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5的文章

「他们都北方人」——从南北、京沪谈起

圖片
《繁花》编剧秦雯被曝光的录音中,顺口来了这句「他们都北方人」,我感到特别刺耳。她起初是奚落两位演员自认肚子有墨水,总结是他们都北方人。换言之她认为自己是南方人、上海人所以不一样。 这种「南北较劲」、「南北差异」的话题在大众、读书人(他们真的算读书人吗?至少学历比我高)口中都常听到,许多是张口就来、胡言乱语,刺耳归刺耳,这听多了,这是常态。 常态就一定妥适吗? 古早时期(果粉爱扯民国,我来讲一些果粉不知道的),京戏有两大重镇,一是北京,另一就是上海。上海的叫海派京戏。北京有些戏迷笑他们叫「外江派」。诸位如果以为上海人讲上海话、吴语,爱看的是越剧、沪剧、昆剧,错!京剧也是上海人的话题,他们讲上海话但耳朵听的是京剧。或者说,以上剧种在上海都各有人口量。但无论如何海派京剧是个话题。从古至今海派京剧的演员,讲起北京话字正腔圆,但可能也会讲上海话或宁波话、苏州话等吴语。 京戏的南北较劲或南北话题,譬如老生「南麒北马」,指的是上海一带的麒麟童(周信芳)和北京的马连良是齐名的。在我来听,都是大师,很难比出谁比谁好。一般来说,从古至今海派京剧比较强调他们更有创意、更敢玩些舞台效果,这跟当今上海人自认有创意、脑子活蛮类似。可戏迷不会讲海派京剧不正宗,那些演员同样是经过京剧严格的训练程式养成的。上海红起来的角儿,来到北京表演,就算阴阳怪气讲他们是外江派的人也得抢着进北京的剧院看。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北京没火,或还在锻炼时期或遭冷落的艺人,后来辗转在上海火了,他名满天下后回北京演出,那叫一个轰动。我说的是金少山。他在北京成长,在济南闯出名号,在上海大大的发光,后来自己「挑班」成立剧团「松竹社」, 1937 年年初他重返北京,那叫一个风光,从他金三爷的府上到剧院是万人空巷,场场爆满。所以说了,北京和上海的地位都好重要,这点我希望读我这篇的人知道。就像一对父母有俩孩子,这俩娃同等重要,少了谁都不叫中国。 梅兰芳和 金少山(右) 在上海演出的《霸王别姬》爆火。 请留意, 他俩都是北京人。梅兰芳祖籍江苏泰州但从小生长在北京。 金少山的案例,这让我联想到郭富城是在台湾拍广告红的,然后红回香港。又如任贤齐,他原本在台湾游戏节目当配角主持人,但凭一首「心太软」红遍大陆,从而去了大陆才又红回台湾,之后香港也找他拍片。他至今仍有种菜样,红得莫名其妙。我和老鱼头常笑他竟然还演过令胡冲和楚留香,这能看吗?多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