽讲话节制,但也不断「引诱」秦雯发挥刻薄,坏人都给秦雯当了。他根本就该当下回答她「这不必扯到南北方人」。可见王也同意?他们闲聊的内容被悄悄录音,本就蛮无辜的,这不必上升到他们是恶人,私下聊天口无遮拦的人本就一大堆。至于他们有没有欺负另一位编剧,我不大关注这个,因为这扯不清。我只希望类似华侨身份、香港人身份的王家卫也要爱我们中国,爱新中国,爱CPC。我不知道他爱不爱,直觉上还行,更勇敢表态更好。大陆的文艺人大多不讲自己爱国爱CPC,尤其后者。我没法勉强谁谁谁要讲啥,我谁啊我。但我希望他们能肯定新中国一路走来的苦难与辉煌。远的暂且不谈(远的事要交给专家),这十多年来CPC真的做了很多好事、正确的事,这点难道不该肯定吗?
 
王家卫连带被轰,我欣慰的是啥?是大陆网友比以前有自信了,不再爱捧港台。
 
时局仍诡谲。近年很多人特别喜欢把日本跟台湾扯在一起,甚至把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扯在一起谈,这些都很废,鬼扯淡。他们在心态上把日本放很高,有病。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開弓沒有回頭箭:館長首次大陸行的轉變

開弓沒有回頭箭:館長陳之漢首次大陸行的轉變(濃縮版)

從麻將看兩岸,兼談習近平和解放軍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