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5的文章

《黃河大合唱》交響樂合唱曲:氣韻恢宏的民族音樂史詩,冼星海的傳奇一生。(附音樂連結)

圖片
全面抗戰時期, 1939 年三月下旬,來自廣東, 34 歲的 冼星海 ,在延安的窯洞,和其他做文藝工作的同志們,聽了湖北詩人 光未然 朗誦的黃河詩篇後站起說,我來譜曲,我有把握。說來就來,他不眠不休花了六晝夜,在 3 月 31 日創作出偉大的 《黃河大合唱》 。共八個樂章。 4 月 13 日延安首演。此後傳唱中國大地。 冼星海在延安指揮教唱 黃河大合唱的藝術性、人民性 在藝術上,留法的冼星海將這部組曲融合西方古典音樂、中國傳統音樂。他尤其重視黃河老鄉的民歌。此前他和光未然對黃河都是陌生的,一個是南方人,一個是中部地方人。光未然早前渡黃河去山西抗戰時,一方面心想如果戰死沙場了就回不來延安,另一方面從高山之巔,金濤澎湃,船夫吆喝的號子中,感到了大自然鄉土的莫名力量。無巧不巧,渡口恰恰選在地理奇觀, 壺口瀑布底下。 冼星海到底是否見過黃河我不清楚,可能從廣州北上,前赴北大學習音樂途中在華北見過,除非是搭夜車窗外一片漆黑。後來南下就讀剛創校的國立音樂院(也就是後來的上海音樂學院),他再次有了親見黃河的機會,見到了沒,不知道。之後留法。返國在上海發展,上海因抗戰陷入一片烽火前後,從上海到武漢又轉往延安的路程倒是不需要渡黃河。 重點是,一,他就算看過黃河,那不是陝西、山西這一段黃土高原的黃河;這裡的黃河氣勢雄偉磅礡,有別魯豫兩省的黃河。而距離延安最近的黃河段是的壺口瀑布,相隔140公里之遠,所以至少大概率冼星海沒親眼見過黃土地的黃河。二,以他的才情和悟性,就算他沒看過一眼黃河,我想他依然作得出黃河大合唱。他並無不見黃河心不死的侷限,因為他是冼星海,因為他是中國人。 右:冼星海(冼;音顯)。左:光未然(本名張光年;小冼星海八歲)。光未然的《黃河吟》組詩,由冼星海譜出《黃河大合唱》交響樂合唱曲。一共八個樂章,搭配七首歌曲和一首朗誦詩。 1938 年秋天武漢淪陷,冼星海去了延安,而不是去重慶。他沒跟蔣介石的國民黨走,這是他藝術、政治與人生的節點,也是催生出黃河大合唱的關鍵。這年早前在五月時,毛主席已發表 《論持久戰》 做出戰局預測和戰略戰術下達,要大家打到底,會贏!他預判日軍遲早會打不動了,且極有可能被迫南進南洋和北進西伯利亞。延安的能量值得冼星海奔赴。同有留法背景的周恩來,坐鎮武漢主持全國抗戰宣傳工作時邀請冼星海上延安,冼星海毫不猶豫地答應。 1939 年中日雙方果然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