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4的文章

從王家衛《繁花》座談會一個觀眾的提問談起

圖片
作為繁花的聯合導演之一, 李爽 在座談會中有個 98 年生的男生提問,油管視頻中的本段精簡介紹如下(上傳的團隊打的字): 01:25:55    观众 5 : 为什么王家卫没有选择民国时期的上海,反而是 90 年代的上海来拍摄? 01:29:10   李爽: 90年代是一个翻天覆地变化巨变的时代,值得不同角度的回看和记录。  ● 以上只是精簡濃縮的轉述。基本上從視頻中的完整內容來看(就我個人的觀察和記錄),這個男生對民國充滿嚮往,戴了很深的濾鏡,他認為 尋根 (他的原話)題材若選民國時期更合適。他又問及,王家衛導演搬去香港後,雖和哥哥姊姊常通信但畢竟不住上海,如何認識 90 年代的上海? 李爽完整的答覆是,王導雖五歲離開上海,但仍常和母親攜帶大包小包物品回上海探親,跟上海的關係沒斷過。至於第一個問題,他表示雖然我無法代替王家衛導演答覆,但若是我自己也會選擇 90 年代,因為是中國巨變的時代。每個時代有它的特殊性,必然性。不是說民國不好,我不敢說自己又紅又專,但 90 年代的翻天覆地更值得拍。我是 78 年生,我很幸運趕上了當年,看到了這個巨變,你 98 年生,感受的變化不會那麼巨大,但你也很幸運,享受到 90 年代發展以來的紅利(後來主持人補充說但這個時代的青年壓力很大,各有各的大週期必須面對)。 主持人年紀跟李爽相仿,青島長大,他說印象中 90 年代大家吃得不大好,李爽附議。李爽說,大家都一樣,差不多,我媽媽當時的廠長住二樓,家裡跟我們家沒差別,無非就是沙發上多了一個針織的、鋪的東西,另外他家有電話,差異只限於此。主持人說,我家也是很晚才有電話。 回望90年代 關於上述一段問答,我覺李爽和主持人的答覆很好。在此本尻補充一下,我 93 年 26 歲,前往 河北邯鄲 市區的姑父、姑母家探親。姑丈大約七十歲,是紡織廠副廠長退休,家裡確實簡樸,他們住二樓,那棟老樓的裡面、外觀,家家戶戶都很樸實,鄰居們相互很熟,有一位還午夜來姑丈家跟我長談兩岸歷史,聊到我姑丈體力不支先去睡了。在社會主義下大家都一樣,全國都一樣,這是極其珍貴的歷史經驗,而且「都一樣」我是給予正面評價的。 但,一樣中又有不一樣,這個「不一樣」涉及時代巨變,處在轉型中,有錢的人非常有錢, 97 年我在上海、北京、東北,都可看到手持大哥大、嗓門老大、走路外八字的人,這些人是極少數,但足以比台灣一般家庭富裕,也比一