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選秀的話題——寫於2023年決賽結束後
時勢造英雄
熱火一堆落選秀,嗯,這只能說明球團只能這樣玩,試試看吧。他們並非故意要找一堆落選秀。
美國籃球底蘊太厚
落選秀出頭天的意義,對我個人來說意義不大,除非熱火年年這樣搞。但這可以看出的是,美國在籃壇的實力仍然是各國難以趕上的。有點像美國即便衰落了但它操控全球政治、經濟、高端科技、醫藥、軍事、體育、次文化的實力仍強勁。NBA是體育也是次文化之一,影視、流行時尚也是次文化。
想進NBA得看命
美國的籃球實力是種工業生產鏈的能力,量產出一大堆出色的球員,這造成兩種情況:
一,高手如雲,出頭要看機運
二,人才外銷
美國有一大批技術優秀但欠缺機運打NBA,也沒法打相關發展聯盟、或三對三、單打賽的高手,他們可以選擇出國打球,照樣成名且賺錢。表現好還可回銷NBA。
但在歐洲聯賽也不好混,歐洲自己也高手如雲。只能說相對美國球員的實力仍可外銷多國市場,這比國外球員打NBA相對容易。
打CBA很容易嗎?
就算來中國CBA打球也競爭力極強。你是NBA轉來的優秀球員在CBA也不見得打得好,很多CBA各隊的NBA落選秀可能比你強大,一來技術本就不輸你。二來你轉來時通常比我老好幾歲,體能各方面不如我。三來你興許有大頭症以為人民幣好賺,看我怎麼電你,而且我比你早來,你需要適應中國的水土與飲食,你去四川比賽沒法吃辣嘿嘿。
而且CBA市場有一個特殊要求,你必須是砍分能手你才可能被選中,換言之你一上場就要三分、切入樣樣有,得高效。必須顯現出一種你若打30分鐘可刷60分的能力,而且是每場的每次上陣你就得這樣表現。像熱火隊的馬丁(落選秀)這樣厲害的球員在CBA不算新鮮事,而且還不一定是美國人,也可能歐洲或別洲來的人才。固然馬丁會防守和拉籃板看起來更全面是沒錯,但誰說CBA的老外就一定不會這些活兒。
所以老外在CBA壓力很大,因為你什麼都得會!明擺著敵隊也有一兩個(甚至兩三個)得分機器!老外遇老外毫不相讓,你得分,我也得分,你踏馬的還要得分,我守死你,槓上了!
這也是為何馬布里(Stephon Marbury)有句名言:「你永遠也不知道在CBA拿冠軍有多難。」馬布里在NBA曾是球星但他不是得分機器,他在CBA的特點只能濃縮成三個字:壓節奏。
馬布里在NBA後來因為生活失序(父親在紐約主場的觀眾席因心肌梗塞猝逝給他的打擊是原因之一但不能當他放爛的藉口),搞到自己疑似精神失常,NBA不要他了。他來CBA輾轉一兩個年頭打過不只一個球隊,發現這裡不好混,而且眼看CBA也不要他了……
此時他來到北京首鋼,這是他最後一個機會,本來有些隊友看不起他,但他帶頭尬體能來爭取地位。可以這麼說,身為老將的他在尬體能時的付出比在美國還猛。他折返跑時不停下來,跑完定額後還要跑,大家也不好意思停下。後來他在CBA奪下三次冠軍堪稱神奇之旅。與有榮焉,老馬當時有個後場搭檔是我們台灣的李學林,可說是我台出品的最佳後衛。
老馬和廣東隊結下的世仇在他從CBA退役後仍延續至今,可見當年戰況之激烈。說起他當年對CBA全情投入的精氣神,球迷們常笑談,老馬平時只做三件事:「吃飯,睡覺,打廣東。」
台灣球迷對大陸不熟,對CBA也不熟,看到NBA退休球星或在中國打球過的老外談起CBA,可能會訝異:「奇怪,他們怎麼沒看不起CBA?」坦白說台灣人的見識在各方面都有待提昇。
這些在中國滾過江湖的球員,他們在暢談NBA的視頻節目中有時也順口聊起CBA。譬如前陣子有一個由前球星阿里納斯(Gilbert Arenas)坐鎮,幾個人一起坐在沙發上暢談今年季後賽的節目,阿里納斯聊起有些球員有假摔的壞習慣。其中一個老黑說,我們在CBA時裁判不會上當,不會吹防守者犯規,也不會懲罰你假摔,只趕緊叫你:「起來起來!」另外兩個老黑異口同聲對對對,其中一人用中文笑說:「起來。」他們認為CBA這樣處理假摔挺好的。
這裡要再次提醒一個觀念,絕非離開美國打球的球員就沒實力打NBA,他們真的是人才太多了,想打NBA得靠機運。這就像台灣文青的實力比作家強叫正常,當然你也可以說明明都很噁爛很難比。
一樣的道理,來台灣打聯賽的老外,無論如何不該也不必被看輕,有認真打且能幫助球隊最重要。
既說機運,有個問題:美國會打球的黑人滿坑滿谷,外加有的白人也超厲害,想靠打球謀生仍然十分困難吧,這是不是對黑人和白人底層的整體生活並無改善?——當然。錢只是NBA和球星在賺,不可能分給普通社區一家九口人的黑人家庭。但這是美國社會結構的病灶,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留意角色球員就像留意電影中的小角色
你看美國影視的工業製造能力也是超強。老尻常說,你看《險路勿近》(對岸翻譯老無所依。原名:No Country For Old Men)片中有一段「Friendo」大家爭相傳頌,一個西班牙裔的殺人魔跟一個開雜貨店的白人老伯的交談、交手……
大家都說這個殺人魔演員太酷、太強、氣場太大了!哈維爾巴登真是一流演員吶(他是西班牙人,在西、美兩國演戲都很紅),但你通常忽略這個老伯也很會演戲,演得十分自然真實,充滿製造戲劇性懸疑的口吻神情肢體表演。這老伯演技好到你看不出好,就像老尻寫東西好到讓讀者讀不出好(誤)。像這種會演戲但名字讓人記不住的美國各年齡優秀演員,隨意抓就是一大把,這就是美國影視的整體實力,甚至是國力。
當然也不光美國才出產演員,歐洲、伊朗、全世界的演藝學院都很會訓練人才。我要講的意思是美國的工業規模的系統與配套,找各種資源不花氣力,高效量產,說來就來。這些年來中國大陸的影視工業規模也是一等一的,就光說演員好了,水平整齊,通常幾個小配角或龍套的演技也勝過台灣影帝影后好幾個檔次。我這話真不誇張。
這並非表示台灣該氣餒,該和美國中國歐洲相比或追上,台灣有台灣的強項即可(雖然強項在哪我不大清楚)。我個人認為沒有強項也沒差啊,不要成天自吹自擂就好,不然看了真叫人扶額。球賽轉播的品質也是,無論籃球、足球、網球,全比不上對岸,只有棒球對岸沒播報人才。
話回本題,落選秀、角色球員可以帶來什麼啟示?除了人要有夢啊,要下功夫努力做好準備以等待機會啥的,我認為在看球賽、看電影、觀察生活、刷手機方面,都要很會看,要有慧眼。譬如眼睛不要只盯著網紅。你說,你的意思是也要注意你嗎?不,我是說也要注意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