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3的文章

㊣淺談女人(隨筆隨喜)之三:以電影《卡蜜兒.克勞岱爾》為例,虛心參研心法合一,學習把妹、把哥的心態,觀念,作法。

圖片
上篇提到 1988 年出品的法國片《卡蜜兒‧克勞岱爾》,本片又名羅丹與卡蜜兒、羅丹的情人。這片我前兩天看了。然後調集不少照片寫成這篇分享。勤能補拙,張藝謀曾說:「我不是中國最好的導演,但我是中國最勤奮的導演。」我覺我這人也有夠勤奮。 20歲的卡蜜兒克勞岱爾本人,和彩色復刻。Camille Claudel。 1864年12月8日出生於法國北部。她質感很好,文藝正妹。也是典型的法國正妹,不一定是多漂亮,但因為質感好,看起來漂亮,這種法國女生很多 。 卡蜜兒的爸爸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最疼的就是她。卡蜜兒是老大,兒子保羅是老么。前者長大後成雕塑家,後者成詩人。 女人發神經值得研究 80 年代法國 「新新浪潮」 三傑,各自拍出憂鬱,燥鬱,癲狂,發神經,或觸及精神疾病的作品,其中盧貝松是三者相對溫和的。《卡蜜兒‧克勞岱爾》雖非新新浪潮三傑所拍,但在當年的憂鬱、發神經、發大瘋方面也有一席之地。從 80年代到90 年代初期三傑等多位導演搞出的這種 「病很大的文青風」 對海峽兩岸文青影響很大,文青喜仿效這些片子的女主,把自己搞成苦大仇深,上綱上線,不發瘋不成理。文青的問題在於沒法吸收新新浪潮等作品的幽默可愛。何謂「沒法」?慧根不夠,悟性不夠,流於自戀自憐,還愛出風頭(網絡年代尤甚)。 「新新浪潮」 三傑是,榮賈克貝涅,里歐卡霍,盧貝松。 《卡蜜兒‧克勞岱爾》的導演 布魯諾努坦 ,原本是攝影師,當導演後的片子不多,代表作大概就是這部了。 榮賈克貝涅和里歐卡霍的女主都病很大,卡霍不光一部如此,作品皆動人也。盧貝松主要拍男人,但《地下鐵》的女主 伊莎貝拉‧艾珍妮 (對岸叫阿佳妮)也是有點病的。阿佳妮三年後也是 《卡蜜兒‧克勞岱爾》的女主。廣義來說,盧貝松後來去好萊塢拍的《殺手萊昂》的小女孩也有點病但無傷大雅,觀眾看了也不會(或沒必要)開始探討小女孩的精神世界,總歸是好萊塢。不是說這些人拍的男主就沒病,但這些男主相對正常的多,頂多孤獨叛逆,幹誰不是。 《卡蜜兒‧克勞岱爾》 為雕塑家 卡蜜兒‧克勞岱爾 ( 1864-1943 )作出肯定和支持,認為她的才華不該被藝術史埋沒,該給予高度地位,或者不該提到她就非得提起 大師 羅丹 (當然這無法避免,兩人曾有一段情又是師徒關係,且她當過他工作團隊的助手、員工)。此外本片有女性主義的用意,但給人的感覺是種淑世之情,而不是近年鬼吼煽動的女權。 前

㊣淺談女人(隨筆隨喜)之二

圖片
號稱採花大盜 大學就讀美術系期間( 1986-1990 ),自而接觸不少國內外畫家的作品,發現有位 丁雄泉 ( 1929-2010 )很有名,記得大學時訂閱的《藝術家》雜誌介紹過他,那時他還健在。每次關於他的報導,幾乎標題都有 「採花大盜」 四字,蠻一語雙關的。他喜歡畫花,自稱喜歡花和女人,記得雜誌中寫他風流啊、好色啊啥的。而且他不避諱這些。 丁雄泉作品 這讓我想起 1990 年代李敖有次在他的節目中講,根據大舞蹈家鄧肯女士的自傳,法國大雕塑家羅丹( 1840-1917 ),第一次見到鄧肯時立刻就驚嘆了一聲,然後直接上去摸她身體。 在此我提出一個問題,是否畫家、雕塑家的風格就是這樣對女人不掩飾呢?是否他們對道德尺度很寬或敗德呢?無論是基於好色或基於對女人的美起感應,或都是!總之一瞬間他們看到的是對方而不是看見道德,於是情不自禁,摸了半天才想起:「喔,我怎麼摸她。」換言之這不是佔對方便宜或放肆,只是一切就這麼發生了。 當然,也可能很多很廢的藝術家假裝自己對美起了強烈感應,目的就是要作亂,搞女人。故意假裝自己坦率,但其實很賊,仍是種道貌岸然。 卡蜜兒-克勞岱與羅丹 也是在大學時期,台北上映了一部法國片叫羅丹與卡蜜兒,講這兩個雕塑家戀愛的故事,班上很多同學去看,他們知道我愛看電影,會跑影展啥的(大四就不跑了,我膩了),問我要不要去看、看了沒?我笑說不想看,裡面一定有啥藝術家鬼叫嘶吼:「上帝啊我好痛苦」、「我的謬思在哪啊」、「我們的愛如此熾烈啊」之類的段子,想了就肉麻。後來一個女同學看了後跟我說,欸真的有那種段落欸。寫到這裡我覺改天我該把這部片兒找出來看,因為我很想來喊一下「老天啊我好痛苦」「我的謬思在哪啊」「我們的愛如此熾烈啊」。嘖,搞不好根本沒這些鏡頭啥的,或說不能那樣去看啦。我記得同學們都說這片很不錯。據說本片是為卡蜜兒說話的,一來覺得她的作品不該被藝術史埋沒,不能光提羅丹這種臭男人。二來好像為她和羅丹之間的感情叫屈。抱歉啊我沒多看資料,只憑記憶,很可能講錯。 上:真實的卡蜜兒-克勞岱(1864-1943)。她小羅丹24歲。下:1988年電影中的卡蜜兒。由伊莎貝拉-艾珍妮飾演。2013年朱麗葉-碧諾許也出演了這位雕塑家。 克勞岱的才氣之大。她的作品。 所以本片原名其實叫《卡蜜兒 - 克勞岱爾》,根本沒羅丹的名字,看來這有女性主義的涵義在。以前的女權相對正常

㊣淺談女人(隨筆隨喜)之一

圖片
東方哲學及其文化的朦朧性 你想了解咪兔這些事,就要了解男女之間的關係,這最後無巧無不巧溯源到東西哲學文化的差異。西方歷史長期以來男權始終重於女權,至今尤甚。你看希拉蕊就選不贏川普,當然你可以提出別的理由反對我這樣看。你以為白左那些女權平權的玩意兒有那麼深奧偉大嗎?不是說白左全錯,而是你受影響那表示你原本有多廢。 你說,東方歷史長期以來不也是男權重於女權嗎?是的。話雖如此,但東方社會(在此尤其以最有哲學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古中國來說)給女性的空間向來相對比西方大。你說哪有!才怪!我懂你的質疑,甚至「給」這個字就讓你憤怒,但你的反應是因為你盲目西化太深才這樣看不上或誤解東方。中國女性的影響力宛若冰山下的體積大過水面上的冰山。水面上的,是男性主導。就像陰與陽,陽很好懂,陰就很玄了。女性屬陰性。你說有些男詩人很陰性,很纖細,但這種陰性和女性又不一樣了。陰性和女性的共同點是迂迴、暗示、朦朧、神秘、玄妙。但女人和男性(包括男詩人、男藝術家)還是很不一樣的。簡單說男詩人、男藝術家仍然屬陽性,只是他們也有一些乍看恍若女性的性質,但本質上他們不是女性。 什麼叫女性、女人、女生?有一女生朋友給我的說法很簡單:「女人口是心非。」你說啥鬼這答案也太簡單了吧!甚至你受夠了日本av女優說不要卻想要、或者喊 不要卻配合的那套帶壞人的玩意兒,這使我們東方男女都受a片思維影響似的。畢竟西方a片的女子爽的時候喊yes或oui,日本a片喊的總是不要、不行啊、不行了。不小心噴出還會講狗咩那賽。 這裡要講解的是,「口是心非」不一定等同說謊、虛偽。也跟我們一般講的隱瞞不同,因為那等於也是說謊,仍是不誠實。口是心非的目的到底是要達到是還是非,女人比我們清楚。但女人(包括檳榔西施、女工、村姑、女讀書人都一樣)需要朦朧,需要某種詩意的時間感和空間感去準備和確認。這種朦朧既是一種自我保護,也或者無關乎自我保護和人類歷史上女性遭打壓的恐懼的那些潛意識,它甚至只是一種審美,一種哲學,一種純粹感知和純粹未知的混合。 口是心非我們可以將之當廣義或形容來看。好比女人喜歡意外、巧合、天意(宿命)、音樂(音樂性是一種符合自然性流暢的體現,有節奏也有旋律),在意外、巧合、天意、音樂性出現之前,我跟你之間什麼也不是!她很堅定的這樣認為。但同時這一切也是「預謀」(打引號比較禮貌),它早就期待這些人事物或動作行為的發生。如果始終難以發生,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