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岸大概率不會攻打或封鎖台灣?就算做了也大概率拿不下台灣?
![]() |
注意,絕不能講「中國軍機」。 |
為何我標題這樣寫?最近藍綠都有焦慮感,都瀰漫一種失敗主義,只是表現的方式不同,藍營網友對國軍實力憂心,這幾天再次發現國軍很落漆。綠營網友則是打趣說大不了台灣當美國51州或當波多黎哥。二者的意思都是認為台灣恐怕會完蛋。
兩軍是兩兄弟的默契
我不能百分百一口咬定台灣未來,但從大概率來看,我認為大陸不會打台灣,也不會封鎖台灣。為何我敢這樣講?
關鍵在於台灣軍方。只要國軍永永遠遠稱呼對岸「中共」、「共軍」而不稱「中國」,對岸就不會動我們。前幾天吾人發出「國軍是孤軍」一文,曾提到這些概念的重要。那篇等等我將附上,沒看過的朋友先看本文即可。
由於多年來國軍一直謹守憲法一中架構,故此絕不稱對岸「中國」。此外,在國軍和共軍之間對歷史向來有一個共識:兩岸關係是中國內戰的延續。
意思是: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兵敗山倒,中央政府退守台灣(以前常講「中央播遷來台」或用「國府播遷來台」、「國府遷台」),使國共這場仗沒打完,延續至今。即使國民黨在台灣已經下台,國共關係只是地理上的兩岸關係,或說演變成紅綠關係,但總之1949年就已定調:兩岸對峙,兩邊沒打完。那邊是共產黨,這邊無論是藍綠白,或背後老大是美國,總之造成兩岸分離、國家分裂的原因始終在於內戰其實沒打完,只是暫時不打了。
1950年代初期浙江沿海的一江山(島)被解放軍攻佔,蔣經國戴起頭盔跑去指揮國軍「大陳(島)撤退」,這讓蔣經國逐漸累積聲望,蔣介石藉此告訴台灣同胞我可以派我兒子去戰場冒險歷練。但之後毛澤東對福建沿海的金門、馬祖卻一直放著,講真,他卯起來非要奪下,付出些犧牲代價,當然也拿得下。但他洞悉要讓台灣當局維持中華民國的國體,就必須讓蔣介石除了設臺灣省政府,也得設福建省政府以和大陸在雙方領土內產生聯繫(沾粘),這樣台灣才不會被美國拐去搞台獨。
1958年毛澤東發動金門砲戰(我方叫823砲戰),事實上是毛蔣之間的默契,表示你別忘了你我仍在交戰狀態,咱倆的內戰沒正式打完。當然,也是對美國迂迴又直接的表個態:金馬有事,台灣有事,別打歪主意。
國民黨以前常嘴上掛著「台澎金馬」其來有自。電影獎還得叫「金馬獎」,這點國民黨在顢頇中夠細膩。除了基於憲法必須看到金馬,也包括對金馬,尤其對金門人欠了一份情。
以前唱「流浪到淡水」的歌手金門王(藝名)就是金門在戰爭年代下的受害者。「1965年……金門王誤拾內含未爆雷管的包裹,而被炸斷左手、雙目失明。」(維基百科)
聯合國的一中對決
這之間還發生一件大事,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或說其實是遭聯合國驅逐,造成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席位遭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由於這是台方的重大挫敗與恥辱,所以對內宣傳都用「退出聯合國」一語含混帶過,佐以「莊敬自強,處變不驚」鼓動民心。這也造成年復一年下來造成下一代(現在的中年人)、下下一代(現在的青年或更年輕的孩紙)被綠營見縫插針,只宣傳中共很壞啊害我們無法加入聯合國。事實上我們根本不必加入,我們仍在聯合國內只是我們被取代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法理上涵蓋了。這個觀念李敖提過多次。
而在此之前中國席位的代表權是在中華民國,意思是宣稱除了統治台澎金馬,大陸地區的主權也在我方手裡。這種心願很合理,那一大片錦繡河山也該是台灣同胞所擁有的,所享用的。反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言,除了大陸地區,他們認為台澎金馬的主權也該在他們手中。所謂「一個中國」使雙方宣稱的領土範圍彼此重疊,缺點是彼此敵意而爭奪中國的唯一代表權,優點是重疊反而可讓彼此友善,兩岸可以團結在一起做不少事,但可惜90年代中期後在政治上無法達到團結合作。
中華民國被國際社會拋開後,若想以台灣當國號加入,不但要脫離中華民國也要脫離中華人民共和國,尤其後者還更重要,因為前者只成幽靈國號(羅大佑「亞細亞孤兒」是唱這個處境)。當然,單就台灣島內的角度來看,中華民國的憲法與架構仍在,那也必須宣佈脫離中華民國或直接頒布台灣國憲法才可能獨立。總之很麻煩,台獨必須擺脫兩個政權,還得顧忌美國出賣台灣。
兩岸在這之後的關係,從聯合國或國際社會的角度來看,我打個比方,相當於台灣的土地權被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地上物的地上權則是中華民國台灣省的,或說屬於中華民國台澎金馬地區的,這方面後來主要用主權與治權來分。台灣或台澎金馬的主權在對岸手裡,但治權在我方手裡。在對岸眼裡我方政權無論叫啥名字都貌似違建戶,但在我方的立場則是我住了那麼久也有門牌號碼讓郵差送信所以我想原地合法。故此這之中就有爭議,對岸認為好吧你們就先住吧,土地權仍在我名下即可。但這多年來一直爭執不下,最近有個美國老太太來我們家玩,她疑似想幫我們把土地權找個新的名目拿回來(美國常不鳥聯合國,出兵伊拉克時受聯合國反對也不鳥)。於是這又有得吵了。在兩岸關係上,對岸長期認為我們兄弟倆之間的爭議我們雙方來談就好,因為你是屋主、我是地主嘛。而綠營主張我們從來就不是兄弟哦,你想搶地沒那麼容易,地主其實是我。
藍營當然同意兩岸是兄弟,而且論年紀我方還比他們多了38歲。論年紀中華民國是兄,論面積與實力則對岸是兄。兩岸各自是兄也是弟,充滿禪宗藝術。但藍營長期包袱和習氣很重,不善論述,加上人性上的投機,所以這幾年思想倒向綠營的政客與選民變多。漸漸,藍營政客變成不敢講兩岸是兄弟,我是中國人之類的說法,或是他們內心也不這麼想了。民間這樣講的人仍不少,但網路上也最好少開口。
不過無論藍營再怎麼無能與敗壞,國軍高層始終在心裡把對岸和共軍當兄弟看,只是他們不能講。這是我的觀察。
謎之音:兩軍關係比兩岸關係更重要
以上我講的這些兩岸歷史與政體之種種,我想現今國軍高層、參謀本部、政戰體系的主任級主管因為多半是中年以上的將校,應當都心中了然吧,若他們講不清楚至少他們從學長那邊代代傳承認知「一中架構」的重要性,明白這一路多年以來雙方只是把統一放著,讓兩岸現階段是個未完成式,但也共同認同它必是未來完成式。軍方高層大多可能不知道馬奎斯「百年孤寂」開局的時間懸疑文法,和涉及時空穿越的哲學詩意。但他們深知:兩岸關係是一中架構、兩岸是內戰的延續、兩岸是國家的分裂狀態、兩岸就像夫婦分居了但離婚不可能也回不去……這個共識在兩岸是不能動的,改了要出大事。
所以大家別老譏笑國防部,他們除了是哲學家、詩人,還是真正的歷史家。
估計兩岸軍方絕對有這個一中默契在。我意思並非國防部有人和對岸私下聯繫,而是說有些事兒心照不宣,故此你也可以說國防部是文學家,愛情專家,很懂隱喻,不說破。普天下的愛情大師不興表白這一套,真要表白則必出手精準,這種事糗不得。換言之男女雙方得高來高去,我愛你你愛我,但得用撩的。
我個人大膽預測,台灣的退休將領和更老一輩的黃埔老將軍(皆已故?)曾在前往大陸交流時,私下對陸方高層傳遞過「我們國防部的學弟無論誰在部長的位置,都喊你們中共請放心」諸如此類。甚至陸委會也可能對陸方私下談過類似的默契,陳明通什麼話都說得出口也不意外。
國共的將領早期很多都出自黃埔,好比我年少時期坊間老一輩愛笑談「林彪是黃埔四期」、「陳賡是一期的」。在兩岸1980年代晚期破冰和解後,對岸、北美的黃埔同學會都是海內外從黃埔出身的老先生參加的。這批老同學無論國共早已一笑泯恩仇,但都憂心國是,他們是國共三大戰役的過來人,看過屍骨堆山的場面,早已講好「兩岸不能再打,戰爭太可怕了,誰動武就是民族的罪人」。我推測在1990年代或00年代他們還在世時也相互講好,要讓台灣軍方把一中架構傳承守護下來,並且也要陸方高層懂得國軍的這份苦心。
為何綠營發動網路對軍公教進行鬥爭,卻沒有一個網友或網紅轟擊軍方不肯用「中國」稱呼對岸呢?因為綠營高層知道茲事體大,若授意網紅煽動起這個,台灣就會垮掉。「一中架構」可以保護台灣,在這個保護傘下搞或不搞台獨都可以,而且能給陸方作個暗示:真的不可能搞台獨,你看國軍根本沒同意我們?……事實上總統假設下令此後國軍改用中國,國軍高層也不敢不聽話的。問題是綠營高層不敢,不見得是怕得罪國軍(扣你軍公教退休金你敢怎樣),而是怕陸方和美方。
國軍兵力再差、武器訓練再差,這都不打緊,國防部內心知道只要叫對岸一聲「中共」就宛若情話,意即:國共(或兩岸)是老冤家也是老相好,都是自己人,從感情面來說打不得,從利害面來說大陸打台灣,國軍馬上喊陸方「中國」,陸方自吃不消,而國軍這一喊又將被打得更慘。
九二共識也是一中架構下的夢幻逸品或兩岸情詩。要是哪個台灣記者不識相,跑去問國防部發言人:「軍方支持九二共識嗎?」軍方大可說「這不是國防部的業務範圍」即可,但要是當天給搞得很煩,吃錯了藥,答覆:「沒有九二共識。」那解放軍才會動。而且陸方頭皮發麻半天還得再三透過中間人私下去確定:「你們台軍真的不要一中了嗎?」我不是說國防部有內鬼,或有人涉及兩岸暗中傳話,但畢竟有太多熟悉的老學長退伍後去對岸交流過,確知兩軍必須有默契底線。兩岸早已沒默契也罷,可咱們兩軍的默契仍要守住,這是我的觀察。國軍高層一直把自己當中國人(也當台灣人)看待,也讓對岸能懂這個心。
無論咋說,「中共」「共軍」「中共軍機」這些叫法太過重要。要是台灣有一個飛行員不這樣和陸方飛行員喊話了,而是喊成:「中國軍機請你離開我空域。」那也會出大事。大家憂心兩岸擦槍走火,其實關鍵不是手中的鎖定與發射鈕,而是空中交流的話術。我猜這些空中用語在平時軍方要他們反覆背誦,萬一驗收時講成「中國」就交互蹲跳一個基數也不無可能,甚至你飛行技術再好也不讓飛。
一旦失言講成「中國軍機請你離開我空域」,這段灣灣腔的錄音傳到陸方高層,那麼對岸的反應才會大條,套句北方人講話:「灣兒,你這是把兄弟間的一點情份也弄擰巴了。」
假若有這種錄音是絕對不能讓兩岸媒體公佈的。台方私下勢必發急告訴對岸(灣灣腔):「並沒有!六哥(俗稱阿六),是我們家孩紙狀況外,我們把他禁假停飛了,六哥這次是我們錯,我跟你賠不是。」
「行了行了,多大點事,都一家人。」對岸說。
「都在酒裡,誰都不容易。」我方說。
兩岸和兩軍都是靠嘴皮子維持和平的,而且還靠兩岸相互有誠意和平的人在做點小活兒。國軍從上到下最注重的是訓練其實是講話。國軍十分辛苦,海峽有中線,但天頂(屋頂)必須是一中穹頂。
反觀,綠營網友如果真心渴望台獨建國,那就請去灌爆國防部網站,留言質問為何不喊對岸中國,呼籲政府清理軍中自認是中國人的官士兵。此外,對岸大概率不會打台灣也不會封鎖台灣的另一理由是在軍事操作層面。本篇還沒完,底下附圖之後有第二單元,談解放軍的實踐能力。
什麼弱點呢?三個字,沒魄力。這方面我這幾天已寫了幾篇,這次我想講更明白,因為沒魄力,會造成優勢在手卻遭翻盤。以目前美方的老奸巨猾與綠營的機靈刁鑽,中方是搞不過美台的。日本我就不說了,老實說諸位別以為日軍比國軍強多少,他們近年這一代早已掉鏈子,只是日本雖菜在台海戰爭中也不是關鍵者,無論中美誰勝誰負,日方可能都表現平庸不值一提。最大的關鍵與其說是美方,不如說是中方本身。
日前吾人在「大陸可能拿不下台灣的理由、台獨可能成功的理由」一文中曾用球賽打比方,在NBA季後賽中兩隊實力有差距但仍可能打得刺激緊繃。足球也是啊,世界杯或大的杯賽中,強隊踢了半天跟弱旅仍0比0這叫正常。當然你可以說強隊最終通常仍取勝,但問題是台海戰爭中的中國隊是強隊嗎?
他的弱點並非多年來缺乏實戰,因為一支勁旅若經過紮實的訓練與演習,比起真正的打仗,前者反而才勞累和困難重重。中方真正的問題是欠缺戰略格局的氣魄與宏觀,他的習氣使他瞻前顧後出不了手。以及在戰鬥中他很可能缺乏應變力、處理能力、決斷力。換言之好不容易他終於願意出手了,雖出手晚,起步晚,但實力強,仍佔上風給美軍排頭吃(國軍早就一邊涼快因為戰力檔次不夠),但打到決勝期時他可能會錯過機會。
戰爭、球賽都不是簡單的事兒,涉及綜合性的專業能力。我們以國共內戰的三大戰役來看,中共三場都大勝,但你仔細攤開過程,尤其近年新增的史料,可發現儘管共軍佔了絕對優勢但發展到白熱化時其實都十分驚險,符合球賽中強隊與弱旅仍會在季後賽進入刺激糾纏的局面。
每一場大勝其實都是驚險萬分
譬如遼瀋會戰,長春被包圍,守軍基本上沒戲了,但共軍在打不打錦州時是一個決策考驗,起初林彪是不敢打的,認為時機還不成熟,但毛澤東力主要打。等打響之後,蔣介石開會決定從瀋陽發兵去救錦州。當時衛立煌等人極力反對但拗不過他。會後大家背底裡都發毛說這下完蛋了,出瀋陽途中必死。果然國軍組成的強大兵團在黑山、大虎山遭到阻擊,雙方打得激烈無比但國軍仍身陷重圍,遭全殲。國軍最強的新一軍,不少士兵們把投降當恥辱而哭泣但終於還是繳械。超強的新六軍也報銷。71軍曾讓林彪在四平街(後稱四平)三次走麥城(吃敗仗之意),這次也終遭全殲。這三支都是抗戰時期的遠征軍,名氣非凡,都受過美軍調教。新一軍的老長官是孫立人,當時孫人在台灣,但他的部隊戰力依然強大。
但其實另一頭打錦州的部隊面臨棘手的狀況,國軍建立的防禦陣地高高低低縱橫交錯,如果在預期的天數中打不下來,林彪將處於被動。而在遼西走廊的塔山,國軍援兵已經透過海運在葫蘆島這個港口上岸。當時共軍在塔山佈下天羅地網,工事堅固,但國軍打得很兇,尤其獨立第95師綽號「趙子龍師」,每個國軍士兵打赤膊抱著一挺衝鋒槍在深秋中發起衝鋒。塔山如果擋不住,有可能遭國軍翻盤。然而共軍在錦州終於突破國軍前沿,而在塔山則打出了戰史上有名的「塔山阻擊戰」。一般來說林彪部隊擅長運動戰,打陣地戰或防守戰相對上一直是他短板。但打錦州的堅毅凌厲和守塔山的驚天泣鬼再也沒人說林彪部隊不擅長這些活兒。
你認為現在的解放軍領導,若穿越時空回到當年,他們的腦袋瓜和氣魄有本事在黑山、大虎山攔下新一軍那種等級的隊伍嗎?你認為現在的解放軍有本事在可能啃不動錦州的難關中還是把錦州在預定時間表內搞定嗎?現在的解放軍倒是有塔山守軍的頑強不退精神,這我信,但要是錦州打不下,塔山這邊受全盤影響真能頂住嗎?反之塔山守不住,打錦州的共軍就被動了。總之當年蔣介石搞不好還真賭贏了。
球賽和打仗的原理和過程發展都一樣,你再強也會遇到麻煩,每一道關都是險關。尤其當你的目標是佔領和全拿時,一個口子、某個時間點出了岔子,這場戰役或戰爭就算失敗。打個有點歪的比方,你和一女溫存時可能當晚上到三壘,此時你就是輸。或說至少你沒贏。只有抵達本壘才算贏,就是這麼現實。當然這個例子很爛,許多狀況並不符合這樣看待,明明細水長流也很有情趣可不。且性(或性的質量與多寡)不等於全部。好啦別說教了,扯遠了。
解放軍遭遇難關的狀況若發生在台海,現今領導層級的決策能力不得不讓我打問號?此外,要知道,林彪部隊的狀況很好且他用兵細膩謹慎,就像球賽中一支隊伍的近況很好,手風奇順,又有個控制力很好的教頭。但今天的解放軍就算近況再好,也可能給領導層級把球感、攻守轉換的靈敏度和士氣消耗掉。
每一個好作品的背後都精緻無比
再來看淮海戰役。這場戰役讓國軍在遼瀋慘敗後再吃一巨大慘敗,促使國民黨更加緊執行撤退台灣的方案。國軍在嚴寒中於淮海損失最後一批美械師精兵(使用美軍裝備與美式訓練的部隊)。當時共軍的決策者是粟裕,用球賽來打比方,他相當於球感極佳,打球神鬼莫測、靈感能力強大、推進速度極快的組織控衛兼射手,號稱專打「神仙仗」,有今日NBA柯瑞的不可測神蹟和氣韻。但當時有個難題,就是國軍組織了一個12兵團從河南進入安徽,以救援徐州方面的友軍。這個兵團是蔣介石打出的最後一張王牌,戰力非同小可。
當時負責攔阻12兵團的是劉伯承、鄧小平的部隊,他們的人員不如粟裕方面浩大,但這塊戰區必須由他們一肩挑起。他們之前在大別山區躲避國軍追擊時吃了很多苦頭,譬如戰士們在黑夜中想吃山村百姓罈子裡的醃菜,還不小心揭開蓋子後差點成吃屎。是的,潭子裡裝的是大便,差點撈錯吃錯。他們在艱苦中鬧了不少糗事。
在阻擊戰中劉鄧大軍起先無法招架12兵團,造成畏戰的心理。劉鄧當時心急如焚,召集各部隊幹部開會,司令員劉伯承先把大家罵了一頓,大家只抽煙不敢吭聲。劉伯承用激將法,痛罵大家沒卵子,他表示我們又不是沒吃過苦,大別山都下了。他說「勇」字怎麼寫?是一個男人頭上戴了一定冠子,狹路相逢勇者勝!然後政委鄧小平做了總結,我們全部犧牲了也要啃掉黃維(12兵團司令官),讓友軍照樣下長江。
就這樣,劉鄧大軍的各基層部隊才決定全梭了。戰士們十分給力,加上老鄉們熱心調集船隻,跟12兵團拚速度,兩軍一條河一條河穿越,於大地駁火和賽跑,終於才將黃維包圍。然而黃維發現被包餃子時還算靈敏,趕緊重新佈陣要全力打出去,此時他是有機會突圍成功的,但不料他手中有一個110師的師長是中共地下黨員,這人的上線就是鄧小平,單線領導。12兵團的部隊幾乎都是蔣介石嫡系中的嫡系,只有110師的師長和士兵是西北軍(屬雜牌部隊但戰力極強)的老底,偏偏該師又被選入先鋒陣勢的四個師之一,這位師長先一步將黃維的計劃送達共軍,並陣前起義,讓黃維部隊被撕破一個口子,使黃維被打到縮了回去。之後黃維手中的陳誠老班底18軍,又在一個叫大王莊的地方和共軍激戰,雙方煙火炸過夜空,甚至打肉搏拚刺刀,劉鄧拚贏了。此時又加上粟裕分兵來幫忙包圍,黃維才認命無法再突圍。之後蔣介石忙派悍將胡璉搭飛機降落包圍圈內來輔佐他,但回天乏術,最後做失敗突圍,胡璉搭乘的坦克溜走,而黃維的坦克故障被俘。
另一邊是徐州大撤退的杜聿明索率領的三個大兵團,他則是被陳毅、粟裕包圍。黃維原本想去解圍但自身也被包圍。而早前兩個月黃伯韜兵團在徐州撤退前早已戰死,黃伯韜被包圍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前線有一支西北軍部隊起義,是的又是西北軍,這支部隊不滿蔣介石已久,他們人數比110師還多得多,也比110師先起義倒戈,兩個頭人也是中共地下黨,他們打日本衝第一,打內戰很猶豫。他們起義後使粟裕的部隊立刻穿插進來威脅黃伯韜。黃被圍的另一原因是自己撤退時沒先派工兵搭橋,耽誤進度。最後黃在激戰中自殺殉黨。黃伯韜和邱清泉向來不和乃全國皆知,邱兵團對黃兵團見死不救。這次邱和杜聿明一起被包圍後,還過了一段糜爛的日子,他嫌沒事幹,找來女學生陪睡,成天精神渙散還說啥反正我的人生什麼都爽到了。後來共軍發動總攻時他中彈而死,杜聿明佯裝一般小軍官逃出時被俘。淮海戰役宣告結束。
共軍之所以能拿下淮海一局,跟粟裕用兵神速,西北軍兩度起義,軍情洩漏,邱黃不和,黃失算,以及劉鄧硬是攔下黃維有關。甚至南京統帥部也派了地下黨滲透,掌握蔣介石的第一手軍情動向。此外就像打球還需要一點點「球運」。故此我們可以發現要能打一個勝仗涉及方方面面,而現在的解放軍是否具備處處精細的工夫,能不能在佔優勢中不被翻盤,直到保證最後的勝利,這我是懷疑的。不是戰力的問題,而是決策力和領導力夠不夠。
北平模式:文戲和武戲是一起唱的
淮海戰役進行的同時,平津戰役也在緊繃中進行著。國共等於同時打兩個大仗。早前遼瀋戰役才剛結束,林彪卻把休整提早結束,火速入關威脅國軍的平津防線。所以遼瀋、平津兩場的時間很靠近,而平津和淮海又幾乎是同時開打,這三場都各自持續三個月,前後相加差不多半年。打台灣要不到半年,但中美打上的話會打多久不知道。基本上各界預料美軍會放棄台灣,但要是美中駁火使解放軍時間表被延誤,甚至美中越打越大是不是有可能,我認為話不能說死,料敵從寬。
然而目前中共高層的問題是太注重料敵從寬,算得太寬了,凡事綁手綁腳。
最近「裴洛西之役」後,大陸流行兩種說法,這不光是反映在網友文章,也是看得出來中共當局確實有這些打算。策略主要是兩方面,一是只打台軍不打美軍。二是參考北平模式,運用全面封鎖來對付台灣。我在之前的「大陸可能拿不下台灣的理由、台獨可能成功的理由」文章中已談過這種想法大有問題,他們對迴避美軍過於樂觀。至於北平模式指的是北平圍城,也就是用包圍封鎖來逼迫守軍(傅作義)談和而投降,這指的就是國共三大戰役的平津戰役。當時共軍給他面子,不用「投降」來說他,只說「放下武器」讓雙方一起締造北平(即北京)的和平解放,以免生靈塗炭,並使北京的古蹟和寶物不受破壞。巧的是若打台灣也面臨故宮國寶的問題。
看到大陸網紅、網友喜孜孜猛談北平模式,意思是根本不用打仗,光靠封鎖就可統一台灣,這樣對各方都好,尤其可使台灣軍方和同胞把犧牲數目減到最少。講一次可以,一直講就聽了荒唐。從大戰略來說這樣講是沒錯的,但這些網友似乎不是軍迷,不知道包圍北平之前,劉亞樓打天津一役的精彩,也不知道楊成武在張家口一帶殲滅了傅作義的王牌軍。換言之共軍是在北平的西北面和東南面揮出兩記重拳後,才展開了包圍北平的態勢,使傅作義插翅難飛。
現今中共當局只想著封鎖台灣就可以不打仗,做個備戰來應付台軍、美軍即可,這種思維基本上只會被美方吃死。當然我是希望中共別打台灣的,這裡只是在分析共軍的心理和策略。你說中共如果積極起來怎辦?放心,他們的個性就是施展不開,真打的話也打不開局面,屆時可能很糗。
劉亞樓、楊成武都是來自閩西的客家子弟,從長征時期就跟著紅軍一路歷練。劉亞樓當時的老闆是林彪,楊成武當時的老闆是聶榮臻。而聶林二人從長征前、長征時、抗戰以來就是老拍檔,通常林是指揮員,聶是政委(他大林彪八歲),楊成武和劉亞樓長期跟著他們。在抗戰後期直到解放戰爭時期林聶暫時分開,林彪獨挑東北,聶榮臻負責打華北、內蒙方面。他倆默契十足,在內戰後期將東北、華北連成一整個盤面彼此呼應。
當時毛澤東給林彪下達先打塘沽,後打天津的方案,但林彪的參謀劉亞樓(二戰時期去蘇聯深造,抗戰結束後返國)力主先打天津,並且在親自探勘天津的地形與防線後,把打法也告訴了林彪。林把這個意見用電文發送給毛,也就是不同意毛的主張。毛看了大悅,回電表示完全支持你們的方案。從這點可以看到中共上下之間的清醒、氣度、敢於唱反調、鼓勵發言權。之後林彪對劉講,這事兒你要承擔,叫他下來親自指揮天津攻堅戰。毛澤東給林彪三天時間拿下,林彪給劉一天時間拿下(天數我可能記不準,或是毛給林五天,林給劉兩天)。結果劉在時間到點前兩三個小時打下天津,一戰成名。
楊成武在客家將領中最有名,長征時立功很大,爬雪山、過草地都是他的部隊擔任先鋒開路。抗戰時期他的部隊以迫擊砲擊斃日本中將阿部規秀,這是日軍在華作戰陣亡的最高軍階者。解放戰爭期間他在河北省中部、北平北邊都橫掃了國軍,讓張家口孤旋在外,此一驍將十分瘋狂,毛澤東和聶榮臻還故意叫他晚一點打張家口,這叫「抑留」,就是我可打但不打,隱約拴住你即可,讓敵人不得不守,不然打太快會讓敵人開溜撤往北京。
從以上的戰況來看,共軍(當時「解放軍」的名號還沒建立,我不是故意不稱解放軍)處在一個很釁(麻將用語)的狀態。打得順風順水,甚至還要自己冷靜收住,在棋盤上落子十分果決且有把握。林彪不想打錦州,毛堅持下令要打。林彪不想打塘沽,毛回電你是對的。彼此意見相左時,我可以聽你的,你可以聽我的,最後總是對的。在牌桌上我們常笑說一個人手氣好、釁起來的時候你怎麼打都對,就算錯也是對。
在朝鮮戰爭的前期也是,人民志願軍(解放軍進入朝鮮的名號)在裝備、資源處於劣勢的條件下,幾乎把美軍東西兩線包圍全殲。雖然美軍最後突圍了但十分狼狽。志願軍的犧牲很大,有時太苦而無奈,有時又激起士氣趕路,彭老總(彭德懷)在這段時期用兵如神,氣勢如虹。在朝鮮戰爭後期的「上甘嶺戰役」,戰士們士氣更高,大家在坑道內分梯隊輪流搶著衝出去打,這場是防禦戰。
現在的解放軍,有沒有當年的「狀態」?幹部和戰士的心理成熟度夠不夠?領導層級能不能上下之間彼此拿心相照,專注聆聽對方,你可以駁回我,我可以駁回你,能不能作到這樣的胸懷,一切只就事論事?當年他們可以故意抑留張家口守軍,讓傅作義心急如焚但無法下判斷,也可以24小時雷霆奪下天津,而震撼北平的傅作義,怎麼打都對!現在的解放軍能這樣靈光嗎?
如今解放軍武器高級了,但領導團隊卻退步。而美軍高層和府方的老毛病是輕敵,這涉及美國人的國民性格,他叫自己別輕敵也還是潛意識輕敵。不過他們遇到大麻煩後就會立刻嚴肅檢討。
純文戲也很驚險:蘇靜了不起
還有一件,平津戰役的北平圍城時期,林彪派出漳州人蘇靜,單刀赴會化裝成百姓,祕密前往北京城內三次,將毛主席、林、聶的和平方案遞送給傅作義,再將傅作義的想法帶回,為雙方傳話。這場文戲也特別重要。蘇靜是林彪的參謀,也是長征時期的老紅軍。更早之前他在緬甸待過,在那邊學到了攝影,他喜歡玩照相機,在漳州讀過師範,有點文青味。林彪給他的評價是「蘇靜一人抵十萬雄兵」。他專門負責情報工作,包括繪製軍事地圖,以及如何破解敵人的無線電密碼。林彪在遼瀋戰役面臨惡戰來臨之前,多次派蘇靜去塔山傳達命令,他現身就等於林彪來巡陣地。
![]() |
左上圖的八路軍行軍可能是蘇靜所拍,構圖真好。左下:蘇靜在塔山對指戰員講話。當時塔山若擋不住國軍特種部隊「趙子龍師」,錦州那廂就陷入危險。右側三張:蘇靜三個時期,神采間冷靜細膩。蘇老將軍和女兒蘇曉晴合影。 |
蘇靜本身的說服力就很夠,長征時為了繪製地圖老是一人在荒山野嶺一個人走路,大家說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他一個人卻可能走了五倍的里程。他要大家吃苦頂住塔山,大家不會質疑他憑什麼?他說塔山是「街亭雖小,攸關重大」,幹部和戰士們全神貫注聆聽。蘇靜是閩南之光,閩台文化相近,在我來品味他也是台灣之光,台灣大多是閩南人。
在蘇靜祕密潛入北平城的第三次,有件後世津津樂道的事兒。當時毛和傅基本上先前已然談妥了和平方案,包括國軍放下武器後不會搜身等細節。但毛竟然在這次的信中用詞潑辣,草書飛揚,把傅作義罵到臭頭,意即你還不投降你下場會很慘之類的嗆聲。蘇靜擔憂這封信會起反效果,深怕傅作義看了生氣為了尊嚴只好迎戰。於是這封信沒交給傅,而是交給他女兒傅冬菊。他說你覺得可以才給你爸過目,你來決定。傅冬菊當時是中共地下黨。
這件事雖然只是一個小細節,我們回頭看,本來就該這樣處理為妥,這是基本的人情世故,出社會的人都懂吧。但其實身為密使,臨場反應十分重要,在傳達上級命令的立場與使命,以及敵人在眼前時該怎麼應對,這些是很高明的技術、藝術。當你想到這封信涉及改變一個國家的歷史,履行上級的命令又無比重要,此時責任像山一樣大。要選誰當使者,起先就要選對人。
傅作義在新中國建立後擔任水利部長。
中共若在封鎖或攻打台灣時期,能不能選出一個能力強、反應快的密使來和美台雙方達成任務,這都是個考驗。依我看中美台目前都欠缺這種人才。
![]() |
上:1985年蘇靜夫婦回漳州鄉下老家省親,和家族愉快合影。蘇靜是貧困人家出身,這幢屋子是他老家。下:老家這個屋子如今是「蘇靜將軍故居」,受國家文物機構管理,成為蘇靜事蹟展覽館。請留意門楣的形式仍和古早一樣,其他地方後來有修繕過。中左:蘇靜和夫人馮樹芬。中:1955將軍受銜帥照,很閩南漢子的容貌。中右:老將軍正細心研究史料。 |
總結
一般來說,大陸人的素質水平高過台灣人,不輸給美國人。但中共領導層級的下棋能力過於謹小慎微,這方面不如美國動靜自如且充滿創意。台方基本上在中美之間沒啥發言權,而且台方高層欠缺大局觀。但台方在宣傳上是很能鬧的,綠營法西斯宣傳機器很能出招。故此,在軍事行動開始後,配合政治上的操作過招,中方有可能一盤好棋被突破一個口子後就亂了套。台美怎麼錯都沒差,使賴皮,中方面臨一步也不能錯的窘境。
再來就是內部團結問題。台方、美方內部向來不團結,民意紛雜,但這不會影響台方或美方的政治和軍事方針。但陸方內部不同調,民意紛雜,對陸方的軍事、政治的影響力搞不好較大。台灣宣傳啥中共集權專制,人民不敢出聲反對政府,事實上並非如此,任何事兒網路上都可以吵翻天,多元到不行。
朝鮮戰爭前很多中共高層也是怕打美國的,據說林彪還假裝抱病號不接兵符,而粟裕倒是真的生病了,於是毛澤東欽點彭德懷接過帥印。彭的自信與氣場強大,這是他的優勢。他們仨各有不同特質。但無論如何當時中共上上下下很討厭美國,跟現今狀況大不相同。當年對人民的宣傳是朝鮮戰爭不得不打,美帝是野心狼(這首志願軍戰歌很有名,歌詞直接唱「打敗美帝野新狼」),當年的讀書人也深知美帝可惡,但現今讀書人與文青本末倒置,譴責自己陸方不該軍事行動的人恐怕不比譴責美帝的人少?就算少,但他們很會帶動風向,擅長讓網路陷入混亂。而所謂小粉紅也容易受刺激而反應過度,於是亂上加亂。
故此我說「對岸大概率不會攻打或封鎖台灣,就算做了也大概率拿不下台灣」,因為他沒這個膽識、決心、實踐能力,只會一直錯過機會。他若開始行動,一旦遇到超出他預判的狀況,臨場反應力不是他的強項。在交戰、封鎖過程中台灣雖然難受,但陸方有可能反而玩成自己撐不下去,形成自我消耗而疲軟。問題仍在於腦子、心靈小宇宙跟不上軍力。
身為左統派我對統一的可能性懷以悲觀。除非中方付出絕對的決心與偌大的犧牲代價,那當然獲勝率仍高,就像一個球隊打得坑坑巴巴但仍靠球隊的組織力與底蘊而艱辛險勝,但問題是中方領導班子的個性無法做出這個決心與犧牲,軍方的心志心智也不夠成熟機敏。
只是,他們雖然拿不下台灣,台獨仍很難成功,美中台三方七葷八素搞到最後兩岸上談判桌的概率挺大。會談出個啥,那等以後再說了,如果發生的話。要我先預測的話,我想談出的結果是,兩岸都覺得:唉,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